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中轴线形成的轨迹
第一节 中心与中国
“中国”这一名称从何而来?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追寻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这一名称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含有“中央之国”的意思。“中央之国”的思想源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氏族,他们比同时代的其他部落氏族更早一些进入农耕社会。在农业生产和农耕生活中,人们经过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斗争,特别是与洪水的斗争,对天地运转、节气变化、植物生长有了经验性的认识。黄河流域等比较先进的农耕文明更是成为周边部落氏族向往的中心。由此,“中”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很早就形成一种观念,即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就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与生活。此后,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演变成黄土地居中的思想意识。例如,在中国古代先民创立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就确定“土”的位置在中央;同时,在各种颜色的土中,又认定“黄土”在中心或中央。在今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内就有这一典型文化现象。
北京社稷坛为正方形祭坛,用五种颜色的土堆积而成,象征着中国辽阔的大地和领土。其中,东面为青土,南面为红(赤)土,西面为白土,北面为黑土,正中间为黄土。五色土也象征天下五个方位,代表着东、南、西、北、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个方位又与其尊崇的神物相结合,例如,东方尊太嗥(háo),辅佐为木神;南方尊炎帝,辅佐为火神;西方尊少昊,辅佐为金神;

由五种颜色组成的社稷坛
北方尊颛顼(zhuān xū),辅佐为水神;正中尊黄帝,辅佐为土神。
从崇尚黄土地到崇尚明黄色,是中国由原始社会走向封建等级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不仅崇尚黄土地,还尊崇黄颜色,黄颜色被演绎为一种皇权和高贵的象征。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核心思想或观念就是皇权、皇帝,而皇权、皇帝的标志性颜色就是黄颜色。例如,皇宫建筑要用黄色琉璃瓦,皇帝在正式场合要穿黄色的龙袍或马褂等。北京城作为古代社会的帝都,其城市基础色调是灰墙灰瓦的城墙、街巷、胡同和四合院,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则是红墙黄瓦的宫殿建筑。这种大面积使用红墙、黄琉璃瓦的建筑形式,可以说是北京城作为封建帝都的一个显著标志。
在远古中国流传着“大禹会诸侯”的故事。传说,大禹在成功治理水患后,为了了解天下究竟有多少氏族部落,决定在黄河流域的涂山拜会天下氏族部落的首领。当时,得到消息的氏族部落首领都来了,同时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拜会礼物。在这次拜会上,大禹成了受人尊敬的中心人物,成为“万王之王”,也就是在各氏族部落首领之上令人尊敬的人物。大禹之后,中国进入了阶级社会,出现了第一个朝代—夏。从禹的儿子开始,中国历史上陆续出现了王、天子、皇帝和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在大禹拜会天下氏族部落首领后,他还办了一件大事,就是将各氏族部落首领送来的不同样式的青铜器统一铸成九个大鼎,以九鼎象征天下一统和最高礼仪制度。由此,“九”不仅是个位最大的数字,还成为中华文化中最尊贵的数字,是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数字—“九五之尊”。之后,中原大地出现“九州”与“五服”。
九州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地理区划,说法不一,《尚书·禹贡》认为是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这九个州。“九”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最大、最多的含义。当时人们认为,九州可以涵盖天下。由此,九州也是远古中国的别称。
在北京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就有一处核心景区,名“九洲清晏”,属于“九洲景区”,位于圆明园前湖北岸,与正大光明殿隔湖相望,是圆明园中的重要景点,也可以说是代表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政治文化、园林文化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有人会问,为什么“九洲景区”重要?其根源就是它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团结,是中华大一统的象征。
九洲景区在规划设计上也体现了这一文化思想和现象:九洲景区以圆明园后湖为中心,环湖形成九个岛屿式的景区,即九洲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和茹古涵今。这些景区簇拥着后湖,不仅使山水、建筑、景观浑然一体,又突出了皇权“一统九州,天下和谐”的政治意愿。由此可见,国家的统一、多民族的团结在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凝刻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精髓。现在,一提及圆明园,人们只知道“西洋楼”,不知道“九洲景区”,这是圆明园园林艺术展示上的一种不足。在圆明园展示教育中,我们既要注重遗址的保护,又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园林艺术的展示,既要有西洋景观,又要展示好中国园林景观。

圆明园九洲景区示意图
在九州中,冀州不仅名列首位,还因其地势居中,山水环抱,成为首善之区。
《朱子语录》曾经概括说:冀都天地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来,前面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过于冀都。“冀”指华北大平原,作为建国立都之地,北京又是理想的地方。
永定门外大街路西铁道南侧燕墩上有乾隆皇帝《御制帝都篇》,论述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城的优势,分析了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作为都城的优势:“惟此冀方曰天府,唐虞建极信可征。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赞美了北京建都的天然形胜。
中国古代先民讲究的“五服”,是一种适应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社会结构。五服的核心是帝王居中心,然后从京畿逐渐到边远藩属国均臣服于帝王的理想分区和管理模式,也是古代帝王治国安邦的原始思想。这种思想进一步引申,就是围绕中央和服务中央的思想和意识。古代先民认为,大一统国家要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从地域上讲,就是帝王所在的区域,即都城。在都城中还要以宫城(皇宫)为中心、为核心。由五服图可以看出,核心是中央,或是帝都,然后是围绕帝都的五服,由近及远的顺序分别是甸服、侯服
、绥服
(也称“宾服”)、要服
和荒服
。

