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彝族服饰的类型与民俗
一 彝族服饰的类型
彝族服饰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若干类。可以从用途、地域、着装造型等几个方面来划分。从用途上可以分普通服、节日服、婚礼服、葬礼服、祭祀服、征战服等。普通服就是平时生产、生活、休闲的时候,随意穿在身上的服饰,也叫常装。节日服是逢年过节,喜气洋洋的时候,才拿出来穿着打扮的,也叫盛装,色调鲜艳活泼,五彩缤纷。婚礼服是男女结婚的时候,新郎新娘穿的服饰色调鲜艳、明快。葬礼服是逝者穿的丧服,色调淡雅、庄重、古朴。祭祀服是执行宗教事务及巫术活动的人的专门服饰,即彝族毕摩和苏尼的服饰。毕摩服饰有黑毡笠、鹰爪帽、野猪牙项圈、羊皮经袋等。征战服是指勇士在作战的时候穿的服饰,有黑披毡、护肩或护胸或护膝的皮革衣裤,配以长刀、弓箭和枪弹。
从彝族的服饰按彝人居住的地域划分,可以分为四川的凉山型,云南的滇西型、滇东南型、滇南红河型、楚雄型以及贵州的乌蒙山型等,款式达几百种之多。彝族有尚黑、崇虎、敬火、尚武的传统文化特征。彝族服饰古朴典雅,美观大方,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中国服饰的一枝奇葩。
凉山型彝族服饰流行于四川、云南的大小凉山及毗邻的金沙江地区。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凉山地区彝族男子还保留着古代遗风。他们在头顶前脑门蓄一绺长发,象征着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结”。据考古发现,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时代滇王墓出土的贮贝器上就发现此种头饰打扮的人物造型。可见,扎“英雄结”是相当古朴的传统。另外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为“英雄带”;有的左耳戴蜜蜡彩珠和银耳圈等饰物,下装为长裤,但因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未婚姑娘戴各式头帕,育后妇女戴帽,或缠头帕,皆为黑色;妇女双耳皆佩金、银、珊瑚、玉贝等耳饰,垂颈部戴银领牌;下着用多层色布环绕拼接而成的百褶裙,往往长可曳地,上半部适体,下半部多褶,既突出女子体型,又增添几分婀娜姿态。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瓦拉”。瓦拉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0.33米左右的旒须。制作一条瓦拉,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瓦拉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的象征。传统的衣料以毛、麻为主,喜用黑、红、黄色相配搭。常以挑、绣、镶、染等多种工艺技法制成头镰、羊角、涡形等传统图案。大小凉山,山川险阻,过去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很少,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传统风格,与东晋时期昭通霍氏墓壁上所绘彝族装束一脉相承。
