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四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彝族服饰

第一节 彝族服饰概述

彝族服饰就是彝民族文明体系中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体现及标志之一,有其产生、发展、变革、传播和传承的过程。它的款式、质地、色彩、图案、工艺、着装习俗等各种元素,与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变迁、经济发展水平、生活生产习惯、民族交往与融合和人们的精神需要密切相连,并一代代延续至今,成为当今世界上各民族服饰中与众不同的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服饰。

一 彝族服饰的起源和演变

彝族人很早就学会使用树皮、草叶、皮革、棉、麻、毛、丝等制作服饰,并用金、银、玛瑙、蜜蜡、珊瑚等制作装饰品。

在彝文典籍《万物的起源》中记载:“纺线织布是濮嫫妮依发明的,弹毛擀毡是阿约阿先发明的,裁布缝衣是觉觉伍支发明的,金银首饰是工匠阿尔发明的……”

在春秋至秦汉时期,生活在西南的彝族先民,以“椎髻”“编发”“衣皆著尾”为基本特征的彝族服饰开始形成。1963年发现的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霍承嗣墓壁画”中“夷人部曲”人物衣着与近现代凉山各地彝族男子衣着相同,足以说明,披着“加什”披毡,留着彝族称为“兹尔、兹体”的椎髻为特征的彝人服饰已有悠久历史。

彝族服饰的产生伴随着彝族人从原始社会走来,历经蓬发,赤脚,用树叶、树皮遮身,到梳发,穿草鞋、布鞋,用火草、树皮、兽皮、畜皮制衣穿身避寒,再到梳辫盘头,镶嵌各种图案的头饰,悬挂佩戴各类首饰、耳饰、手饰,穿绣花鞋、布鞋、皮鞋,用色彩各异的麻布、绸布、棉布、皮革缝制款式多样、色彩多姿、工艺繁杂、花纹图案绚丽的服饰穿在身上避寒亮美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现在能查阅到的彝汉文献资料来看,彝族服饰早在西汉以前就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征的各种服饰文化了。

云南晋宁等地的考古资料记载,彝族祖先已经是编发、绕发髻、戴耳环、手镯、佩刀剑、穿大衽襟衣的人了。在云南昭通后海子挖掘出土的东晋霍承嗣墓的壁画中“夷”部曲的形象就是椎髻、披毡、赤足。彝族社会发展到唐宋时期,彝族服饰的材质、款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南诏野史》中记载:“黑倮倮……男挽发贯耳,披毡佩刀,妇人贵者衣套头衣,方领如井字,无襟带,自头罩下,长曳地尽许,披黑羊皮。”在《新唐书·南蛮传》中记载:“乌蛮……男子椎髻,女子披发,皆牛羊皮。”在《蛮书》中记载:“乌蛮妇女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彝族服饰已经是用牛羊皮制作,崇尚黑色,穿贯头衣,扎“英雄结”,戴耳环,佩带刀剑等样式特征。

到了元、明、清时期,随着改土归流、常年征战等社会变革,彝族人四处迁徙,支系倍增,山川阻隔,经济发展不均,彝族服饰发展、变化十分明显,逐步形成各支系各地方的彝族服饰特点。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记载彝族的服饰:“罗罗……男子椎髻,摘去须髯,或髡其发……妇女披发,衣布衣,贵者锦衣,贱者披羊皮。……妇女耳穿大环,裙不过膝。男子无贵贱皆披毡跣足。”在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中记载云南彝族妇女的服饰为“妇人蟠头,或披衣,衣黑,贵者以锦缘饰,贱者披羊皮”。在范宁的《九夷考》中记载四川西昌地区的彝族服饰:“倮倮……男女插发,著长衣,腰系皮带,裹帕,赤足……妇人纽发盘头上,身着绣花长衣,无袴,赤足,外披细毡衫。”在清康熙的《楚雄府志》中记载,云南楚雄彝族女性服饰穿着是“女不裤,系统裙,衣不开胸襟,从首领罩之”。在清康熙的《弥勒州志》中记载,云南弥勒彝族服饰为“鲁兀(罗武)倮罗……男子也有戴帕着靴鞋者,穿有青大布,佩刀;妇人穿袍人黑倮,但首报请绫帕”。

