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用人可以疑,疑人也要用
我曾经在一家设备公司工作过,当时的营销总监全权负责公司的销售工作。营销总监当时新来不久,便陆陆续续招了一些他以前的下属来任职。作为人力资源经理,我曾经提醒过老板,营销总监这样培植自己的势力,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威胁,但老板认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营销总监招自己的人,合作起来比较顺手,也就没有过多干预。
两年以后,也许是老板最初的承诺没有兑现,又或许是其他原因,那位营销总监突然提出离职,并且把手下的人也都一并带走了,这给公司的业务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老板对当初的用人理念懊悔不已。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老话其实误导了很多的管理者。公司本就是个利益组织,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遇到利益上的考验。我们在新闻中经常能够看到,某某企业员工挪用公款造成巨额亏空的案例。如果仅仅因为信任一个人,就丝毫不给他的工作设立监督机制,那么这样的管理者更多的是在给自己找“偷懒”的借口。
所谓,慈不掌兵。好人做不了老板,管理者必须千方百计地维持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的平衡,并懂得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识人用人。“用人可以疑,疑人也要用”,这个主张包括两层意思:其一,管理者对手下的员工不能全信,要建立监督机制,不能只是打感情牌,而是用数字说话;其二,管理者即使知道某位下属有些毛病,但只要对公司的整体发展有利,不影响大局,也可大胆起用。
1.用人可以疑
“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不一样,人心易变,很多时候靠不住,靠得住的只能是制度。制度是无情的,制度代表着警告和规则。职场上人与人之间合作共事,有了制度才能互信,彼此在规则的框架内合作才能共赢。
懂欧美法系的人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欧美一些国家在制定法律时,首先会把一个人假定为十恶不赦之徒,然后逐条加以规定:触犯了这条该怎么办,触犯了另一条又该怎么办,把每一个方面都写得一清二楚,这就是“用人要疑”的典型表现。所谓“饱带干粮,晴带雨伞”,虽然现在看来清清白白没有任何问题,但要先把人以后变坏的任何可能性都想到。“用人要疑”用在管理上,就是在用人时,要本着对企业、对个人负责的态度,把可能产生的风险先考虑清楚,绝不能因为信任而不监管。
2.疑人也要用
人无完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缺点,只要他的缺点并不造成多大的影响,同时又有特别的闪光点,那完全可以大胆任用。管理者用人时不能只凭自己的好恶,而是应公正地给予下属机会。
在管理实践中,如果管理者喜欢某个下属,那他就会充满激情,业务发展得很快。反之,如果管理者非常讨厌某个下属,那他很可能消极懈怠,业绩出现下滑。实际上,一个真正厉害的领导,不在于培养了多少他喜欢的下属,而在于有没有带出一些他不怎么喜欢却能成事的下属。
所以,“疑人也要用”意味着领导需要公私分明。自己的好恶是一回事,公司的整体利益是另一回事。只要某个员工符合公司发展的需要,即使自己不喜欢,也要敢于任用,还要用得顺手,这才是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应有的气度和胸襟。
要践行“用人可以疑,疑人也要用”的理念,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见图2-4。

图2-4 用人疑、疑人用的四个方面
1.越信任,越监督
越是信任就越会委以重任,越是委以重任就意味着这件事会影响全局,所以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检查。监督和信任不冲突,监督是为事情负责,要在企业中建立起监督的文化。
2.对违规的干部更应严惩
不少公司存在这样的现象:在员工层面制度执行很严,处罚很重,但对领导干部却放得很松,这是在损害管理者的权威。制度执行的时候,一定要强调“先打老虎、再拍苍蝇”的原则。管理者违规了,更需要严惩。
3.建立计划执行的询问机制
公司的重大决策和目标计划必须得到有效管控,尤其是成长型公司。如召开周例会,询问上一周的计划推进到什么程度,产生了什么结果,而不是等到月底再来考核。
4.及时给予激励
员工如果对目标计划执行得好,管理者就需要及时给予反馈和激励,即使这名员工尚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也应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生根”“发芽”,开出属于自己的一朵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