楚雄型彝族服饰这种服饰主要流行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各县及邻近地区。这是古代各部彝族辗转迁徙之地,现时属东、南、西、北、中彝语六大方言的交汇地带,故其服饰尤显纷繁多彩。总体上看,上穿右衽大襟短上衣,下着长裤,是现代女装的基本款式。女上装花饰繁多,色彩艳丽,图案以云纹和马樱花一类的花卉为主,多装饰在上衣的胸前、盘肩等特定部位,工艺以镶补、平绣为普遍。妇女头饰大体可分为包帕、缠头、戴绣花帽三类,若细分则有四十余种,而每种头饰又往往成为某一地区彝族的标志。男子服饰日趋汉化和时装化,但仍有不少地区保留着披羊皮褂、着火草和麻布衣的习俗,这是其他地区彝族服饰所罕见的。
乌蒙山型彝族服饰流行于云南省昭通地区的镇雄、彝良、威信等县以及贵州毕节、六盘水、四川叙永、广西隆林等彝族聚居地区。乌蒙山区是古代西南彝族文化的发祥地,过去的彝族服饰与凉山彝族服饰大体相同,明清以来服装款式变化较大。现在云南这一区的彝族男女服饰通常为青蓝色大襟右衽长衫、长裤,缠黑色或白色头帕,系白布腰带,着绣花高钉“鹞子鞋”。男子服装无花纹,出门常披羊毛披毡。妇女服装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及裤脚均饰彩色花纹及组合图案,汉语俗称“反托肩大镶大滚吊四柱”,头缠青帕作“人”字形,并戴勒子、耳环、手镯、戒指等银饰,婚后则以耳坠取代耳环,系白色或绣花围腰,身后垂花飘带。个别地区彝族妇女着短衣长裙。
滇西型彝族服饰主要流行于云南西部的大理、思茅、临沧、保山等地。妇女上装多为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衣,下着长裤,系围腰,套坎肩。巍山、弥渡两县之间的山区女装色彩艳丽,多绣花纹,佩带绣花毡裹背,其他地区较质朴、素雅。其头饰或戴布帽,或包青帕,喜缀五彩璎珞、串珠等饰品。颇有南诏王室贵族华美艳丽的遗风。过去男子穿右衽大襟长衫,宽脚裤,头包青帕,腰系布带或皮兜肚,现在多穿时装。
红河型彝族服饰主要流行于滇南红河地区,以建水、石屏、元阳等县最为典型。妇女服饰多彩多姿,既有大襟右衽长衫,也有中长衣和短装,普遍着长裤,衣罩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多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服饰色调极浓,并惯用配套的对比色,鲜艳夺目,装饰性很强;图案以自然纹形为多几何纹次之。男子服饰与其他地方相差不大。
滇中及滇东南型彝族服饰,主要流行于以昆明、文山,以及同这两个地区相邻的红河州部分地区。女装的主要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方着裙。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图案和几何图案。其头饰各地差异很大。昆明地区的部分彝族青年妇女,头戴“鸡冠帽”,形如鸡冠,用大大小小各种银泡镶绣而成,做工精细;老年妇女一般挽发髻。圭山一带未婚妇女头饰布箍,在双耳部位缀一对三角形绣花布饰,脑后吊一束串珠垂向胸前。弥勒及路南部分地区彝族妇女以双辫缠头并包黑内,留一束头发垂于脑后,以珠串、银链、贝壳、绒线花色为饰。文山、西畴、马关、富宁等部分地区妇女头包黑巾或顶花帕,头饰简单,而丘北、开远、泸西等部分地区的妇女则头饰十分丰富,饰品有银泡、绒线球、花和贝壳等。这一类型的男子一般穿对襟衣、外套坎肩、着宽裆裤,有的还扎绑腿,头包黑巾。
由于彝族支系较多,不同的支系其服饰各异,即使是同一支系也因居住的地区不同在服饰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从着装习惯来看,彝族服饰由服装和饰物组成,服装主要包括上衣、下装、头衣、足衣等几个组成部分,另外还有各种制作精美的饰物。
