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贾谊传 1.洛阳才子贾谊
“宣室求贤妨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诗《贾生》。贾生就是贾谊,宣室是汉朝皇帝处理重要政务的地方。汉文帝在宣室咨询被放逐的大臣贾谊,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人能比,可惜汉文帝深夜在虚席上向前移动靠近他,不是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李商隐借此诗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而贾谊被贬长沙也成为诗人们抒发不遇之感的经典题材。后世的人往往认为贾谊生不逢时,但其实贾谊生在文景之治的盛世,而他遇到的汉文帝又是难得的圣明的君王,那他为什么依然壮志难酬呢?
贾谊出生于洛阳,少有才名,师从荀况学生张苍。十八岁就已经熟读《诗经》《尚书》,善于写文章,在河南郡享有盛名。河南郡守吴公听说了,将贾谊招至门下,对他非常器重。在贾谊的辅佐下,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社会安定,时评天下第一。
汉文帝登基,听说河南郡治理有方,郡守吴公是秦朝宰相李斯的同乡,做过李斯的学生,便征召吴公,升任为廷尉。吴公趁势举荐贾谊,说贾谊虽然年轻,但对于诸子百家颇有研究。文帝便将贾谊招至长安,任命为博士。当时贾谊年仅21岁,在博士中年纪最轻。文帝每次颁发诏书都会让博士们发表意见,年纪大的博士还未说话,贾谊已经侃侃而谈。贾谊每每有精辟见解,应答如流,获得博士们的一致赞许。文帝也很欣赏贾谊,破格提拔,一年之内贾谊便升任太中大夫。
在朝期间,贾谊发表了许多政治论疏。首先是《过秦论》,文章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立论,以秦王之过为汉朝作借鉴,思想之深刻,见解之独到,令无数人叹为观止,因此,也被入选现代高中语文课本,为中学生必背之古文。
文帝元年,贾谊提议进行礼制改革,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批评西汉初期礼义废坏的现象。他以儒学与五行学说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改正朔的意思就是改变历法,汉承秦制,以十月为岁首,贾谊提出要改变每年以10月1号为一年之始的历法;易服色,贾谊认为要改变秦朝以水为德,服色尚黑的制度。当时各个朝代都有崇尚的颜色,商朝服色尚白,周朝服色尚红,贾谊主张汉朝服色尚黄;兴礼乐,西周时期,周公旦做礼乐是为了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宣扬道德理想,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逐渐衰落,礼乐崩盘。到了秦朝,完全废弃了礼仪,贾谊认为汉朝承袭秦朝的败俗,没了尊卑礼仪,乱了秩序,所以他提出改变风俗习惯,使天下回心向道。贾谊的建议显然是太过激进,而且当时文帝刚即位,认为时机还未成熟,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
文帝二年,针对当时“背本趋末”(弃农经商),“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贾谊上《论积贮疏》,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储备,预防饥荒。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减轻赋税,鼓励农业生产,这也为以后汉武帝开疆拓土奠定了经济基础。贾谊还提出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各自封地的措施。以免他们结党营私,干扰朝政。
鉴于贾谊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但遭到了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大臣的反对,他们诋毁贾谊:“那位洛阳来的年轻人,年少学浅,却喜欢擅权,随意更改汉家制度。”贾谊锋芒太露,显然动了这些开国功臣的奶酪。面对这些拥立自己的开国功臣的反对,文帝只好疏远了贾谊,搁置贾谊提出的一些想法。后来让贾谊去长沙担任长沙王太傅。
应该说贾谊并非生不逢时,而是仕途太顺了,年纪轻轻就被文帝重用,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青云直上,差点当上了公卿。太年轻太顺,以至于承受不了一点挫折。贾谊是天生的政治家,一出场就深谋远虑,高屋建瓴。实践证明,他的政治主张是正确的,对后世影响也极其深远。而文帝则是成熟的政治家,他自己刚刚即位,王位还坐不稳,虽然赞赏贾谊的主张,但也只能先打压贾谊,安抚开国功臣集团。让贾谊去长沙当长沙王太傅,也是对贾谊的保护。可惜年少轻狂的贾谊,并不了解文帝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