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导言

北京有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的南端点为永定门,北端点为钟楼,全长7.8公里。中国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先生这样描述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五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107页。

记得上大学时,历史老师曾经带领我们徒步行走北京中轴线,其间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时,一位外国公使来到北京,想见皇上,又不想按照清朝的要求进行“三跪九叩”。礼部官员就安排他从正阳门入皇城。当进入大清门,经过千步廊中间的御道时,他立刻被天安门的宏伟所感染。天安门高大的城台,黄色的琉璃瓦,红色的漆柱,雕花的门窗,汉白玉的石狮、石桥、石华表,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他仿佛进入了仙境,而且是东方神话中的仙境。然而,这一切只是开始,当他走过天安门后,迎面又是一座与天安门城楼建制一模一样的城楼—端门。走过端门,迎面扑来的是午门。午门高大的城楼和两侧伸出的城垛,像一位巨人张开双臂,把他收入怀抱。午门前的广场又自然增加了皇宫的神圣、威严与神秘。这位公使进了午门,走过内金水桥,穿过太和门,走上太和殿时,他已经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说,他要跪的不是中国皇帝,而是被如此雄伟、辉煌的东方建筑文化所感染,他不得不臣服,不得不下跪。应该讲,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从整体上来看,集中国古代建筑之大成,是中国画的长卷,而每一座建筑又都是一幅优美的建筑图画,展现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北京城中轴线示意图

了解北京的人爱说,北京城大气,有气魄,像一首诗、一幅画,更像一组雄壮的进行曲。其中,中轴线的韵律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我们可以从外城南端的永定门说起。永定门是北京外城正中的城门,从这南端的城门踏进北京城,中轴的乐章就开始了。一路向北行进,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一条长长的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的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箭楼、城楼。在箭楼门前百余米的地方,是一座大牌楼和大石桥,为北京中轴线第一个重点建筑(正阳门)做了前卫,但这还只是一个序幕。

过了此点,从正阳门城楼到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一座座国家纪念性建筑、礼仪性建筑、标志性建筑一起一伏,一伏又一起;广场的长度和天安门前的宽度,是最有特色的城市广场空间处理方式,衬托着建筑的主次布局。由天安门后面的端门开始,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黄色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的起伏嶙峋,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轴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再往北,又奇峰突起,宽阔的景山做了宫城背后的衬托。景山中峰上的万春亭正在南北的中心点上,由此向北便是一波又一波的建筑相互呼应。经过车马喧嚣的万宁桥,一条街市将我们引向鼓楼前,高大的鼓楼、钟楼建筑相继展现在中轴线上。

如果你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便会发现,中轴线就是一曲波澜起伏的乐章。这首乐章有远有近,有轻有重,有浓有淡;不仅有序曲,还有高潮和余音。

走进永定门,表明你已经进城了。城市内建筑并不拥挤,一条笔直的通衢大道将你的视线一直引向正北。这是中轴乐章的开始,它像一首熟悉的音乐,由远而近,是从轻松、欢快的乐章开始。然后,是一个小小的起伏—拱形的天桥出现。过了天桥,情况不一样了,长长的街市把你的视线一直引向正阳门。沿着这条街市越往前走越繁华,两旁的街市多是二层至三层的小楼,前店后厂,驰名京华的老字号一家紧挨着一家,京味文化浓郁飘香。高大的正阳门箭楼、城楼出现了,特别是箭楼前面宽大雄伟的正阳桥牌楼,让你感觉到古都风貌,这里是京城。就像一曲音乐,从悠远的序幕进入高潮,正阳门前的街市、牌楼、箭楼、城楼就是第一个高潮。

过了正阳门,情况又不一样了,在城市建筑体量和色彩上,高大的建筑出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左右对称,遥相呼应,与天安门城楼、人民观礼台组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这里呈现的是“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是中正和谐向上的旋律,是天安九州的乐章。

经过天安门继续北行,中轴乐章延续不断,一座座古代的城楼出现,先是端门,然后是午门,围合的空间和广庭使中轴乐章饱满而激扬。在高潮中,太和门出现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建在“土”字形丹陛上,有如海上仙山琼阁,飘然耸立,然后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一座又一座高大的建筑不仅体量雄伟,颜色鲜明,而且空间距离衔接合理,给人的感觉是中轴乐章高潮不退,节奏紧凑,旋律激昂,高大的城楼、宫殿、庙堂使中轴乐章到达全曲高潮,就像《黄河大合唱》进入了《保卫黄河》的乐章,就像《清明上河图》中大船要过拱桥的画面。

过了神武门,又是一个起伏,从景山前面的绮望楼一下子就提高到万春亭,然后再下滑到寿皇殿。这一段展示的是中轴乐章的急剧变化,是男女高音唱响的地方。景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好风光,已经成为人们赏花、歌咏的好地方,也是中轴乐章畅想曲的段落。过了景山,又是一段平稳的韵律,由地安门到鼓楼前面,又是一条长长的街市,街市两侧是青砖灰瓦的胡同与四合院建筑。在这段平稳的韵律中又有一个小小的起伏,这就是万宁桥的出现,与序幕中出现的天桥不同,万宁桥的起伏小了,乐章是在平稳中演奏,什刹海通向玉河的流水,使中轴乐章充满灵动。在潺潺的流水声中,中轴乐章进入尾声,而中轴乐章的落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梁思成先生认为,是“恰到好处的结束”,表现形式就是在中轴乐章尾声出现了高大的鼓楼、钟楼,在这两座高大的建筑周围,是一片绿树丛荫,中间掩映着胡同、四合院。经过高大的鼓楼建筑,迎来的是更加高耸的钟楼,钟楼建筑犹如中轴乐章的最后一个音符,干脆利落地结束了乐章的演奏,同时给人们留下了“暮鼓晨钟”的无限遐想。

可以说,北京中轴线就像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有着无穷的魅力。但是,这还是表面的了解,北京城市中轴线还是北京城市的灵魂和脊梁,统领着北京城棋盘式的大街小巷,以及重点建筑的安排和城市的空间布局。一城聚一线,一线统千年,北京中轴线更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缩影,向人们展示着中国古代皇家宫廷文化、宗教祭祀文化、政治礼仪文化、街市商业文化、园林绿色文化等诸多方面。进入新千年,北京于2009年提出“中轴线申遗”,并于2022年成为“双奥之城”。这条被人们称赞为人类文明、智慧的中轴线就像插上了新的翅膀,继续向着南北两个方向飞翔,使古老的北京与现代的北京完成了时空对接,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把人类的智慧通过建筑、城市规划集中展现出来。如果你了解北京,了解北京中轴线,就会发现这是一条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中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