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侦探:用数据解密商业真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第三方公司:裁判

我们把营销当成一个游戏来比喻:媒体逐渐强势,成了制定游戏规则的人;品牌方手里有营销预算,要通过媒体找到对的消费者,相当于“氪金玩家”;它们通过营销公司来实现这一目标,找到了“联盟打手”。有人创造游戏,有人玩游戏,按说相安无事,但问题出现了: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营销公司拿了品牌方的钱,和媒体勾勾搭搭,没有把这笔钱用好;或者,营销公司没有恶意,但就是营销决策做错了,钱花出去了没有效果;又或者,媒体垄断了消费者资源,制造假的数据(比如有1000个人看了广告,但媒体谎称是10000个人)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第三方公司出现了,它相当于游戏中的裁判,或者说是营销行业中的“审计”。

这个可以从英特尔“噔噔蹬蹬”的广告音说起。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在很多计算机上会贴有Intel的一个小标签,说明里面用的是Intel芯片。年纪大一些的朋友看到这个标题,脑子里应该会自带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乐)。早期计算机刚刚普及,通过电视广告向大家传达信息的时候,前面都在讲计算机本身哪里好,最后总有Intel“噔噔蹬蹬”的广告音。

这背后的逻辑是:Intel的直接消费者是计算机厂商,但Intel芯片很优质这件事,需要让终端消费者(最终购买计算机的人)了解,只有这样它才能确立自己的品牌地位。所以,在广告里,前半部分是计算机广告,最后,Intel通过短短的四个音,来锚定消费者的心智。

那么,有一个问题,谁付费给电视台呢?想一想,大概率是计算机厂商吧。这其中,Intel和计算机厂商协定,给到一定比例的广告费用。比方说,计算机厂商总共给电视台10万元,Intel出其中一部分(比如是30%,3万元)给计算机厂商。当然,这个分成比例是持续变化的。

接下来,新的问题出现了。

在电视广告时代,什么时间、在哪个频道播放广告,是确定的、透明的,如果Intel不放心,担心广告里没有“噔噔蹬蹬”的广告音,最笨的办法就是,找一个人每天同一时间搬个小板凳坐在电视机前,看着那个电视频道有没有正常播放广告就可以了。

在互联网时代,每天有很多不同的人在上网,有的人凌晨3点在优酷看到这个广告,有的人在早上10点看到这个广告,一个小板凳远远不够了。其实对计算机厂商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谁来监督媒体有没有播放“我们”(计算机厂商和Intel)的广告呢?这个时候,就急迫地需要第三方公司来进行数据监测。只有监测数据确保媒体方确实达成了目标,有足够多的人看了广告,计算机厂商才能付钱给媒体;也只有在这个情况下,Intel才能按足量的比例把钱给到计算机厂商。

在这个例子里,互联网营销时代多么需要数据“审计”,就非常明了了。而这个角色只能由第三方承担。

我们总说“第三方”,那前两方是谁呢?

广告主叫作“第一方”,其实也就是我们往常说的“甲方”(即提出目标的一方,通常情况下是出钱的一方),英文都对应“First Party”这个词;媒体方叫作“第二方”,同样,与“乙方”共同对应“Second Party”这个词,媒体方和营销公司都是品牌方的乙方(即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一方,简单来说就是“干活收钱”的一方)。在营销的几个角色中,品牌方把钱付给营销公司,营销公司挑选媒体,再把品牌方的钱的一部分给到媒体,中间赚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第三方公司是独立于甲方和乙方的第三方(Third Party),保持中立,这样才能保持裁判的角色。

通常,当在营销和数据业务中需要描述“数据从哪里来”的时候,使用“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这组术语;而说到“甲方、乙方”的时候,通常是指签订合同的双方关系。

广告主、媒体、营销公司、数据公司分别属于第一方、第二方还是第三方?从合同角度看又分别属于甲方还是乙方呢?表1-2梳理了这些玩家所处的“位置”。

表1-2 从数据和合同角度看不同的营销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