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走向文学的权力分析
综上所述,以文化研究、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后精神分析主义、“新左派”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文论思潮开启了一个“权力”的新视角,发掘出“文本形式”“文学经典”“文学阅读”“文学‘机构/制度’”等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与文化权力或意识形态之间的深层纠葛,解构和颠覆了“文学自主性”的美学神话,凸显出文学的功利性、目的性、政治性、批判性、公共性和实践性。虽然我们很容易指责它们遮蔽或摒弃了文学的无功利性、审美性、人文性、情感性、想象性和超越性,但是,后现代文论的最大贡献恰恰就在于它们呈现了文学与权力、文学与政治之间在微观层面的复杂关联,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文学的方法和角度,正如朱国华所说:“文学无论是作为一种以真理形态出现(如西方的许多文学事实)或是以价值形态出现(如中国的许多文学事实)的重要话语形式,其合法性的条件到权力关系那儿去寻找也许是合适而且可能的。……不仅如此,对文学的权力研究,还应当能够给我们造就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借助于它我们可以更为令人信服地解释包括文学场的产生、文学观念的演变、文学人的游戏规则在内的许多文学事实。此外,就像布迪厄在《艺术的法则》一书中将权力场的理论引入到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中一样,权力的视点也可以用来解读文学话语本身。”[39]
[1]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10页。
[2] [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顾肃、刘雪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3]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4] [澳]马克·吉布森:《文化与权力:文化研究史》,王加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5] 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32页。
[6]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导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7]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8] [英]罗德里克·马丁:《权力社会学》,丰子义、张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81页。
[9]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41页。
[10] [英]史蒂文·卢克斯:《权力:一种激进的观点》,彭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11]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12] [美]肯尼思·格根:《社会构建的邀请》,许婧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1页。
[13] [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9页。
[14] [澳]马克·吉布森:《文化与权力:文化研究史》,王加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
[15] 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
[16] [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17] [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18] [澳]马克·吉布森:《文化与权力:文化研究史》,王加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8—29页。
[19] 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20]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62页。
[21]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9页。
[22] [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23] [美]保罗·博维:《权力中的知识分子》,萧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24] Michel Foucault,“Nietzsche/Genealogy/History”,in Language,Counter-Memory,Practic,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7,p.148.
[25] [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26] [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8页。
[27] Lois McNay,Foucault and Feminism,Cambridge,UK:Polity Press,1992,pp.24-25.
[28] 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29] [苏]M.巴赫金:《周边集》,李辉凡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
[30] Jonathan Dollimore and Alan Sinfield(eds.),Political Shakespeare,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4,p.4.
[31] Terry Eagleton and Drew Milne(eds.),Marxist Literary Theory:A Reader,Oxford,UK:Blackwell,1996,p.11.
[32] 张江主编:《原点、焦点与热点:“文学观象”系列论评》,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1—72页。
[33] [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34] 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35]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54页。
[36] [美]保罗·博维:《权力中的知识分子》,萧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37] [英]托尼·本尼特:《文化与社会》,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
[38] Chris Barker,The SAGE of Dictionary of Cultural Studies,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4,p.78.
[39] 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