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社区卫生服务
一、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与特点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或生活共同体,即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也是人们的主要生活和工作场所。社区通常分为两类:功能社区和生活社区,或者可以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一个成熟的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能够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需求。
(二)社区的构成要素
1.人口
人是社区形成的第一要素,是社区生活的主要行动者,社区由一定数量的居住人口组成,人们长期聚居在同一个地方而逐渐形成了多层次、成系统的内部交往关系,社区居民因共居一地而拥有共同的利益和归属感。
2.地理区域
社区是地域性社会,地域要素是社区概念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决定社区变迁的重要条件。社区具有一定的边界,通常以地理的范围来界定社区的规模大小。
3.社区设施
社区发展离不开所需的物质基础,即社区设施,配套的社区设施是衡量社区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社区设施一般分为三类:生活设施、生产设施和公共设施。
4.组织机构
社区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地域社会,社区中的公共事务、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民事纠纷等都需要相应的组织机构去处理。所以,社区的组织管理机构成为社区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5.认同感
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认同感,也是社区和谐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人们在特定的社区里,过着长期的共同生活,会逐步形成某些共同的意识,包括共同的荣辱感、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伦理观和共同的习俗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生活方式是社区人群相互联系的纽带。
(三)社区的基本功能
1.自治功能
主要体现在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加强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和服务,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
2.整合功能
主要体现在通过对社会利益的调整和社区资源的整合,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融洽社区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亲和力和归属感。
3.服务功能
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为社区居民各方面的生活需求提供资源和服务,包括生活服务、教育服务、医疗服务、咨询服务等。
4.保障功能
主要体现在通过挖掘社区资源和实行社会互助,协助政府承担社会保障的具体事务,救助和保护社区内的弱势群体。
5.监督功能
主要体现在社区居民对社区自身日常工作的监督和对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监督,监督的目的是增强社区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力,促进社区工作的务实、规范、廉洁、高效,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四)社区服务的概念和特点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区服务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福利服务活动。社区服务一般是在政府的倡导下,为满足社会成员多种需求,以街道、镇、居委会和社区组织为依托开展的具有社会福利性的居民服务。从狭义上来看,社区服务主要向老年、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面向烈士和现役军人家属提供优抚性服务,面向不良青少年等边缘群体提供矫正帮扶。从广义范围来看,社区服务是为社区辖区居民等群体,组织提供就业培训、文体娱乐、卫生健康等公益性的便民利民服务。社区服务的开展,可以提高社会化发展水平,使社区居民拥有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社区服务的发展程度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具有以下特点:
1.专业性
社区服务是一个有指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服务体系,不只是一些社会自发性和志愿性的服务活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尤其是医疗卫生服务、安老托幼服务、残疾人服务和心理疏导服务等。
2.社会福利性
社区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把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放在首位,具有明显的福利性和非营利性。
3.地域性
城市的社区服务以街道、居委会、小区为依托开展,农村的社区服务以乡镇、村为依托开展,社区服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4.综合性
社区的综合功能决定了社区服务的综合性特征。社区服务的主体包括社区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以社区全体居民的参与为基础,是自助、互助的公益活动。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和目标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和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根本,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环节,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途径,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的“六位一体”综合服务。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为服务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功能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1.以健康为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需要社区卫生工作者走进社区和家庭,动员每个人主动地改变社会环境,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和残疾,促进健康。
2.以人群为对象
社区卫生服务不同于医院服务,它维护社区内所有人群的健康,以社区所有人群的利益和健康为出发点。
3.以家庭为单位
家庭是社区组成的最基本单元。一个家庭内每个成员之间有密切的血缘和经济关系,他们的行为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卫生习惯等相似,因此,在健康问题上也存在着相同的危险因素,可以一起预防和干预。
4.提供综合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必须是综合、全方位的,并且需要多部门参与,才能保证辖区内居民的身心健康。
(三)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和目标
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是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我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是使个人、家庭具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合理使用卫生资源,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家家拥有社区全科医生,使居民能够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
1.依据社区人群的需求,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多方筹资,公有制为主导。
3.坚持以预防为导向,提供综合服务,努力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做到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益,方便群众。
4.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引进竞争机制,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
5.坚持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发展相结合,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五)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1.公共卫生服务
主要包括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病管理、精神卫生服务、老年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残疾人康复指导、康复训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
2.基本医疗服务
主要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治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社区现场应急救护、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康复指导、双向转诊及适宜的中医药服务等。