上衣:上衣在凉山彝语中称为“依底”,一般由衣领、衣身、衣边、袖、扣等部分组成。主要有以下四种:(1)有领上衣。有领上衣领面有银泡、领片等饰物,此外还有挑花、贴花、刺绣等工艺做成的花纹图案。凉山彝族上衣的领子,无论男装、女装均为立领,衣领一般不与衣服相连,随时可以取下。(2)无领上衣。如贯头衣,此衣只开领口不开襟,是古老的服装样式之一。有的贯头衣有袖子,而且将两只袖子缝合,比古老不缝合两袖的贯头衣进步。(3)有袖或无袖上衣(坎肩或背心)。有袖的上衣叫“衣毕”,这种上衣一般短而宽。无袖的上衣就是背心,也称坎肩。彝族的羊皮坎肩历史悠久,这种坎肩用一张完整的羊皮做成,无领无袖无纽扣,只用四只腿皮系结在一起。(4)披毡(披肩)、瓦拉。彝族的披毡加什和披风瓦拉由羊毛擀制而成,形状相似于斗篷,上方用毛绳收为领,有原毛白色、麻灰色以及深蓝色和青色。“瓦拉”是凉山男女老幼四季不离的外套,或称外氅,多用粗羊毛线织布缝制,也有用牦牛毛织成的。颜色有原毛色、青色、蓝色三种。系绳为领,下垂尺余绳穗,也有无绳穗的。披毡、瓦拉是比贯头衣、交领衣更为原始的服装款式。
下装:下装是遮蔽下体的主要服装,主要有裙子、裤子两种。(1)裙子。裙子是由裳演变而来的,彝族女子最具代表性的裙子是百褶裙,百褶裙制作原料有棉布、毛、麻、丝织品等,有童裙和成人裙之分,成人裙一般由上、中、下三节组成,童裙结构简单,只有上下两节缝接而成。不论童裙还是成人裙,上面部分都成筒状,下面部分有层层皱褶,褶皱数量少则有百褶、多则上千褶。百褶裙长可及地。另外,在色彩方面,童裙为浅色,成人裙上节用深色布料,而下面两节则依年龄而定,若是老年人就用蓝、灰色,青年人则用黄、红、白等色泽鲜艳的布料。(2)裤子。彝族男子的裤子很有特色,主要体现在裤脚方面。裤脚有大、中、小三种类型。大裤脚最宽者可达170厘米,中裤脚的宽度一般在60—100厘米,而小裤脚小到只容将脚勉强伸进去。
首服:首服古代称“元衣”或“头衣”,头衣包括巾、帕、帽等一切裹首之物。(1)头巾。头巾是指缠绕在头顶四周而不盖顶的巾。彝族男子头巾多用一条染成蓝色或黑色的粗布做成,宽约一尺,长几米。还有一种是用丝绸做的,也是一尺宽,几米长,质地柔软、轻便。彝族男子习惯在头巾的一端裹一锥结,将它包定在前额的左边或右边。彝语称为“助替”或“子帖”,1950年解放凉山后,称为“英雄结”。青年人的“英雄结”扎得细长,有尖,形如竹笋,而中老年人的往往是粗短无尖端的卷状或螺结锥形。(2)头帕。妇女用来盖在头上的布块称头帕,它是盖在头上的,不是缠在头的四周的,它属于“头衣”或首服的组成部分之一。(3)帽。帽子是服饰的重要组成。帽子的保护与审美功能,比头衣的其他组成更为明显。彝族帽子中最有特色的是妇女的鸡冠帽和小孩子的虎头帽。若以地域划分,鸡冠帽大致可分为红河式、元阳式、绿春式、阿乌式、蒙自式、楚雄式、禄丰红彝式、昆明西山式八种。
足衣:足衣是由草、布、革等原料制作而成的。古代将不同原料制作成各种类型的鞋,统称为履。鞋是足衣的组成之一,有草鞋、布鞋、木屐等。除鞋外,袜和护腿也是足衣的组成部分之一。
饰物:彝族的装饰物种类繁多,做工考究,色彩多样。有用布制成的装饰物,如腰带、各种挎包等,也有由金属及玉器制成的各种耳饰、手饰、项饰等。
(1)腰带、包。彝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就系腰带。古时人们的腰带功能是将衣服裹在身上,使衣服不致松开。后来腰带又增加了实用的功能,即可以挂许多日常必需品,如喜德地区的中、老年彝族人腰带上常系一弧形鹿皮肚兜,内装烟草、火镰等物。此外,彝族腰带还有逢凶化吉,永保平安的寓意,如在今广西、云南交界处的白彝支系的妇女用树皮制成椭圆形宽三四寸的腰环(腰带),视作护身符。彝族的腰带种类多,大都用棉布或毛线制成,也有用丝绸制作的。女子多使用丝带,腰带上有许多花纹、图案,有的腰带两头有精美的流苏。除腰带外,彝族人还佩戴挎包,挎包式样也因地域不同而多种多样,各有特点,有挎包、香包、荷包等。
(2)围腰。围腰是腰饰的一种,它是围在衣裙前后的一方饰物,它的作用原为保护衣裙的整洁,尔后却具有了更多的装饰意味。将女性的腰身束紧,突出女性的曲线美。围腰色彩、图案的变化,还是女性婚否的符号之一。已婚妇女的围腰色彩素,未婚姑娘的围腰色彩鲜艳。
