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拔与悲怆:路翎小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路翎的文学创作跨越现代文学、“十七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三个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文学思潮和意识形态。三个阶段中,路翎的创作既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与反差,又保持了某些内在的连续性与恒定的“质地”。对路翎小说的研究,一方面,要把跨越三个历史阶段的创作视为一个“整体”加以观照,从整体上把握路翎文学创作中贯穿始终的、稳定的特质,梳理其创作发展的内在线索;另一方面,对作家创作的考察也离不开对这三个阶段创作的差异性的分析和比照,探寻其中隐含的作家的、文学的、时代的、政治的等诸多因素的消长与参与。整体性的考察与阶段性的比照,这两个维度的观照不仅是进入作家和创作“内部”的手段,更是在文学史流脉和大文学“场域”中确定作家位置与艺术价值的必需。因此,本书的研究将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作品“再解读”,就是暂时抛弃既定论断,将作品视为意义不断生成的动态空间,而非一成不变的封闭体,在新的理论视域的激发下,通过文本与历史语境的互动,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意义生成的复杂性,焕发文本全新的意义空间。二是分别选取路翎不同历史阶段的创作进行对比分析,尝试绘制路翎创作发展走向的“简谱”。

本书研究的立足点既不是对路翎小说创作进行全景式的“扫描”和阐述,也不是对路翎小说创作中已经得到充分重视和研究的问题的重复论述,而是尝试突破流派的窠臼,挖掘路翎文学中被“遮蔽”或尚未论述充分的艺术特征和作品,结合当时具体的历史语境及其个人经历,加以阐释或进一步讨论;在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重新审视路翎小说创作的贡献与局限。

具体来说,本书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在现代文学发展的背景下考察路翎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质,从美学风格、文体形式、人物形象三个方面讨论20世纪40年代路翎文学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以及文学创作的发展、变化。

第二章主要从文学现代化的角度,梳理七月派的路翎与延安文学之间在文艺理念、创作实践上的“殊”与“同”。通过对比分析路翎与赵树理在人物形象、叙事模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梳理革命文学内部不同立场之间的分歧与重合,以及文艺观念、文化实践与政治诉求之间既紧密关联又“错位”偏离的互动。在此基础上,总结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两种不同路向选择的得与失。

第三章对路翎的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中的知识分子叙事进行专题研究。本章主要讨论蒋蔚祖、蒋少祖和蒋纯祖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类型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实践。研究将蒋蔚祖放置于现代文学“长子”人物的历史序列中加以考察,重点分析蒋蔚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精神特质所隐喻的传统与现代之间、东方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及其对“长子”人物的思想空间和时代意义的开拓与创新。通过对蒋少祖从文化先驱到“复古者”的精神历程的梳理与辨析,“复原”并梳理出现代思想史上被“压抑”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流脉,对其历史意义和局限予以澄清。通过考察蒋纯祖从离家出走到旷野流浪,从参加革命到“走向民间”,这几段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活动经历,讨论现代文学知识分子叙事的核心问题:个人与革命、道德自律与自我修为、思想独立与集体规约。

第四章主要研究新中国成立后路翎在“十七年”和新时期两个阶段的文学创作。首先,对新中国成立后路翎文学的“转型”做整体性的描述,并结合作家自身和历史语境分析其“转型”的原因。通过对工人题材小说与志愿军题材小说的文本细读和“再解读”,分析作家意图、文本效果与文学规范之间的“貌合”与“神离”。其次,将路翎新时期的文学文本作为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双重“案例”,考察个人经历与艺术创作、意识形态“规训”,作家思想改造与艺术水平“退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书以路翎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属于小说艺术本体论范畴,但研究并不囿于此,而是在艺术形式、美学风格、思想内容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思想史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化研究等理论方法,对小说文本做出具有新意的深层解读,以此来探析其背后包含的社会性内容,建立起文本与历史语境之间充满张力的互动。研究以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主,并结合文化研究、比较研究和新批评等方法。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相应的局限性,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可以拓宽研究的视域,赋予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克服研究方法彼此间的局限。

总的来说,本书研究以路翎小说创作为论述框架,以文本解读为中心,将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社会历史批评与比较研究等相结合,联系作家的独特命运、文学观以及时代语境,在溯前推后的文学史长河中,在政治、思想、文化等多向话题的关联中勾勒出路翎小说创作的意义及局限。


[1] 杨义等编:《路翎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51—53页。

[2] 杨义等编:《路翎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60—64页。

[3] 杨义等编:《路翎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4] 杨义等编:《路翎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页。

[5] 杨义等编:《路翎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54—58页。

[6] 杨义等编:《路翎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87—103页。

[7] 杨义等编:《路翎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69—70页。

[8] 杨义等编:《路翎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78—86页。

[9] 杨义等编:《路翎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66—68页。

[10] 侯金镜:《评路翎的三篇小说》,《文艺报》1954年6月30日第12号。

[11] 荒草:《评路翎的两篇小说》,《文艺月报》1954年9月号。

[12] 钱理群:《探索者的得与失——路翎小说创作漫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第3期。

[13] 昌切:《路翎的小说世界》,《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

[14] 赵园:《路翎小说的形象与美感》,王晓明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三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15] 赵园:《路翎:未完成的探索》,曾逸编《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6] 昌切:《赵树理与路翎:现实主义小说潮流中的两脉流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17] 朱珩青:《路翎小说新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18] 张新颖:《没有凭借的现代搏斗经验——与胡风理论紧密关联的路翎创作》,《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5期。

[19] 郝亦民:《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路翎的小说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第3期。

[20] 高旭东:《现代性:鲁迅、胡风与路翎》,《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12期。

[21] 赵园:《蒋纯组论》,《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2] 钱理群:《展示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史诗——路翎〈财主底儿女们〉简论》,《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第4期。

[23] 秦弓:《〈财主底儿女们〉:苦吟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2期。

[24] 邓腾克:《路翎笔下的蒋纯祖与浪漫个人主义话语》,《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5] 邓姿:《论路翎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娄底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26] 马燕:《路翎小说中的流浪者形象解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7] 孙萍萍:《论七月派小说的“流浪汉意识”的文化内涵》,《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28] 文贵良:《路翎的欧化:语言创伤与生命开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5期。

[29] 郜元宝:《“给他们许多话”:胡风、路翎与鲁迅传统》,张业松编《待读惊天动地诗——复旦师生论七月派作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0] 谢伟民:《路翎小说两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1期。

[31] 杨义:《路翎——灵魂奥秘的探索者》,《文学评论》1983年第5期。

[32] 谢慧英:《“心灵危机情境”:路翎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龙岩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3] 刘云:《从“思想式写作”到“马克思主义式写作”》,《上海文化》2006年第5期。

[34] 秦弓:《论四十年代中后期路翎的小说创作》,《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35] 商金林:《“因忠实和勇敢而致悲惨”——评路翎的“志愿军题材”小说》,《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6] 刘挺生:《一个神秘的文学天才——路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7] 朱珩青:《路翎传》,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38] 谢慧英:《强力的“挣扎”与主体性的“突围”——路翎创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