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使用这样做才有效:升级你的用人能力,让人才愿意主动创造价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用人不拘一格

2.1 人才皆有长短,用其长也容其短

在我们的印象里,负责招聘的人肯定都得能说会道,毕竟他们每天都需要面对不同的人。可我们公司有个负责招聘的HR,就是个“闷葫芦”,一整天也不在交流群里说一句话。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和我们相处得极为融洽。领导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

刚来公司时,同事对他的印象并不好。作为招聘人员,怎么能如此内向?可进来后的第一个月,大家对他的印象就大为改观。他负责跟踪管理的招聘表单,做得非常完美,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不论领导想要看什么数据,他都可以立刻展示出来。原来,他擅长的不是面对面的招聘,而是招聘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他的存在让招聘工作的基础特别牢固。其他负责招聘的HR专心招人即可,再也不用去操心自己每天的报表统计了。领导对此很是满意,招聘团队因为他的加入更加完美了。

时至今日,他还在公司里做招聘工作。为了锻炼他的能力,领导也会特意安排一些招人方面的工作给他,他也乐于接受。这件事,每当我在给咨询企业领导讲课的时候,就会拿出来说一说。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管理者,要用好员工的长处,同时不讨厌他的短处。

具体而言,作为企业管理者,要从如下三个角度做到“用其长,容其短”,见图2-1。

图2-1 用其长、容其短的三个角度

1.具备“长板思维”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执着于别人的短处?其实这并非我们故意为之,而是人类的习惯所决定:大家会自然地忽略随处可见的事物,反而会对那些个别点投去关注的眼光。如一张白纸,有人在上面点了一个黑点,我们注意到的一定是那个黑点,而不是整张白纸。同样,当招聘工作被大家习惯性地理解为“通过交流招聘到合适的人”时,一个不善于交流的人,自然会被看作异类。可是,像我说到的那位HR,他的“白纸”是强悍的表格处理能力,而不善于沟通只不过是他的一个“黑点”。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短板决定了他能走多远。可长板理论却告诉我们,决定他能走多远的因素不是短板而是长板——我们只需要把桶倾斜过来,让里面的水尽量往长板所在处存放即可(图2-2)。

图2-2 长板思维示例

2.系统认识工作内容

回归到问题本身,领导敢使用一个短板与岗位特性明显相悖的员工,是因为他深知招聘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大家看来,作为招聘HR,只要能招到合适的人,就非常不错。可是,少有人去考虑,提高招聘系统管控工作,可以从侧面提高招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维本身就体现出领导的能力。只有站得高、看得远,以俯瞰的视角全盘考虑某项工作的各个环节,让它们能够有机地结合,才能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本身来说,用人之长,容其之短,并不是刻意而为之,而是因为管理者知道,员工的短板对工作并不产生负面的影响。短处能得到弥补当然更好,可若弥补不来,能将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是一件可喜的事。

3.考虑团队的互补性

当然,既然能用其长、容其短,前提条件必然是有其他人选能够弥补这一短处。如果团队所有成员完全不具备互补性——长处相同,短处一致,那么这种“容其短”就不具备实用性。招聘团队可以有一个人特别擅长表格跟踪管理,但若所有人都擅长这点,没人擅长招聘,与所有人都擅长招聘,但不会表格管理又有什么区别呢?招聘的核心还是在于招人,表格管理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所以,管理者在“容其短”的时候,还要对事项的重点、次重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团队的互补性,源头在人员的选择上。所以,我们才需要先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若发现大家的特性同质化非常严重,就需要考虑成员的重新组合,把不同人员的长处与短处罗列出来,进行配对,再来考虑把他们组合成新的团队。在相互间优势的互补下,短板的存在也就无足轻重了,见图2-3。

图2-3 团队互补性示例

另外,基于这种组合,还能够让短板得到改善。大家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人才,学习力绝非一般,潜移默化中,自然也会得到点滴启发,无形中改善自我、提升自我。

所谓管理,不是直接运用一群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而是懂得怎样让一群存在短板的人相互组合,发挥出“1+1>2”的效果。并且,在此过程中,让他们自身都能成长得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