三、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主要是在城镇居民中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根据其社区覆盖面积及人口,在中心下设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利于附近居民就诊和接受健康教育、康复及照顾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主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居民健康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向居民提供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健康服务。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基层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家庭医生团队与居民签约,建立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以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服务人口平均3万~5万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区域,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择优鼓励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过结构和功能双重改造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公益性、综合性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等功能任务,是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任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和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和疑难重症患者,并受区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等工作。
(二)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者
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服务团队主要由以下几类人员构成:
1.医疗
全科医生、社区专科医师、社区助理医师、社区中医师。
2.护理
社区护理人员。
3.公共卫生
社区公共卫生人员、预防保健人员。
4.医技医辅
药剂师、检验师、康复治疗师及其他卫技人员。
5.管理相关
管理者、医学社会工作者、志愿者。
(三)社区卫生服务对象
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是社区中的全体居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为服务重点。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人群:
1.健康人群
面向躯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的人群,在健康人群中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工作,重在健康保护和健康教育。
2.高危人群
面向明显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健康危害因素的人群,在高危人群中重点加强早期健康干预,有针对性地做好周期性疾病筛检工作。
3.重点保健人群
面向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在社区得到系统保健的人群,如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人群。
4.患者
一般为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社区康复患者,院前急救或临终关怀的患者,以及其他一些不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等。
(四)社区卫生服务方式
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工作地点、人口特征、服务需求和服务能力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来提供服务,一般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主要的服务方式包括:
1.门诊服务
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是最主要的社区卫生服务方式。
2.出诊(上门)服务
根据预防和随访工作需要或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合同要求提供的主动上门服务,以及按照居民提出的需求而安排的上门服务。
3.急诊服务
依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全天候的急诊服务和院前急救,及时高效地帮助患者协调利用当地的急救网络系统。
4.住院服务
是部分有条件和能力提供住院诊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种服务方式。
5.家庭病床服务
以家庭作为服务场所,为适宜在家庭环境下进行医疗或康复的患者提供院外服务。
6.转诊服务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建立了稳定通畅的双向转诊关系的基础上,可帮助患者选择上级医疗机构并提供转诊服务。
7.电话、网络咨询服务
为社区居民提供电话热线服务、电话或网上预约服务、电话心理咨询服务等。
8.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采取团队服务形式,团队主要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卫医师(含助理公卫医师)等组成。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根据签约人数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方式共同分担。
9.承包制服务
由一名或多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某项或某几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进行承包,负责一定数量人群的卫生服务,如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也可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包属地内企事业单位的卫生保健工作等。
10.医疗器具租赁服务
为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避免资源浪费,对于家庭照顾中必备的短期使用的某些医疗器具,可开展租赁便民服务,并指导患者或其家属恰当使用,如氧气瓶、病床和简易康复器具等。
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意义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方针。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实现分级诊疗,进一步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
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广泛、方便群众,既能使广大群众获得基本卫生服务,也有利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卫生服务需求。社区卫生服务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利于贯彻落实预防保健措施,提高人群的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2.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与医疗卫生制度、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调整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功能和布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大中型医院为医疗中心,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机构为预防保健中心,适应我国国情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可以在基层解决广大居民的多数基本健康问题。
3.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要求。
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帮助参保群众合理利用医疗卫生服务,为其就近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并通过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措施增进其健康,降低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率,既能保证群众的基本医疗,又能降低医疗成本,符合“低水平、广覆盖”原则,对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长久稳定运行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4.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为群众排忧解难,使社区卫生人员与广大居民建立起新型医患关系,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会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认同感,增强社会满意度,促进社会和平与稳定。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德政民心工程,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促进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