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北大荒文学研究》(代序)
车红梅教授在牡丹江师范学院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她的《北大荒知青文学:地缘文学的另一副面孔》是一部优秀的知青文学研究专著,201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推动了知青文学研究。现在她又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写出学术专著《北大荒文学研究》。我对北大荒文学知之甚少,读了《北大荒文学研究》,颇受启发。如书中所述,由于受对“北大荒文化”和“北大荒”域名无统一界定的影响,学界对带有北大荒地域特色的文学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对北大荒文学缺少深入系统的创作论析和理论阐释。本书作者在全面发掘、梳理、研究已有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北大荒文学创作的地域特征、时代转变、审美价值做出了独到的审美论述。
谈北大荒文学,首先要对“北大荒”作出界定。作为地域概念,历史上广义的北大荒是指东北原始荒原,狭义的北大荒则是指黑龙江地区广大的未开垦的荒芜地域。今天的北大荒已经不是未开垦的荒原状态了,在这里存在着历史变迁的故事,孕育着北大荒文学。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界定北大荒文学,认为“北大荒文学是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80年代初期,表现并反映开发‘北大荒’的生活和人物的文学作品”;“北大荒文学当属地域性的文学流派,即生活或曾经生活在黑龙江中上游流域的作家群,以这片土地为审美对象创作的具有独特审美内涵的文学作品”;“凡是写出这一方人的风采心声情韵的,都是‘北大荒文学’”。而《北大荒文学研究》的作者则从广义的北大荒的历史变革的广阔视野,以北大荒独特的自然生态、风俗人情、人文精神审视北大荒文学。作者指出:“北大荒文学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精神个体性,人们称之为‘朔雪风格’即刚劲、壮美、雄浑、粗犷的风格”;“北大荒文学主要特征是地域观念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契合”;“北大荒文学表达的是时代和社会主流话语统摄下的北大荒精神”,这种认识阐释了北大荒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对北大荒文学的整体研究是具有理论启示意义的。
《北大荒文学研究》的作者采用题材、作者双重论界定北大荒文学,在地域划分的基础上,把北大荒人写的,表现北大荒地域上人的生活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文学作品划为北大荒文学。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北大荒文学应以垦区文学为中心,包含整个黑龙江的乡土文学在内,是一个广义的‘北大荒派’”。
这个“北大荒派”的作家群体,在社会历史的变革制动和文学流派的变动发展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根在北大荒,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历史上的流人作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黑龙江军垦大军中的作家、来北大荒接受改造的“右派”作家、当地与外来的知青作家。他们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创作反映北大荒人的世事变迁、人事生活的作品,既延续着北大荒文化的血脉,保护着北大荒自然、人文的“蛮荒”之形神,又不失作者固有的审美情趣和创作个性。在《北大荒文学研究》里,作者从萧红的传统写起,写到韩乃寅、杨宝琛、贾宏图、张雅文、阿成、孙少山、王立纯、关恒武,写到扛鼎作家梁晓声、迟子建、张抗抗和那些政治移民、右派、复转军人、支边青年的创作,在对作家作品的具体解析中,整体上考察、论析了北大荒文学以地域性、边缘性、复杂性的写作而存在的独异文学样态和北大荒文学形象的嬗变,展现了北大荒文学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艺术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从创作流派和地域文学上分论,有京派、海派、山药蛋派、白洋淀派、陕西作家群、巴蜀作家群、黔南作家群等,都有自己的文学史定位。《北大荒文学研究》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从北大荒文学的文化渊源、文化形态和审美形态,考察了北大荒文学的文化底蕴。作者缜密地论述了北大荒文学的特殊性:“北大荒文学是地域风俗民情、民族心理积淀和集体无意识等文化质素的重要载体,各种文化要素成为文学中的活跃成分,这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大荒文学为丰富中国文学版图的完整性,在地理意义上重绘中国文化地图做出了贡献。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北大荒文学作为文化边缘地带的文学,特别是长期处在弱势文化状态的边缘文化传统中,从1950年开始已经摆脱疏离主流话语的状态,充分展现了北大荒文学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为文坛提供了永远鲜活的记忆。北大荒特殊的地缘、人缘结构,铸就了北大荒文学粗犷、宁静和苍凉的底色,激发人倾听生命的天籁,在世俗的世界里保留一块心灵的栖息地。”明确指出:“北大荒文学作为地方性民风民俗、心理积淀和民族无意识等文化质素的重要载体,渗透了各种各样复杂的要素。因此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必须有北大荒文学的加入才有可能构成一幅真正的地理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地图。”这些论述都为北大荒文学确立了应有的文学史定位。
《北大荒文学研究》的作者也可以说是生于北大荒(牡丹江市)、长于北大荒,又致力于北大荒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者,我们期待着她以更多的研究成果为推动北大荒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刘中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