“五服”示意图
何谓“五服”?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穆王时祭公谋父曾解释过“五服”,大意是说以王居住地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最近的为“甸服”,然后是“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是为“五服”。
在距今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兼容并包,空前开放,中心、中央的思想有了升华,这就是孔子关于“中庸”的思想及论述。孔子认为“不偏为中,不变为庸”。《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意思是说,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作“中”;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作“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也会正常生长。
我们常说中国的“中”是一个长方形再加上一竖。这一竖不能写偏了,写偏了“中”字就不好看了。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中”字的一竖非常讲究,既要悬肘、悬腕,又要“中锋”行笔,而且要求用笔垂直于纸面,左右环视,做到不偏不倚,准确地在“□”的正中攒足气力,先藏锋,然后有力度行笔,确定在“□”正中。“中庸”之道,比毛笔“中”字的文化内涵要博大精深,其中既有规范要求,又有做人、处世的思维和方法。有人讲“庸”字,认为是平庸,事实上儒家所说的“庸”字含有广泛应用和实践之含义。例如,“庸”字拆开是由“广”“手”“用”三个字组成,“广”就是在一种原则下具有普遍意义;“手”就是强调亲自动手,具有实践的含义;“用”就是应用。有人概括儒家强调的“中庸”,是在待人接物时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这还是字面上的解释,不偏不倚的深刻含义则是坚持中正或公正,强调的是坚守原则,其中的调和与折中更深刻的含义是包容与宽容。《吕氏春秋·慎势》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也就是说,帝王的位置应该是天下之中,而帝王的住所(宫殿)应该在都城的正中,帝王的宗祠应该在皇宫之中。由此可见,中心、中正在中华文化之中是尊贵的象征。

主张中庸的孔子(北京孔庙内孔子塑像)
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来看,中心的思想、中正的意识是深入人心的,是融入中国思想文化建设中的,被人们称为“尚中”。“尚中”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人们常说的“中式”就是这样一个概念。“中式”是什么?其文化内涵中很重要的内容包括中心、中正、左右对称,中心就是核心;中正就是不偏不倚;中心明显,左右对称,是为了维护或衬托中心。中医也讲究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人。中医认为,人在天地之间,受天地等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为此,要以人为本。中医认为,人体的大脑和脊椎是人体的中心,各种器官左右排列,有左右、阴阳之区分;人体四肢的活动,也依靠大脑和脊椎,为此,人们要保护好处于人体之中的大脑和脊椎。
将中心、中正的思想引入建筑,以及确定建筑朝向,是古人根据对天体和大自然的观察而归纳总结出来的。例如,在方位认定上,古人认为正南北方位比正东西方位重要。这是因为如果南北方位正,东西方位自然也就正;如果南北方位能分辨出来,东西方位也自然能找到。由此,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有一项发明是“指南针”。为什么要先正南北?这是因为南北朝向有自然标识可以作依据。古代先民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白天,人们可依据太阳的投影确定南北的方向;夜晚,人们可依据北斗星的位置确定北极的方向,从而找出南北。由此,在古代先民的印象中,南北方位更加重要,向南能感受阳光,向北能观察北斗七星。有了南北,自然可以找到东西。据有关科学家考察,不仅人类可以依据太阳、星光确定方向,大部分候鸟在天空中长时间飞行时也依靠太阳和星光来辨别方向。例如,有一种叫“滨鸟”的候鸟,在飞行过程中,白天通过分析太阳的偏光定方向,夜间则通过星星的偏光定方向。
古代北京城市的主要建筑也体现了人类的这种智慧成果。辽代北京城的建筑多坐西朝东,反映了契丹人追逐太阳的生活习俗,主要建筑是迎着太阳升起的朝向。北京西山大觉寺修建于辽代,是北京地区比较少见的坐西朝东的寺院建筑。从金代开始,历经元、明、清,北京城市的主要建筑受中原文化影响,坐北朝南,主要宫殿都坐落在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上。这种建筑布局和朝向,既反映了儒家正统文化的思想,又适合北方自然环境特点:北方冬季漫长、寒冷,白天房屋需要充足的日照。同时,因为北京是都城,要有明确的朝向和定位,而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就是最明显的城市坐标。有了明确的南北定位,左、右(东、西)对称的建筑就好安排了。北京城市中轴线充分体现了这种中心的思想和观念。贯穿北京城市南北的中轴线可以说是“中”字字形的一竖,而长方形的紫禁城就是“中”字字形的“□”,中轴线穿过紫禁城就组成了中国的“中”字。
这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城市中心规划不同,华盛顿城市正中也有一条中心轴线,连接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和国会山,而与之相交的是一小横,即白宫的南草坪到杰斐逊纪念堂,正好组成一个“十”字。两条中心轴线展现的是东西方文化、信仰的截然不同。
在中国古代社会,将中心、中央的思想上升到理论,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有着密切关系。在封建等级和礼制中,最高的等级就是皇权,最高的礼制就是“周礼”。这个礼仪制度的核心就是以帝王为中心。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城池的规划建设突出皇权至上、至尊的礼仪制度,在城池中心区域是皇城,其核心区域是紫禁城。《论语·为政》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执政的君王以德治天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处在天体正中,形成众星拱卫和环绕的局面。北京故宫太和殿有一副楹联:龙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广运;凤城回北斗,万邦和协颂平章。这副楹联的意思与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大意是,作为君主(皇帝)要坐在天地之间的正中位置,始终保持中正,这样的统治不仅和谐光明,而且四海之内的臣民都会拥戴;都城中的皇宫就像天上的北斗星,不仅位居正中,而且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为万民所颂扬。

北京城市中心区规划突出“中”字

华盛顿城市中心区规划突出“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