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中国青少年:多维视角下的网络使用与网络安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基础研究

第一章 研究背景、目标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网络发展和青少年网络使用

1.我国网民总数和互联网覆盖率大幅增加

近20年来,无论从软件、硬件方面,还是从互联终端方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互联网逐渐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互联网方便、快捷、高效,融合了信息、传媒、资讯、娱乐等多方面的内容,从最初的单方面传输信息的“互联网1.0”时代,发展到了人机互动、线上线下交互的“互联网3.0”时代。互联网的长足发展表明我国网络普及水平的提升,以及网络使用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人,网络普及率达到55.8%,较2010年分别增加了3.15亿人和21.5个百分点。

图1-1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社会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一个重要的技术推手就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近10年来,智能手机的功能不断完善,性能不断提升,逐渐消除了电脑和手机的界限。此外,平板电脑、电视机的智能化也功不可没。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97.5%,高居第一位,远超台式计算机的53.0%以及笔记本电脑的35.8%;使用电视机和平板电脑上网的网民数量则分别占比28.2%和27.1%。可以说,智能手机的普及在客观上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

图1-2 互联网接入设备使用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谁在上网:中国网民性别和年龄结构

互联网服务场景不断多元化,移动终端规模不断提升、数据量不断扩大,因此网络覆盖人群也趋向多元。无论男女老幼,都能够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接入互联网,享受各种网络服务。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2.6∶47.4,二者比例接近。而从年龄结构来看,10~49岁网民群体为网民主体。其中,20~29岁人群所占比重最高,达到30.0%;30~39岁群体所占比重居于第二位,为23.5%;10~19岁群体所占比重居于第三位,为19.6%;40~49岁网民占比为13.2%;其余网民群体所占比重较低。

图1-3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接入的成本大幅下降。即便是经济条件相对贫困的中国家庭,也能够支付起接入互联网的费用。以往由互联网接入瓶颈和硬件设备造成的网络鸿沟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生活的无处不在,互联网的服务场景千差万别。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村;无论是在拥挤的地铁内,还是在奔驰的高铁上,人们都可以随时随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中国进入了“人人互联”的网络时代。

3.青少年网络安全及隐患

在“人人互联”的网络时代,青少年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网络生活世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群体中,20岁以下网民群体所占比重达到22.9%,亦即接近四分之一的网民来自的青少年群体。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精神带来愉悦和满足的同时,也会给我们的人身、精神和财产带来安全隐患。网络看似精彩万分、光怪陆离,但被技术光环遮蔽的风险和陷阱几乎无处不在,而青少年有时候就成为网络黑手眼中“待宰的羔羊”。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可能会遭受多种多样的网络风险和问题,比如网络暴力、网络色情信息、诈骗信息等的。因此,对于尚未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对网络负面信息不能免疫的青少年来讲,网络世界并不是绝对安全的。最近几年,青少年由于网络行为而引发的各种负面事件被媒体频繁曝光,例如,“蓝鲸游戏”导致青少年在他人的“鼓励”和“指导”下,一步步自残甚至险些自杀。相比之下,更多的报道则是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导致身心健康受到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一方面是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消耗,另一方面是身体的透支。8岁男孩偷偷使用母亲手机里的支付宝账号,花8万多元“打赏”直播间里的女主播;与陌生人交友的少女被侵害,却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少女妈妈在网络上被吹捧成网红……这些在网络世界发生的负面事件也反映了当前青少年网络保护严重缺失的现状。

青少年受到网络负面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第一,是社会变迁速度过快,而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无法及时应对互联网社会的变化。当然,不仅是中国,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快速的社会变迁过程中都会出现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相脱节的现象。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青少年网络负面事件也是难以避免的。

第二,除了社会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滞后,中国的一些互联网平台缺乏相应的自律,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青少年等群体的保护和权益。尤其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平台在规模急剧膨胀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多的流量和收益,往往不惜突破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推广自己的产品,而不考虑平台逐利行为给青少年带来的伤害。

第三,青少年出现种种社会问题,与家庭、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也是密不可分的。对中国而言,在实行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之下,核心家庭成为社会当中家庭结构类型的主体。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家里唯一的孩子在遭遇网络侵害时,受到伤害的不只是青少年个体,整个家庭都会遭到毁灭性打击。例如,在一些破裂家庭和留守青少年家庭,由于父母无法直接监管或者监管不到位,青少年接触及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相对较多,受到网络伤害的可能性也更大。青少年本身由于心智尚不成熟,对事物的识别能力比较弱,却又对新奇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这就造成了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踏入他人早已布好的网络陷阱。此外,在负责青少年教育的学校,网络安全教育还停留在台式计算机时代,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其网络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还是如何防病毒、保护电脑,而不是教会青少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保护自己、防止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因此,这种网络安全教育像是在现代社会塑造一个只会钻木取火的原始人。

综上所述,青少年网络安全保护工作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青少年网络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和平台、家庭和家长、学校和老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此,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几个单位,共同开展了“2018年度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查”研究。本项研究从了解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网络使用风险和网络安全的现状、家庭结构和父母教育等角度出发,分析青少年在网络使用方面的各种特征,探究网络风险的种类、发生频率和发生场景,同时分析父母和家庭在青少年网络使用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条分缕析,为青少年网络环境的改善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