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把员工放对位置
1.1 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我们公司招进来一个女生,20多岁,大专学历。公司选她的理由极其简单:年轻漂亮,适合做前台。试用期三个月,结果才做了两个月,她就提前转正了。
原来,她入职后,刚好有一位负责员工关系的同事离职了,她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顺带做起了员工关系的工作。没想到的是,她的工作受到了许多部门的好评。按照公司规定,一旦有三个部门对新进员工予以表扬,就可以提前转正。于是,她提前转正,而且是从前台转到了员工关系的岗位上。
对这个女生来说,她获得了一次新的机会,能力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对企业来说,也是意外地获得了一位好员工。如果她依旧做前台,企业就需要再招聘一位合适的员工来负责员工关系。可是,新招的人,能否胜任这份工作,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给已入职的员工机会,就显得更具智慧。因为,就算她不合适也没关系,她最初的定位就是前台客服。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种人才使用方式,特别值得推广。要知道,每个公司对每个岗位的学历都有一定的要求,候选人的学历成为进入公司的第一道门槛。按照这个女生的大专学历,是不符合处理员工关系工作岗位要求的,可当企业发现她能胜任时,就毫不犹豫地给她提供了新的机会。很多企业管理者,很难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在他们固化的管理思维中,招进来的人,预设的是什么岗位,那就必须做什么工作。合适,就继续让其做下去;不合适,再换人。这种做法,其实是在浪费人才及公司的时间。
任人唯亲、固化死板,这些管理的顽疾,在很多企业存在着。有才而无处发挥的员工,在看不到希望之后选择离开。当他们离开时,企业不但没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反而说“这是我们不要的,走了更好”。试问,如此不懂得反思的企业,又哪里有发展可言?
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人尽其才、人适其位?在我看来,有三点需要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见图1-1。

图1-1 人岗匹配三要素
1.岗位明晰不混乱
管理者要想把员工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就必须清楚每个岗位的特点。岗位具体做什么、有什么特点都不清楚,就不可能根据岗位筛选到合适的人选。在大家看来,一个岗位做什么、有何特点,再简单不过,毕竟每一条都清清楚楚地写在岗位JD(Job Description,职位描述)上。可是,真的如此容易吗?
例如,公司需要招聘一名招聘专员,如果简单定义为:从事过招聘工作、能及时招聘到合适人员,显然毫无意义。因为,每个公司的招聘岗位不同、类型不同、数量不同,对该岗位的候选人需求自然也不同。如果企业是IT行业,候选人除了需要具备IT行业背景外,该岗位的工作量有多大、工作成效如何要求,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判断。只有深入洞察岗位的特点,才能做到对“岗”下药。
2.人员特点不模糊
每一个员工,都有自身的特点,个人特点和岗位会存在某种程度的契合。有些人,一看就适合从事某个职业、适合某种岗位。只要在实践后,判断确实可行,就可以在考虑实际情况后,对其他条件予以放宽。
这种天生适合的实属少数。更多情况下,企业需要对员工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管理者如果只是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不去与员工接触,就无法了解员工最真实的状态,自然也就无法根据员工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
我们曾招过一个文案能力很强的人,但从他入职到离开,一直没有安排他做过任何涉及文案类的工作。实际上,公司后来开了公众号,他的文案能力完全有用武之地,可公司却从外面新招进来一个人,负责公众号的文案投放工作。如果领导知道他这方面的能力,不仅可以为其提供更宽广的发展通道,也能减少人力成本支出。
3.思想开放不固化
如果一个员工不能被安排到合适的岗位,除了管理者不了解岗位和人员特点外,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管理者的思维。很多领导高高在上,按照自己设想的管理框架管理员工,他们思想保守、落后,已经完全跟不上现代企业发展的节奏。尤其是在方圆规则之下成长起来的一批管理者,他们凡事都得在规矩里行事,不允许员工违背他的规矩。规矩确实重要,但在各个行业、各个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的今天,吸纳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尝试以创新引领变革,也是现代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不突破规矩限制,上文中那位以前台身份进来的女生,就不可能提前转正,也不可能破格调岗。要避免类似的问题,企业管理者首先需要明晰岗位与人员特点,但这只是基础,如果不求变,知道了也仅仅只是知道了,并不会付诸行动。只有思想开放不固化,才是关键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