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八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体系①

吴春雷② 杜恒义③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特色鲜明,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其经济思想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理论主题,以新发展理念为主体内容,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政治保障,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诉求,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 经济思想 逻辑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和世界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新境界。着力把握这一思想的丰富时代内涵和内在逻辑体系,对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增强我们对新思想的理解力,提高“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的理论自觉性和行动自觉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主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国必须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1]23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时代主题,为指导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能力大幅跃升,当前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但当前我国经济依然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在生产领域表现为结构性产能过剩,以钢铁为代表的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在消费领域表现为供需错配,内需与外购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状态,居民的有效需求受供给侧制约不能得到满足,一方面是内部需求持续下滑,另一方面是海外购物数量节节攀升。这种状况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瓶颈主要集中在供给侧出现了结构性失衡,而结构性改革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所做出的精准判断,是破解当下经济发展难题的有效药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8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调整经济结构,使生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从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相对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来说,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使经济发展驱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创新驱动对于高质量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提高。高质量发展中的质意味着中国经济要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而这些都需要经济内生动力和创新动力的不断增强。通过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切实提高全要素贡献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驱动战略,提出一系列创新驱动发展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一是要加快核心技术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 ‘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3]26二是要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创新产业驱动,离不开人才,没有人才,创新驱动无路可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产业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2]137。三是要深入推动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创新产业驱动的保证,是促进创新驱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只有首先进行制度创新,才能确保各类企业、单位的创新活动有序进行。四是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良好的创新环境和社会氛围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保障和推进剂。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创新行为,保护知识产权,保障科技创新者的合法利益,依法支持创新行为、依法保护创新成果、依法惩处侵权行为。

(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理论进行了重大创新,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126,为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一理论创新,深化了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的生动运用和具体体现。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为此,首先要加快完善产权制度,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完善产权制度必须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其次要实现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重点。要不断深化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改革,打破阻碍各种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垄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后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二、主体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新时代催生新理念,新理念引领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体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发展和具体运用,丰富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内涵,推动了党治国理政水平的新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4]200这场变革意义重大。要想顺利推进这场变革,就要深刻地体会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新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哪一个发展理念执行不到位,改革进程就会受到影响。

(一)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人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强大力量。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具有实践创新的强大能力和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是我党能够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破浪前行的力量之源。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在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时,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靠走“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将难以为继。

(二)协调发展理念

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入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一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所面临的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生活环境、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集中表现为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总量、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5]212,但社会在这些方面所提供的服务尚显不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存在差距。针对上述经济发展中的短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协调发展新理念。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全国发展“一盘棋”,不是各吹各的号、各奏各的调,而是东西南北中各区域协同演奏的“交响乐”,是以经济发展重点区域和城市群为领唱,多区域共同参与、协调发声的“大合唱”。

(三)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经济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没有实现根本转型,导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诸多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人民群众渴望享有更清新的空气、更清洁的水源、更安全的食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把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以对待,深刻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4]209-210。

(四)开放发展理念

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趋势。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可能成功,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在更开放的空间内谋划经济建设,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配置有效资源,在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四十多年来,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做出了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19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要求我们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五)共享发展理念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旨归。走在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共享产品随处可见,大到共享汽车、共享电动车、共享单车,小到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经济已经充斥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共享时代已然来临!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共享物品背后,是资源的共享、技术的共享、信息的共享、服务的共享,是一种新型经济业态,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体现。“共享”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共享发展理念实质上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它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发展为什么人、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实现了党在领导经济建设过程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庄严承诺。

三、发展动力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活力之源,也是新时代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不实行改革开放,就不会有富起来的中国,不继续进行改革开放,就不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一次关键抉择。新时代不论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抑或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要继续用改革的方式来解决。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于全面,“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6]35。这是因为新时代我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能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各种阻碍改革步伐前进的矛盾和因素进一步凸显。只有下大力气,全面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才能突破新常态的束缚,实现中国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经济的腾飞。同样,没有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崭新面貌。“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2]2695-296。在经历了对外开放初期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对外开放已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新时代全方位、多层次、立体交叉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稳步形成。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这就更加突出了市场的自主性,这表明市场不仅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方向,而且市场调节是根据市场价格自主形成的,政府不能进行不当的干预。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能否有效,就要看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是否完善。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而且是从自然经济过渡到计划经济,又从计划经济直接过渡到市场经济,所以现阶段健康有序的市场调节机制并未完全建立。在这种不成熟的市场秩序下,市场配置资源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鉴于此,现阶段要着力建立完善规范的市场秩序,特别是要从规范政府行为入手,打破地方对于市场的保护,打破行政性的地区垄断和封锁,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确保各类生产要素都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各类市场主体都平等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此外,还要建立统一开放且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统一的城乡市场,建立完善的法制化营商环境,实行统一标准的市场准入和市场推出制度,等等。

(三)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

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关键在于如何分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如何规范政府自身的行为。政府改革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减少政府管制的范围,即便是在政府的管制范围内也要建立激励机制。二是建设有限有效政府。政府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监管者,而不是决定者。只有做到权力有限、规模有限才能成为有效的政府。有限政府要做到干预范围有限,干预手段有限,只要属于市场能够调节的,政府一律取消审批。三是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加强对寻租、官僚主义行为的约束。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管束。

新时代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的动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可能会使一部分人的利益遭受到损失,但是必须以坚定的勇气和敏锐的智慧继续全面推进改革。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文章做好,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政治保障论: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长期经验表明,只有依靠党的领导,才能指明中国经济前进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利益,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继续更好地推进。

(一)推动新时代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在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七个坚持”,这“七个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独特内涵。这其中位居首位的就是要“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最大的优势。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鲜明特征,也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体现。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这一时期,要面临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和挑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2]318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目的在于提高生产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于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代表人民的利益,能更好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发展中国的经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2]318这句话简明深刻地说明了党的领导对于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需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方向、党的建设决定中国一切的建设方向,因此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就要全面加强党自身的建设。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首先要将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党在经济工作领域领导弱化的问题,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如果不重视这种情况,党的执政能力就会被削弱,甚至会葬送党和人民的美好前程。所以,要确保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自觉贯彻践行“两个维护”和“四个意识”,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其次要始终坚持以高压态势推进反腐败斗争,确保党内环境清正廉明。自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就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惩治了一大批贪污腐化的官员,有效地加强了党内廉政建设。在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工作中,政府公务人员和企业之间的往来行为愈发规范,营造了“亲”“清”型的政商新生态。最后,要健全有效的权利约束机制,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完善各级党委领导干部行使经济管理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实施权力清单制度,规范各种权力的行使发挥空间。要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推进权力行使的公开规范化,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五、价值追求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推进中华民族实现由富起来向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实现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为推动和引领世界经济实现合作共赢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选择方案。

(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4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人民的作用和力量,这是因为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动力主体,只有人民能够创造巨大的生产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明理论特征,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价值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革命与改革的最重要的力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基本的推动者。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根本决定性作用,凝聚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磅礴力量与无穷智慧,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关心人民的需求和愿望,让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惠及至每个人。

(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8]36回首七十多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到,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经济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带上了高速发展道路。新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任务就是将中国从一个经济大国转为经济强国,这一历史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必然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来指引方向、总揽全局、凝聚力量。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这个领导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主动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这一经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这为中国经济健康永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阶段性目标得以顺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有了可靠的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提升中国经济发展实力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① 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特色研究”(18JD710071)。

② 吴春雷,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③ 杜恒义,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