泰国史(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城邦

各个聚居区被绵延的山脉、森林或海洋分隔。该地区最基本的政治单位是城邦(city-state),在泰语中称作勐(Mueang)。其原型是在山间盆地中发展起来的,在那里最初的勐通常是一个坚固的城镇,是统治者或昭(jao)的家。村庄没有向外扩张,而是聚在一起环绕在中心勐的四周,以防御敌人、动物和疾病。

有人认为,地广人稀意味着土地非常丰富,几乎没什么价值。事实绝非如此!肥沃且位置优越的土地非常珍贵。在勐的早期阶段,昭行事就像一个地主,管理土地并指导耕种。随着定居点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昭才更接近一个统治者。村庄管理土地,共同持有土地,并根据家庭的劳动供给和粮食需求重新分配土地。村民们相互合作,通常在广阔的区域内修建堰渠系统(muang fai),为稻米种植提供灌溉。等级制度发展起来了。最初的定居者往往成为精英,享有土地的特权和权利,相应地,他们需要承担必要时拿起武器保卫它的义务。后来的定居者可能只有成为这些精英的家眷才能获得土地。战俘或者交易来的奴隶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得到土地。人们被迫向昭支付费用,多数情况下是交纳实物,以及为其进行诸如建造和修缮宫殿等劳力服务。昭的亲族或其他协助管理勐的名门望族,将会分配到特定村庄的税费和劳务。

在低地河流沿岸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定居点,只在细节上有所区别。最受青睐的地点是建在河曲处,这里可以开凿运河,建成一个护城河。与山区的勐相比,更多的人依靠的是贸易而不是农业。统治者之所以被选中,可能更多是因其财富和贸易技能,而不是因其血统出身或武力实力。

只有少数地方能够随时间推移发展成为较大的城市,这可能是因为大规模的定居点极易遭受传染病或抢劫的侵袭。在素可泰早期的历史传说中,全体居民在一场传染疾病之后迁徙到一个孟人国家。在哈里奔猜(南奔)的传说中,全部人口又被一支获胜的军队掳走。13世纪之前,在东北部的蒙河河谷有数百个定居点,但是在随后的400年时间里几乎都湮灭了。位于海岸线上的港口很容易遭到敌人或海盗的攻击。在洛坤编年史的早期记载中,这个城市反复经历着创建、荒弃、重建的过程。宋卡仅在17世纪内就被两次“摧毁”。地貌上的变化同样是破坏性的。沙廷帕(Satingpra)[2]是半岛上最大的史前定居点之一,它之所以被废弃,很可能是因为海岸线发生了变动。当河道因三角洲的发展而改变的时候,许多湄南河流域的城镇遗址都被遗弃或迁移了。

整个地区有几个地方避免了人口骤减和下滑的趋势,部分原因是其位置的优越。有一种叫“猜亚普”(chaiyaphum)的观念,字面意思是“胜利的地势”,是本土科学的一个特殊分支。一个地点的猜亚普特质包括防御性特征(易建护城河)、神圣性特征(例如山丘、河流交汇处)、水与食物的供给以及当地气候。统治者也可以被加入这些自然优势之中。在素可泰著名的(也颇有争议的)一号碑文中,统治者向未来的居民宣传他的城市,描述他对猜亚普特征的贡献:他夸耀自己作为一名保护者的武艺;保证食物的供给(“水中有鱼、田中有稻”);承诺公平的司法、低税收和自由贸易;列举了娱乐活动和节日(“欲戏者戏,欲笑者笑”);最后对宗教场所进行分类,强调它们数量众多、辉煌壮丽和多种多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