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杂志书是一种介于书籍与杂志之间的出版物。对于国外杂志书进行研究的文献,由于语言以及地域所限,目前我们只能搜集到零星的与日本杂志书相关的资料,诸如日本杂志书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末,内容主要是提供各种生活资讯,以及附送赠品的营销手段等。
(一)大陆青春文学杂志书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研究青春文学与期刊的著作数量众多,但涉及青春文学杂志书的研究较少。一方面基于杂志书在国内文学界尚属新事物,人们尚未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因而无法判断其现实影响和存在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杂志书介于书籍与杂志之间的模糊身份,国内出版政策不明朗。
目前,关于杂志书研究刚刚起步,青春文学杂志书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从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与青春文学杂志书相关的文章,业界的新闻报道多,学界的理论研究少。在CNKI 数据库中搜索1998—2013年有关青春文学的研究成果总计117篇。其中,有关杂志书的研究成果只有20篇。目前可检索20篇的研究论文足以说明国内对杂志书研究的落后,把青春文学与杂志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更少,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青春文学的关注
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路径:文学视角、文化视角和传播学视角。其中,文学视角主要从主题角度着手,或对20世纪青春文学“题材史”和“主题思想史”进行梳理,探索“青春主题”丰富的民族、社会、文化、文学内涵及其在百年文学史上发展流变的规律与原因;或对单一的创作主体或文本进行专题探讨(刘广涛《二十世纪中国青春文学史研究:百年文学青春主题的文化阐释》,齐鲁书社2005年版)。文化视角的研究则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审视当代青春文学现象,认为青春文学是消费文化的产物,青春作家开始逼近偶像,以迎合和自恋为本位,其创作呈现出市场化、娱乐化、时尚化的倾向[马建高、王旭《遍地繁华的背后——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的“青春文学”现象探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而传播学视角所进行的研究认为青春作家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所提供的“共享媒体”来宣泄自我的表达欲望,并实现与他人的即时分享与共鸣,传播障碍渐趋消失,文体边界开始松动,青春文学以此获得了较之主流文学更大的创作自由和传播空间。
2.对杂志书的特点分析
这一研究的成果大多认为杂志书贴近当代人们的阅读口味,兼具图书的深入性和杂志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有助于缓解人们读书需求与时间短缺之间的矛盾。在出版形式上,采用杂志的方法,可以根据内容确定开本的大小,但出版时间相对灵活,这样就为编辑把某一选题做深做透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同时,杂志书适应了全媒体时代人们对资讯个性化的需求,是大众传播向分众化传播发展的必然。如张翠萍的《杂志书怎么样——一起来谈谈》、王长国的《小小资文学的青春地图——张悦然作品论》、邓茜彬的《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商业文学》、张敬文的《80后——我把青春献给你——论80后文学独特的文本特征与文化现象》、于一爽的《比书更杂志,比杂志更书》、懿冰的《杂志书既流行又小众?》、单士兵的《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杂志书》等文章。
3.对青春文学或杂志书展开批评性思考
批评者认为,当下的青春文学杂志书是仿制式生产,依靠媒体的炒作扩大影响,青春作家盲目自负但底气不足,个体作品的质量落差很大,是文学市场化、时尚化、影像化的产物。代表性研究成果如燕舞的《描一描畅销书眉眼:隐约看到网络化和娱乐化》《青春文学杂志书,是明星炒作还是文学新概念?》,白烨、冯昭的《80后,徘徊在市场与文学、追捧与冷落之间》,梁晓声的《“80后”现象是中国式的文化现象》,张柠的《“80后”写作:偶像与实力之争》,鲁直的《杂志书乱象》等。
4.对青春文学或杂志书产生背景与热销原因的探讨
这些研究把青春文学杂志书热销的原因归结于:时尚前卫的流行因子、娱乐化的价值取向、中间化的生存之道与明星作家的影响力。代表性研究成果如李明德的《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史卫静、刘萍的《当文学杂志邂逅“青春”》,蒋家平的《作家明星化的社会根源及其价值迷失》,刘宁的《大众传播对时尚写作和时尚阅读的影响》,赵光卫的《消费文化语境下当代文学困境研究》,李雅宁的《主编名气、杂志内容、营销手段三大法造就MOOK书火爆销售》,凌子的《青春文学畅销的四大理由》,马建高、王旭的《遍地繁华的背后——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的青春文学现象探讨》,徐妍的《满目繁华与遍地危机——2005年青春文学的文化批判》,高瞻、尹荣荣的《解析青春文学及青春文学出版现状》,蒋楠的《“新概念”下的青春文本:解析“80后”文学创作热》,杜聪的《大众传播视野下的“80后”文学现象研究》,王媛媛的《杂志书的市场营销与品牌构建研究——基于国内文学类杂志书的发展》等。
5.青春文学杂志书的运作与市场管理研究