到了近现代,彝族的服饰在传承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由于迁徙到边远山区、高寒山峦、林间沟壑里的彝族各支系相对居无定所,四处迁移,民族融合或民族之间的交流很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思想意识比较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单一朴素,这样传统服饰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滇东、滇东北、滇西、滇南、黔西、黔西北和桂西的高寒山区或半高寒山区的彝族聚居地方,彝族服饰保留着古老的传统,留“天菩萨”、青布包头、戴耳环、颈饰、首饰、披羊皮、兽皮、穿火草衣、羊皮褂、麻布衣、百褶裙、佩刀、赤脚、绑腿或穿草鞋等传统彝族服饰的款式结构、材料质地、色彩装饰等,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传播并一代代延续下来。

如今以居住在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为主体的凉山型彝族服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相反,没有迁徙或迁徙以后依然居住在湿润温和的田坝、丘陵、高原的平原地区的彝族各支系能够稳定定居,与汉族、白族等各民族相邻居住或交叉散杂居,民族融合或民族之间的交流比较频繁,经济发展较好,思想开放,生产生活方式多样化,这样在传承传统服饰文化基本元素的同时,大量吸收、仿照和引入汉族等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的元素,逐步形成了各地方各支系彝族特有的服饰。除凉山型彝族服饰以外的乌蒙山型、楚雄型、红河型、滇西型和滇东南型五种类型的彝族服饰中的彝族女性服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服饰代表。这些类型的彝族女性服饰的款式色彩、质地样式、花纹图案、刺绣工艺、穿着习惯等都深受汉族服饰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影响,而男性服饰则受到汉族服饰的深刻影响,或与汉族服饰没有两样了。如楚雄、红河等一些彝、汉等民族杂居区的彝族女性服饰,吸收或引入了一些汉族服饰文化的元素,用五彩缤纷、色彩鲜艳的棉布制作上衣、裤子、围裙等服装,女子辫发,穿衬衫、背心、长袍,系围腰,穿长裤,穿鞋袜。男性戴帽,穿长袍、马甲、长裤、靴鞋等,与当地的汉族男性服饰相仿。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交通便利、思想解放,各地的彝族人在安居乐业的同时,不断受到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思想意识和文化风格的冲击,不少年轻人不断跨民族、跨地域移动发展,婚恋成家,民族交流频繁,民族融合不断,各民族人之间相互学习、彼此借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即便是最传统的凉山型彝族服饰,在制作上、工艺上、穿着上等各个方面,都已经渗透或吸收汉族等其他民族服饰文化很多元素,有的年轻人已不再那么注重穿戴本民族自己的服饰了,很多生活在山里的彝族小孩和生存奔波在城市里的彝族人,除了节假日偶尔穿戴彝族服装外,平时所穿戴的服饰与汉族服饰或现当代流行的服装没有区别了。

二 彝族服饰的分布区域

彝族多居住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峡谷区,以及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海拔在2000米左右的山区或半山区,北部昭通、镇雄和大小凉山彝族山区,海拔有的在3000米以上,而滇南元江、西双版纳等彝族居住的山区,有的海拔在千米左右。彝族世代繁衍生息的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群峰耸立,气势磅礴。有巍峨的大雪山、大凉山、小凉山、乌蒙山、哀牢山、无量山等山脉。其间有汹涌奔腾的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以及安宁河、沅江、澜沧江、红河、牛栏江、南盘江等河流,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适宜人类居住和繁衍的坝子和湖泊:有清澈宜人的滇池、洱海、草海、邛海、马湖……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江川养育了一代代的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中国,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重庆四省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此外,陕西、甘肃、西藏等省区也有零星的彝族人世居,人口大约800万。而在国外,彝族人主要居住在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度、日本和阿富汗,人口大约80万。

