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移民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渤海灭亡前后的人口迁移

926年二月,雄踞东北亚228年,拥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建制、300余万人口、数十万军队的“海东盛国”渤海王朝,在契丹人的军事打击下轰然坍塌。虽然为了便于统治,契丹人曾一度以“东丹国”代之,但其为时不长。此间,即契丹与渤海战争期间及东丹南迁后的一段时日里,大量的渤海人沦为“俘户”被赏赐给契丹贵族成为部曲、奴婢或仆役而随之迁徙,另有众多的渤海人或躲避兵燹或不甘于受契丹统治而逃亡,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渤海遗民迁移潮流。总的看来,渤海灭亡前后的人口迁移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为契丹进攻渤海期间,契丹军队沿途的抢掠杀伐,令众多的渤海人因避战乱而逃离故地;继之是渤海灭亡后,大量的渤海人成为契丹贵族的“俘户”被强制迁往内地;最后是东丹南迁之际,渤海豪右与平民随之迁往契丹内地或逃散。而在渤海人口的迁移流向上,我们根据典籍记载将其分为下列数种。

一 投奔高丽的渤海遗民

渤海国的灭亡是有缘由的,大諲撰在位时渤海社会的矛盾已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其内部的分裂与动荡导致了契丹人的“因彼离心,乘衅而动”。在契丹、渤海激战犹酣之际,就发生了“以裴璆为首的聘日使团返国之际,竟有四名成员‘遁留’日本不归的事件”[73],而上层率众出走者更是不可胜数。渤海末期内部的争斗导致了大批失利者的逃亡,历史的渊源与地理的便利使王氏高丽成为部分渤海人的去处。待契丹灭渤海后,投奔高丽的渤海遗民更是数以万计。而此时刚刚建国的王氏高丽经过了前朝暴政,是“人耗土虚,曝骨荒野”,亟须休养生息,所以对逃亡投奔的渤海人是持欢迎态度的。金毓黻先生的《渤海国志长编·宗臣列传》中载:

大陈林,不详其世。末王二十年正月,奉使朝贡于后唐,同行一百十六人……四月,至唐,其国已亡,遂奔高丽。

大和钧,于末王时官礼部卿。末王二十年国亡,与同族暨氏户百余奔高丽。

大均老,于末王时官礼部卿。国亡,与大和钧同奔高丽。

大元钧,于末王时官政堂省司政,与大和钧等同奔高丽。

大福谟,于末王时官工部卿,与大和钧等同奔高丽。

大审理,于末王时官左右卫将军,与大和钧等同奔高丽。

大光显,末王之世子也。契丹兵攻下上京龙泉府,光显及将军申德等率其余众数万户,先后奔高丽。高丽王待之甚厚,赐光显姓王继,附之宗籍,授元甫,守白州,以奉其祀。又予僚佐爵,军士田有差。

《渤海国志长编·诸臣列传》中载:

申德,官将军。末王諲撰二十年,国亡,奔高丽,同行五百余人。

冒豆干,末王时之小将也。諲撰二十年,国亡,奔高丽。

朴渔,爵检校开国男。末王諲撰二十年,国亡,奔高丽。

吴兴,官工部卿。末王諲撰二十年,国亡。明年三月,兴奔高丽,又有僧载雄等六十人,与兴同行。

以上所记,都是渤海亡国前后投奔高丽的渤海宗臣、诸臣,他们或是在残酷的内部斗争中失利率众投奔高丽,或是在渤海国破后不愿侍奉新主恨而转投高丽。另有一些渤海吏员是转仕于东丹国苟且偷生,但他们并没有得到契丹人的重视,官场上的失意使之终日郁郁寡欢,特别是他们被强迁至西部契丹内地和辽东地区后,天福城的被毁,动荡的社会环境,“且说妻儿皆散去,何乡犹曳买臣衣”[74]的悲惨境地,迫使转投高丽者日众。

金毓黻先生的《渤海国志长编·遗裔列传》中记载:

