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文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北大荒文学的有关问题

作为一个文学版图,北大荒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对北大荒文学的研究,无疑应当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地域文化角度入手研究文学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拓展了一个新的空间。

本课题拟在现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北大荒地域文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站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北大荒文学作全面整体研究,既观照到自然环境中独特的地域特征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地方文化、价值观念和心理意识等因素,又观照到北大荒文化作为一个动态的区域因素在中国20世纪历史中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生成的特征,挖掘其对北大荒文学形成的重要影响。“就20世纪地域文学而言,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文化特征、文化性格并不仅仅是那些已经成为本区域具有象征或原型意义的颜色、声音、气味或气质,它还必然渗透着20世纪本身所塑造出的文化特征或精神倾向。它虽然还没有成为固态的、定型的区域文化特征,却以它的时代力量穿透文本,直接进入文学形态内部,并参与各个元素的形成。”[1]因此,对北大荒文学进行整合性、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理论探讨是对其进行研究的有效路径。

在我国,由于受“北大荒无文化”、北大荒界定的观点不一致等因素的影响,学界对带有北大荒地域特色的文学研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长期以来,对北大荒文学缺少深入而系统的理论研究。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作为地域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北大荒文学研究只是被研究者零散的关注,如:1988年,杨治经等合著了《北大荒文学艺术》[2],该书以黑龙江来界定“北大荒”,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对黑龙江省文学艺术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对现实发展状况进行深刻剖析,对北大荒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及美学特征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这一成果被誉为黑龙江省文艺战线第一部大型的、综合性的文艺研究专著。1996年,佳木斯农垦总局文联的邓灿、孙勇才编了《北大荒文学艺术史》[3],该书是第一部专门的北大荒文学艺术史。另外,以黑龙江文学冠名的有2002年彭放编的《黑龙江文学通史》[4],2002年冯毓云、罗振亚主编《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5],包括了杨利民、李琦、张雅文、阿成、贾宏图、杨宝琛、张抗抗、王立纯、孙少山、迟子建、梁南11位作家。2007年,鸡西大学滕宗仁教授出版《北大荒作家研究》[6],为进一步研究北大荒作家提供宝贵的资料。2007年,林超然出版专著《1990年代黑龙江文学研究》[7]。整体上看,研究者们的“拓荒”是艰难的学术探险,其研究本身就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尤其是《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择取了11位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作家,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并以此对龙江文学做全方位的定点扫描。这套丛书可以看出,“论者们从每个对象的独特精神个性出发,切入其精神活动的深层规律;在简笔勾勒其创作过程的基础上,重点剖析其心理结构、精神人格、思维方式、文学观念以及其作品的审美意蕴、艺术品格、特殊贡献与影响。同时根据不同文体的特质,摈弃了整齐划一的方法而各有侧重:因此每本书在理论阐释与审美判断甚至语言操作上形态迥异”。[8]丛书通过“个案”来研究区域文学,“为撰写龙江新文学史作阶段性准备”[9]。但大多研究仅局限在个体与局部研究层面,或只论及单篇作品和单个作家,或只表现为现象描述,并未对现象背后的规律进行“辩证”的探询,未能将文学书写本质看作一个当代作家的精神活动,缺乏总体性阐释和个别性差异相结合的研究。这是整体上被遮蔽的研究盲点,虽有学者对北大荒文学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做到充分的阐释和论述。专门研究北大荒文学的著作还没有出现,研究成果多为一些评论文章,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而且大多是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背景下对个别作家创作的把握,目前仍没有整体上对北大荒文学研究的整体观照,更没有对此进行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缺少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去阐释北大荒文学内涵的深层动因,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本人在完成《北大荒知青文学:地缘文学的另一副面孔》[10]后,将北大荒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加以关注,在历时性的考察中对其创作的地域特征、时代演变及其个性质素进行共时性的探讨,揭示其发展脉络、身份认同、价值判断、文本探索的意义。北大荒文学研究是深化当代地域文学研究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