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思想概述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为缓解自身固有危机而必然采取的方式。它源于帝国主义内在的深刻矛盾,依靠向殖民地倾销过剩商品与转移过剩资本,榨取殖民地的廉价自然资源与劳动力,以达到饮鸩止渴、剜肉补疮的自救目的。因此,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本质是掠夺、剥削、榨取、压迫,绝非帮助殖民地发展,所以殖民地进行“反帝”的民族革命,必须争取民族独立。帝国主义要在殖民地实行经济侵略,独占殖民地的市场、资源、劳动力,势必与作为其潜在竞争者的殖民地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发生根本性的矛盾冲突,因此经常与殖民地封建势力联合起来,以之作为代理人,共同实行对殖民地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压迫。因此,“反帝”必须与“反封建”同时进行。殖民地自身资本主义的不发达、帝国主义与国内封建主义的共同压迫导致了殖民地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的特征,既没有能力领导民族革命、民主革命,其作为资产阶级的特殊利益也使其不可能领导社会革命。所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任务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思想是中国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问题曲折认知的高度总结。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在本质上是掠夺、剥削、榨取、压迫,但其不得不遵循辩证逻辑的发展,因此,在客观上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帝国主义扶植封建势力以打压民族资产阶级;另一方面,因其大量输入商品与资本而在客观上瓦解了殖民地自然经济,瓦解了代理人的经济基础,为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清扫了障碍。它靠压迫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维持着自身的殖民统治,却因压迫的实质总要凶相毕露,与其伪饰相冲突,故而又推动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目的是通过转嫁自身矛盾以维持自身存续,但采取的手段却是饮鸩止渴、剜肉补疮,实质上加速了自身覆灭,因此必然走向失败。正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被迫遵循着辩证逻辑而否定着自身,所以在反帝国主义的同时利用外资又是必要的。但利用外资是有条件的,必须在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独立统一的国家政权的条件下才能完成,而这一任务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才能完成。换言之,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才能促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自否定”的辩证发展,发展到它自身的反面——殖民地的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中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随后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合理取得苏联援助,在国家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快速建成了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同时维护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反帝反封建与利用外资问题上的实践是中国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思想史的最高总结。
然而,上述认识与事实的形成却经历了一个极其艰难、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敲开国门之前,中国曾长期闭关锁国、禁锢思想。对于一个在经济、制度、思想上全面落后的古老国度而言,认识一个完全陌生的、先进而又野蛮的文明制度是极其困难的。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被迫开启了关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问题的认识道路。特别是在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传入中国之前,没有科学方法论做指导,没有关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基本运行原理的认知,关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问题的探索一直在黑暗中跌跌撞撞地进行着。保守派、洋务派、改良派、革命派先后对该问题进行了观察、分析,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材料和一些卓越的思想萌芽,但始终无法正确认识问题的实质,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与明确的政治纲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传入中国后,左翼知识界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帝国主义经济侵略问题,20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现列如下,以备参考:徐之圭的《列强在中国之经济侵略》(1918),漆南薰的《经济侵略下之中国》(1925),邓定人的《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中国史略》(1927),刘彦的《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史》(1927),陈彬龢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1927),周鲠生的《不平等条约十讲》(1928),温良儒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与中国革命运动》(1928),王敬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自鸦片战役起讫济南惨案止》(1929),吴寿彭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1929),蒋坚忍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1930),黄孝先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1930),侯厚培、吴觉农的《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1931),赵毅民的《日本对华经济侵略之检讨》(1932),王一新的《日本侵略东北之新经济政策》(1932),杨正宇的《日本在华各种经济侵略实况》(1932),纪眉的《英日美对华经济侵略实况》(1932),李白英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1932),吴金堂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1934),邹鲁的《日本对华经济侵略》(1935),区渭文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分析》(1936),吴凯声的《我国不平等条约之修订》(1937)。
这些自觉或不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专著在吸收前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面临的帝国主义经济侵略问题、中国未来向何处去的问题进行了严肃、深入的思索,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关键枢纽之一,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与中共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的意义深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本章选取了较早的三本著作——徐之圭的《列强在中国之经济侵略》(1918)、漆南薰的《经济侵略下之中国》(1925)、邓定人的《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中国史略》(1927)——为研究主体,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左翼知识界对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问题的认识深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