(3)耳饰、手饰、项饰。凉山彝族无论男女都佩戴耳环,男的穿左耳佩耳环,女的穿双耳佩耳环。而且男女所戴的耳环样式也有不同。彝族佩戴的耳饰有耳环和耳坠两种。手饰主要包括戒指、手镯和钏,是佩饰的一种,与服装配合使用,其主要功能是起装饰作用。戒指是手指上的装饰物,彝族男女均可佩戴。
手镯是戴在手上的饰物。男女均可佩戴,既可戴在左手,也可戴在右手,或者两手都戴。
二 彝族服饰的民俗
彝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重要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彝族文献典籍内容丰富,卷帙浩繁,有哲学、历史、历法、神话、诗文、医药、宗教祭祀、占卜等。彝族服饰作为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承载着彝族尚黑、崇虎、敬火等传统文化特征,记载着彝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彝族的服饰是漫长历史的产物,反映了本民族的个性特点和审美追求,从一个侧面把彝族的历史变迁、社会形态、风俗习惯和经济生活充分地体现出来。由于彝人散居面广,在外族的融合和族内支系分衍的影响下,形成其服装与装饰图纹的多样化。
彝族服饰风格独特,特色鲜明。彝族男子服饰包括头饰“奥帖”、上衣、裤子、加什、瓦拉及都塔、宝剑等配饰。女子服饰则为头饰、上衣、裙子、加什、瓦拉及金银珠宝等配饰。彝族男女传统服饰,大都以白、黑、蓝色为主;在服饰装饰中,则使用红、绿、黄、白、紫等颜色。
(一)彝族日常生活服饰习俗
彝族支系众多,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服饰习俗。
义诺服饰习俗:义诺老年男子发式为“兹尔”,即于头顶蓄一绺长发。包长头帕为椎髻,彝族称“兹提”,俗称“英雄结”。英雄结粗似螺髻,盘于额中。左耳戴蜜蜡珠、银耳圈等饰物。男装上衣穿紧身右衽衣,无领,多为黑或蓝色。男下装为斜口裤大裤脚,以裤脚宽为突出特点,一般用三四十尺青布或蓝布做成,裤脚宽有150—200厘米不等。外披加什和瓦拉,瓦拉为白色和黑色、无穗,在瓦拉下沿镶黑布为饰。老年妇女戴贴耳帽。上衣为大襟右衽衣,以素色为主,耳饰为圆形玉耳佩。下着百褶长裙,裙脚宽大,皱褶可达百褶以上,色调素雅、沉郁。
义诺青年男子的英雄结较细,长约二三十厘米,左耳挂蜜蜡珠。上衣穿紧身右衽衣,无领,多为黑或蓝色,袖子及胸襟有绣饰,上衣绣饰以线绣为主,辅以细条盘花、贴花,多用蕨草、藤条、羊角、鸡肠、涡形、格菲等纹样。
义诺青年女子头戴多层黑、蓝、青布折叠的头帕。妇女生育后换戴“俄尔”,也称鹰翅帽。青年女子上衣以线绣、细条盘花为主。中年服饰环肩、襟袖贴青布宽边并加各色细条纹。百褶裙多为白裙和彩裙,色彩对比较强。女子喜戴红色珊瑚珠串和银制耳饰,领口戴一长方形银牌或者银排扣。腰系三角形荷包,用于装针线或小饰物。
义诺男童传统发式为“兹尔”,即于头顶蓄一绺长发。童裙为白色、镶黑边的三节百褶裙,梳单辫,耳饰多为海贝。
圣乍服饰习俗:男子头戴“奥帖”,左耳佩戴耳珠。男子上衣以黑、蓝色为主,有对襟、大襟衣,分内衣、外衣、坎肩三种。内衣多为白布褂;外衣大襟右衽,无领或矮领,喜用青、蓝色布料。男裤为中裤脚,一般为平口裤。
老年女子戴黑色帽子。着右襟衣,衣袖窄身长,外套坎肩。老年妇女上衣无饰花,或逐渐减少到只有一道花边,颜色为黑色和蓝色。瓦拉多染为青、蓝,或为白色羊毛制成,底边垂穗。
青年男子外衣紧身窄袖,环肩、襟、摆均用色布镶饰细兽牙纹三四道。坎肩一般为劳动时也常作垫肩用。青年女子头盖长方形挑花刺绣帕。女上衣镶有三四道花边,中年妇女上衣饰花逐渐减少到一两道花边。其饰花多以色布镶嵌兽牙纹、藤条纹、格菲纹为主,配色协调。瓦拉多染为青、蓝,或为白色羊毛制成,底边垂穗。男童留天菩萨。女童戴帽子。
所地服饰习俗:男裤为多用黑布料,其特点是腰大、裆宽、为小裤脚。上衣以紧而短,多不过脐,右襟衣,立领。喜披精制羊皮大衣。缠头帕,不扎英雄结,或吊一节头帕在耳侧。女装为素色长衫外罩半臂大襟短衣,前后开衩,着羊毛百褶长裙。
