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3章 微服私访
李勣马鞭梢头在空中划出弧线,指向薛仁贵身后十名戴黑笠冠的部曲:“殿下的部曲,当真不一般!”
“英国公过奖了,您家部曲才是真章!”
李勣不禁打量着那随行在薛仁贵身后的几人。
以他的眼力,完全可以看出,这十人哪怕放在军中,也是良将翘楚。
这李治,或许是在不动声色地给自己展示他的实力。
想到这,李勣不禁嘴角微动,眼神中闪过一丝玩味。他不着痕迹地瞥了一眼那骑在马上,身形沉稳的李治。
这晋王,绝对会武,且身手不凡……
都说大唐贞观时期,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
话虽如此,但那是因为如今时期,大唐人口不多,地多人少,加上李世民贞观之治的影响。
这才造就如此局面,
并且,这时期的人口,尤其是青壮,那是相当重要的。
士农工商,而农在如今府兵制的形式下,可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闲时在家中农忙,如遇战事,随时穿上盔甲,便会成为一名士兵。
这段时间,黜置使卫队,白天赶路,夜晚休息,李治闲暇时间便会与薛仁贵离队四下走走。
见长安城外各地民生安康,心中倒是不禁有些欣慰。
然而,当他们的卫队踏入河北道后,一切似乎就变得微妙起来。
卫州刺史一早便来到城外,带着州府静静等候。
当黜置使卫队来到城门前后,卫州刺史迟迟没有等到李勣等人下撵,正当他准备上前再次请安时。
只见一名卫队属官缓步上前,神色从容地传达了李勣的吩咐:“胡刺史,黜置使李勣大人命尔等自行散去即可,他与晋王殿下偶感风寒,就先不见了!”
那刺史闻言,微微一怔,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他瞥了一眼那轿撵,见里面并无动静,只好面色疑惑地躬身退下。
而此时,李治和李勣几人正骑着马,悠闲地来到了魏洲冠县下的一个名叫连家村的地界。
(今山东冠县冠城镇)
就在他们即将踏入河北道之时,李治便提议李勣脱离卫队,先行前往魏洲秘密查访一番。
李勣对于他这种想法很是认同,如此行事,的确能够查出一些平时看不到的东西,于是欣然同意。
随即几人脱离大部队,李勣只带了一名贴身卫士,而叫李治带上了薛仁贵与那十名部曲。
李治自知李勣想法,也没有推脱,一行十四人,十名部曲化整为零分散四周,暗中保护他们四人。
李勣见这十人动作迅速,分散位置极佳,根本看不出来他们是一路人。
这让他不禁心中再次提升了他对李治的看法。
“叔父,前面有户人家,我们去蹭顿饭如何?”
这次私下里,他们商量好,李治管李勣叫叔父,薛仁贵与李勣的随行卫士则是扮做家里的下人。
“好!正好老夫也有些饿了!”
四人来到那农户家门前,恰好遇上这家农户出门。
“老人家,我与叔父路过此地,可否蹭顿饭?”
那老人家微微一愣,见四人面色和煦,不像坏人,虽有犹豫但还是将他们请进了屋内。
“农村家里,随便坐,正好我要出去买些吃食,你们就在此稍等一会吧。”
李治见状,给了薛仁贵一个眼色,后者会意,从腰间取出一块碎银,递了过去。
“老人家,莫要推脱,我们此刻叨扰已是万分惭愧,可不能真白吃你们一顿饭不是。”
说着,李治直接将碎银按在其手中,没有给他回绝的余地。
那老人家见状,先是面露喜色,随即连忙连忙拒绝,但见李治强硬的态度,只好无奈叹气。
“就按你们说的办,我去给你们置办顿好的。”
说着,便步履蹒跚的向外走去。
这家妇人则是舀了几碗井水,递给了几人。
“看你们也是富贵人家,但咱家里没有茶水,只有这井水了。”
“这已经很不错了,老奶奶,你们家里就你和老爷子了吗?怎么不见有年轻人?我与叔父进村后发现,好像多是老弱妇孺。”李治好奇地问道。
“唉!”那老妇人长长叹了口气,接过薛仁贵起身递过去的凳子继续说道,“也不知朝廷是怎么了!前段时间说是有战事,将我家那两个儿子都召回军中了。”
李治和李勣对视一眼,显然,他们来对了!
这个时节,本是各地开始陆续耕种的时候,并且河北道除幽州附近为防止突厥扣关,有着不断轮换的常备府兵外,其余地方府兵应以在家种地才是。
要知道,贞观时期,对于耕种是非常重要的。
李治见状,继续问道:“您老孩子出去有多久了?”
“去年就就走了,元日回来过几天,便又回去了。”
看来魏洲之事已经持续了一年之久。
这一年时间,魏洲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勣这时眉头微皱,看似随意地问道:“那您知道,您孩子他们去驻守哪里了吗?”
那老妇人思索片刻,“我模糊的记着,好像是到幽州那面去了吧!”
就在李勣还想继续问时,家中的老汉拎着一块肉与一坛酒返回了家中。
“别乱说,你忘了县令派人来是怎么说的了吗?”
那老汉瞪了老妇人一眼,随后将剩下的几文钱放在了李治面前。
“还剩了些,见你们身强体壮,不吃点肉恐怕不行。”
李治微微一笑,并未收下,而是转而看向老妇人。
“老奶奶,县令来过村里?”
那老妇人看了老汉一眼,没有开口。
李勣则是在一旁从腰间又拿出两块碎银,径直塞进老汉手中,“老人家,我们不是坏人,我们在幽州军中也有一些故友,你们和我们讲讲,我们也好帮你们打听一下,孩子的消息。”
那老汉见状,本是有些犹豫,但听到可以打听孩子的消息,便心下一横,来到门边见房外无人,随即将门关上。
“我和你们说,你们可千万不要说出去。”
李勣笑呵呵的点了点头,同时将老者拿碎银的手合拢,示意他安心。
“县令那次来可是不让我们乱说,还说,如果我们向外乱传就要将我们抓到牢里呢。”
说着,那老汉叹了口气,“说来也怪,县令也就来了一次,之后每一月便会派捕快来村里一次,说是巡查,但每次都会抓人走。”
“这是为何?”
“这就不知了,不过,那些被抓走的人,都是匠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手艺在。”
-----------------
PS:进入推荐期了,小的在这拜谢各位追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