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与何为:优秀传统治理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2006年取消农业税以来的乡村治理研究

在治理和善治理论的推动下,乡村治理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治理理论侧重于强调多元主体合作共治,较早将“治理”理论引入乡村治理的是徐勇,他深入阐释了“Governance”的含义,[88]并将治理理论引入乡村研究中,提出了“乡村治理”概念。中国乡村治理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乡村治理早期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奠定了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基础。贺雪峰提出:“乡村治理是指如何对中国的乡村进行管理,或中国乡村如何可以自主管理,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89]党国英认为:“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品的活动。”[90]郭正林提出:“所谓乡村治理,就是性质不同的各种组织,……通过一定的制度机制共同把乡下的公共事务管理好。”[91]

二是多领域和多视角下乡村治理跨学科研究。主要研究视角有:第一是协商民主理论的视角,如何包钢等[92];第二是公民社会的视角,如罗中枢等[93];第三是参与式民主的视角,如董江爱[94]、张有亮等[95];四是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如郎友兴等[96];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如徐勇[97]、李利宏等[98]提出乡村治理创新应创造性利用传统治理要素。

三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乡村治理研究。随着多学科融合的深入发展,乡村治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主题。如强调数字化技术运用的数字化乡村治理[99]、数字乡村建设[100]、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101],强调人才为主的新乡贤治村[102]、人才下乡[103]、乡村治理精英再造[104],强调对文化和传统资源进行挖掘的乡村文化治理[105]、乡村文化建设[106]、乡规民约[107]和村规民约[108]的作用研究,强调民族地区[109]和边疆地区[110]特殊性的乡村治理研究等。

总的来看,在乡村治理路径研究方面,已有研究多从西方理论寻找突破口,而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本国传统资源,且将挖掘传统与创造性转化有机结合起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111]如何在借鉴西方的同时充分立足中国,植根中国大地,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与中国特色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需要高度关注的。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观照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