男子缠头帕,不扎英雄结,或吊一节头帕在耳侧。上衣以紧而短,缀多排密集排银扣,立领,裳边以黄红色条边为饰。
青年女子头饰为三角巾,称为“哈帕”,外披黑、白羊毛制作的坎肩,从头到身喜佩银饰。女装为长衫外罩半臂大襟短衣,前后开衩,下着羊毛百褶长裙。衣饰涡纹或波纹传统图案,以贴花为主,兼施盘花和镶嵌,喜用黑、红、黄等颜色。生育后妇女戴竹架青布圆顶大盘帽,彝语称为“奥书八吉”。配饰有三角荷包。外披双层加什。男童留天菩萨。女童戴帽子。
(二)彝族毕摩苏尼服饰、武士服饰习俗
毕摩、苏尼服饰习俗:“毕摩”是彝语音译,是彝族传统社会里的宗教祭师。毕摩服饰包括神毡笠、法毡衣、素色的长衣和长裤,配饰有随身带的野猪牙圈、鹰爪、虎牙、护身物,法具则由神扇、神铃、经书、法网等组成。
神毡笠,彝语称“勒吾”,是毕摩作毕时戴于头上的法帽。凉山彝族毕摩的法帽一般为竹编斗笠,外面蒙白色、黑色毛毡。毕摩法衣,是特制的羊毛毡衣,彝语称为“史尔”或“加什”。凉山地区祭祖祭神时穿白色,咒鬼驱鬼穿黑色。
毕摩身着特异的服饰,表明了其特殊的身份,显得神秘而庄严,以此与神灵沟通,降妖伏魔,祈求安康。
苏尼是彝族巫师。服饰包括黑色上衣、蓝色长裤、神鼓,编发披肩。苏尼击鼓摇铃可以招神驱鬼。
武士服饰习俗:彝族武士服饰有兜鍪、皮甲、博子、护手、护腕、盾牌等,使用皮革藤甲等制成,大都髹漆,配刀、枪。颜色明亮耀眼,古朴大气。
(三)彝族换童裙服饰习俗
女孩成长到第一次月经来临时,就要举行“沙拉洛”仪式,俗称换童裙。举行仪式的时间,要根据少女的发育情况而定。母亲为女儿准备好绣花头帕、新上衣、新裙和银领牌等。
凉山彝族少女在换童裙仪式之前,穿的是黑白相间的童裙,梳独辫,耳挂穿耳线。按照彝族人的俗规,举行“换童裙”仪式时,将原来梳在脑后的单辫正中分开,在耳后梳成双辫,再戴上精美花纹头帕、耳饰,银领牌,换上长筒百褶裙。换裙意味着该女子已经成年,可以参加各种男女社交活动。
(四)彝族婚礼和丧葬服饰习俗
彝族婚礼服饰习俗:各地彝区的婚礼都显得隆重与喜庆,新娘的服饰都是新娘在婚前精心绣制而成的。一套完整的新娘服饰一般包括蓝色头帕、金银头饰、新娘的盖头、银耳饰、银领牌、绣花长袍、半袖外褂、百褶裙、双层加什,以及金银手镯等。新娘装显得雍容华贵、隆重、喜庆。
彝族新娘盖头,是呈放射状的圆形。中心圆上绣有彝族传统图案蕨草纹,中层圆是以红、黄、绿、蓝、白、粉红等什色布条镶拼而成;最外层的圆再以什色布和花布剪成的三角形镶嵌而成。有的地区,还在盖头上钉有银饰片。彝族人将蕨草纹绣于新娘盖头上,主要取其生殖繁盛的象征意义。
彝族丧葬服饰习俗:彝族的丧葬习俗,由于支分繁多,分布甚广,所处地理环境各异。因此,丧葬习俗仪礼在各地彝区,各个支系都不尽相同。
凉山彝族实行火葬。彝族丧葬服饰主要有“格木”寿衣、祭奠服饰、迎宾服饰等。彝族老人在世的时候就要准备寿衣,有的是自己精心制作和挑选。去世时,就要穿上“格木”寿衣。彝族人的寿衣,生前称为“莫充”,死后称为“格木”。寿衣主要包括头帕、上衣、下裤或者是裙、绑腿、鞋子,上披白色、蓝色或黑色双层加什。服色里面衬衣为棉质白色,外以白、蓝、青为主,忌穿红、黄、花等刺眼的颜色。幼儿和青年人去世,不做太多的仪式。
彝族的祭奠服饰,彝语称为“供威供嘎”,彝族的祭服用品,在灵堂隆重悬挂。如加什、斗笠、都塔、金银饰品、金银头饰、耳饰、大刀、宝剑、铁叉等。迎宾服饰,一般由一位男子挥刀领队,行进中跳着迎宾舞,叙述家族的荣耀,其余人员执旗和刀剑,披白色、蓝色的加什、头戴英雄结,身披牦牛尾毛编成的蓑衣,斜挎贝壳英雄带,穿上各种稀奇珍贵的盛装,在村口迎接来宾。来宾、主人和邻居都要穿上盛装,以表达对逝者的纪念。
(五)彝族节日服饰习俗
彝族人在火把节、彝年节、晒衣节中喜欢赶制新衣。尤其在节日的选美活动中,大家都要盛装参加。大家都尽情展示自己、展现精美的彝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