研究者认为杂志书一般用书号出版,在编辑和运作上采用期刊、杂志出版的一些形式,走的是“打擦边球”的路子。针对目前市场的状况,重要的是将杂志书这种出版形式明确下来,并且在管理上落实为一种制度,将其与以书代刊区分开来。代表性研究成果如张爱华的《媒体融合时代的期刊运作方式研究——以 〈新读写〉 为例》,魏央的《杂志书:中间化生存之道的胜利》,陈晓阳、邓飞燕的《论当前图书杂志化的合理性及其问题》,朱胜龙的《“图书性杂志”——违规的“擦边球”》,肖武的《“以书代刊”两面观》,李旭、王昕的《“杂志书”现象与思考》,彭莱的《从市场看MOOK 的运作与管理》,李奕的《理念、策划催生杂志书》,吴欣欣的《路金波式营销与畅销青春文学》,吴乐平的《杂志性图书:一种值得探索的期刊出版模式》,张健、任珊珊的《杂志书热销,难掩身份模糊》等。
6.杂志书的组织方式研究
杂志书介于书籍与杂志之间的特殊身份对图书馆书刊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图书馆如何合理实现馆藏的组织形式及划分管理。研究者认为在Mook出版尚未合理化的情况下,考虑到大多数Mook出版周期较长,图书馆应该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来管理杂志书。代表性研究成果如宾锋、邓慧的《图书馆杂志书的组织方式探讨》,丁明刚的《Mook现象及其管理》等。
7.对某一具体的杂志书进行个案研究
代表性研究成果如方韶毅的《〈读库〉 思维说》,朱明清《“80后”青春文学研究》,陈婷的《郭敬明现象的出版传播学解读》,夏青、侯彦婷的《解析读图时代文学杂志的形式风格——以 〈南风〉〈最小说〉 为例》,刘丹丹的《真实与细节—— 〈读库〉 的审美趣味与人文选择》等。这些研究多着力于某一具体杂志书的编辑方针和文章风格以及市场推广特点等。
8.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发展前景探讨
杂志书代表了一种新的出版趋势,即图书的杂志化和杂志的图书化,有的用刊号,有的用书号。针对目前杂志书发展的乱象,研究者建议可以采用优胜劣汰的办法,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面,做调查研究,选择一批出版多年、周期稳定、发行量较大、特色鲜明、经营状况良好、在读者中建立了信誉的杂志书,主动给他们发放刊号,让它们由杂志书变成名副其实的杂志。以此为契机,给其他出版社开辟一条增办新刊的通道。如果哪个出版社有意创办新刊物,就采取先出杂志书的方式,稳定出版两年以后,达到相应条件,就正式发放刊号。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出版社组织编辑队伍,培育原创能力,哪个出版社杂志书办得好,就有可能多得刊号。研究者普遍认为在未来几年内,杂志书的流行面还会扩大,其发展形势普遍被看好。具体成果如钟华生的《办全球视野的杂志书》,寻卓越的《青春杂志书,杂志新时代?》,杨旭、孙雯的《青春文学杂志书究竟能走多远》,田志凌的《娱乐化是青春文学的根本趋势》,邓晶晶的《当下畅销书市场点评》,徐宁的《青春写手办杂志能走多远》,梁子民、毕文昌的《杂志书的发展空间》等。
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目前对杂志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杂志书这种新型出版物产生的原因、市场状况、目标受众(读者)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还未从传播学、编辑出版学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层思考,如写作文本,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营销理念、传播效果等研究。寇泽梅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当代中国杂志书研究》中涉及青春文学杂志书《最小说》,但仅仅是对它的受众进行分析。其他有关青春文学研究的论著也偶有涉及,但更多是从商业化角度将其视为娱乐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缺乏专门深入的文学传播效果方面的解读,因此关于青春文学杂志书的研究还有较大的开拓空间。
(二)台湾地区杂志书研究现状
1998年5月,台湾城邦出版集团成立了专门的杂志书(MOOK,magezine+book)出版社——墨刻出版社。台湾的杂志书也是百美俱呈,旅游、时尚、美食、理财投资应有尽有,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杂志书在台湾的引进,杂志书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发展困境,以及读者购买杂志书的消费动机与消费需求等方面。如台湾学者陈郁宜在《初探杂志书Mook在台湾的引进及其发展困境》一文中,通过对目前台湾出版市场的资料分析,及访谈引进杂志书的墨刻(MOOK)出版社总编辑吴素香,对杂志书的缘起、杂志书的特色、杂志书在台湾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杂志书在台湾出版市场的发展潜力及面临的困境。台湾硕士研究生张馨之在她的毕业论文《文化产业全球化——以 〈Taipei Walker〉 生活情报志为例》中,以文化产业全球化的观点来关照引进日本生产文化在台湾制作杂志书的事实,探讨日本生产文化在台湾角川书店制作杂志书手法上的改变,从消费全球化的角度检视《Taipei Walker》的内容构成,以及杂志书消费群体的特色。台湾学者缪安琪在《消费者购买杂志书的消费行为之研究》一文中,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购买过杂志书的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消费者购买杂志书的动机以及消费者购买时的喜好与需求,为出版社策划销售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从搜索到的文献看,台湾在杂志书的研究方面,更注重生产与消费,其研究的实用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