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药物组成】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擘)四枚 生姜(切)一两二铢 石膏(碎,绵裹)二十四铢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适应证】
太阳病日久不解,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而脉由紧变弱,寒欲化热者。
【原文】
第27条。
【方义】
本方是桂枝汤与越婢汤合方,但剂量较小。取桂枝和麻黄小发其汗,以散在表之邪;纳石膏之辛凉清泄,以解郁遏之热。证因“热多寒少”,故小汗中须佐辛凉而为佳。
【选注】
吴谦等:“此方即大青龙汤以芍药易杏仁也。名虽越婢辅桂枝,实则大青龙汤之变制也。去杏仁,恶其从阳而辛散;用芍药,以其走阴而酸收,以此易彼,裁而用之,则主治不同矣。以桂枝二主之,则不发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黄、石膏二物,不过取其辛凉之性,佐桂枝二以和表而清肌热,则是寓微汗于不发之中,亦可识也。非若大青龙汤以石膏佐麻黄,而为发汗驱肌热之重剂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三)
【按语】
此方正如《医宗金鉴》所说,名虽越婢辅桂枝,实则大青龙汤之变制也。当然,由于它的剂量甚微,而且又去掉降利肺气的杏仁,加了酸收的芍药,发汗之力就十分微弱。本方于辛温中配有石膏,就为辛凉清解之法开辟了先河。
对本方证的解释历来不一。有的医家认为:“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应接“热多寒少”下;“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则是阳虚之脉,而属于另一种病机,与本文无关。我们认为:“脉微弱”是与脉浮紧对比而言,因邪渐化热,故脉由紧急而变弛缓,并非亡阳的微脉,况“无阳”也不等于“亡阳”。观46条“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这里的“阳”指表邪而言,可见“无阳”是指表不实的意思。所以,不可用麻黄汤峻发其汗,而改用桂二越一小发其汗。以方测证,应当有热证出现。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与桂枝二越婢一汤,是《伤寒论》中的三个小汗之方,补充了桂枝汤和麻黄汤两方之不足,适用于太阳表不解的轻证。桂麻各半汤证和桂二麻一汤证的证情单纯,仅为表邪未解,前者表邪较重,后者表邪较轻。而桂二越一汤证则非但小邪不解,且兼有内热。临床上要详细辨证,方能得心应手,用之无误。
【方歌】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医案选录】
刘某,女,10岁。深秋受感,迤至初冬不解,发热恶寒,每日发作数次,脉浮无力,舌质红,有薄白苔。问其二便正常,饮食尚可。辨为风寒表邪不解,寒将化热而游离于表里之间的轻证。
为疏:麻黄3克,桂枝3克,芍药3克,炙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4枚,生石膏6克,玉竹3克。
共服两剂,得微汗而解。(刘渡舟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