彝族人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在北起大渡河流域,南到老挝国,东自乌江、西抵澜沧江的广阔地区。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其中云南彝族占彝族总人口的60%以上,云南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彝族分布,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哀牢山区、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据1990年统计,彝族人口达5万—10万的县、市有云南镇雄、石林、楚雄、南华、大姚、双柏、武定、禄劝、峨山、新平、个旧、蒙自、开远、建水、元阳、砚山、丘北、南涧、巍山、宁蒗、风庆、云县等;彝族人口10万人以上的县有云南石屏、弥勒、景东;四川彝族人口达20万以上的有10多个县,攀枝花、乐山、雅安、宜宾、泸州、甘孜等地的彝族也有1万—5万不等的人口居住。绝大部分彝族都是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分布,与其他民族交错而居,仅在彝族人口有10万左右的县中,有几万人以上的彝族聚居区。

各省市彝族分布如下: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会理县、会东县、喜德县、冕宁县、布拖县、昭觉县、金阳县、越西县、雷波县、普格县、宁南县、德昌县、甘洛县、盐源县、木里县、美姑县。此外还有乐山市的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攀枝花、雅安、宜宾、泸州、甘孜等地也有分布。

云南省:A.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南华县、姚安县、双柏县、牟定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禄丰县;B.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开远市、蒙自县、建水县、弥勒县、泸西县、石屏县、屏边县、绿春县、河口县、金平县、元阳县、红河县;C.云南其他彝族聚居县:石林、江城、宁蒗、巍山、南涧、寻甸、元江、新平、漾濞、禄劝、普洱、景东、景谷、镇沅、峨山等县。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那坡县。

各具特色的彝族服饰主要分布在以上各个彝族地区。

三 彝族服饰传承人的存续状况

彝族服饰自创始以来,历代都有工艺精湛的代表人物。凉山昭觉县境内分布圣乍、义诺、所地三大方言区服饰,都为世代相传或以作坊为依托的师徒传承,学徒学成后又自立门户,再师徒相传。因此,这种形式的传承形成了一个服饰传承群体,这种形式的传承遍及昭觉县各个乡镇及其周边各县市。

由于社会的剧变、人们观念的变化等因素影响了彝族服饰的存续,彝族服饰文化生态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致使彝族服饰文化面临变异和消失。彝族服饰不再是彝族人的唯一服饰,彝族服饰的生产不再是人们谋生的唯一手段。彝族民间服饰制作技艺人员越来越少,人亡艺绝,彝族服饰制作工艺绝活早已失传,如漆器皮盔铠甲、彝族“都塔”等工艺技艺不复存在。彝族服饰礼仪习俗越来越淡化,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处于濒危状态。

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曲比克西,女,彝族,1966年7月1日生,现居住于四川省昭觉县庆恒乡比子一里村色尔古社。自13岁起跟着母亲学习捻线、回线、搓线、纺纱、测量、裁缝、针技、线技、剪花等彝族服饰制作技艺。16岁后能在衣服的衣领、衣襟、袖臂、项背、下摆、裤筒、裤脚、帽子、头帕、挂包、围腰、裙边等部位装饰各种花纹。17岁已掌握了贴花、挑花、穿花、锁花、盘花、补花以及刺绣、滚绣等工艺技艺。18岁出师自立门户,其作品丰富多彩,工艺精湛,在彝族社区影响很大。

曲比克西自从掌握了各种彝族服饰技艺后,愿意把该技艺传授下去。先后收学徒10余人,已有海乃妞妞、的莫阿西等5人出师,可以单独做服饰,其余5名在继续学习。

该传承人的作品手工精细、花样丰富多彩,技艺精巧,技法巧妙独特。其大量精美作品流传于彝族民间,彝族传统刺绣剪花工艺技艺得以传承。

彝族服饰习俗代表性传承人俄吉阿呷,女,彝族,1973年11月生,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唐且乡布且村人,是省级传承人,传承谱系:曲比阿各—拉马阿牛—文古日洛—俄吉阿呷。

该代表性传承人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所地地区彝族男女老少服饰。上装、下装、头巾、头帕、腰带、腰包、背带等精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