渤海陁失,遗裔也。其先亡入高丽,以渤海为姓。

刘忠正,遗族也。初仕高丽,官左侍郎中知银台事,与阁门舍人庾行简俱有宠于高丽穆宗。

大道李卿,疑王裔也……圣宗太平十年五月,投大延琳,被围于东京……乃奔高丽,同行六人。

大道行郎,亦疑王裔也。仕于辽,为渤海军监门军。太平十年八月,兴辽国灭。十一月,辽大徙渤海遗族于来、隰、迁、润四州及上京东北等处。道行郎等不获安居,乃于七月投高丽,同行十四人,自是相继来投者甚重。

高真祥,遗族也。仕于辽,为渤海军判官。景福元年七月,持牒投高丽。

王光禄,遗族也。仕于辽,为渤海军孔目。景福元年同高真祥投高丽。

沙志明童,遗族也。兴宗重熙元年正月,自辽投高丽,同行二十九人。

史通,遗族也。重熙元年二月,自辽投高丽,同行十七人。

萨五德,遗族也。重熙元年五月,自辽投高丽,同行十五人。

亐音若己,遗族也。重熙元年六月,自辽投高丽,同行十二人。

所乙史,遗族也。重熙元年六月,自辽投高丽,同行十七人。

高城,遗族也。重熙元年七月,自辽投高丽,同行二十人。

李南松,遗族也。重熙元年十月,自辽投高丽,同行十人。

首乙分,遗族也。重熙二年四月,自辽投高丽,同行十八人。

可守,遗族也。重熙二年四月,自辽投高丽,同行三人。

正奇叱火,遗族也。仕于辽,为渤海军监门队。重熙二年四月,自契丹投高丽,同行十九人。

先宋,遗族也。重熙二年六月,自辽投高丽,同行七人。

奇叱火,遗族也。重熙二年十二月,自辽投高丽,同行十一人,高丽处于国之南鄙。

开好,遗族也。重熙十九年四月,自辽投高丽。

金毓黻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献学家、东北史研究的奠基人。其在著述《渤海国志长编》之前,集数年之功,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收集、整理和考证工作,将古今中外有关渤海史资料搜求几尽,终成《渤海国志长编》一书。金毓黻先生的著述是建立在对史学的深入研究和细致考证基础上的,如朝鲜古文献《高丽史》《东国通鉴》等对渤海遗民投奔高丽的事情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高丽太祖八年(925)九月丙申,渤海将军申德等五百人来投。庚子,渤海礼部卿大和钧、均老、司政大元均、工部卿大福谟、左右卫将军大审理等率民一百户来附……十二月戊子,渤海左前卫小将冒豆干,检校开国男朴渔等率民一千户来附。

十年……三月甲寅,渤海工部卿吴兴等五十人,僧载雄等六十人来投。

十一年……三月戊申,渤海人金神等六十户来投……七月辛亥,渤海人大儒范率民来附……九月丁酉,渤海人隐继宗等来附,见于天德殿。

十二年……六月庚申,渤海人洪见等,以船二十艘载人物来附……九月丙子,渤海正近等三百余人来投。(《高丽史》卷一,世家一,太祖该年该月条)

十七年……七月渤海国世子大光显率数万来投,赐姓名王继,附之宗籍,特授元甫,守白州以奉其祀……十二月,渤海陈林等一百六十人来附。

二十一年……渤海人朴升以三千余户来投。(《高丽史》卷二,世家二,太祖该年该月条)

高丽景宗四年(979)……是岁,渤海人数万来投。(《高丽史》卷二,世家二,景宗该年该月条)

渤海既为丹兵破,其世子大光显等,以我国举义而兴,领其余众数万户,日夜间道来奔。(《高丽史·崔承老传》,卷六)

高丽天授九年春,契丹灭渤海……于是渤海世子大光显及将军申德、礼部卿大和钧、均老、司政大元钧、工部卿大福谟,左右卫将大审理、小将冒豆干、检校开国男朴渔、工郎卿吴兴等,率其众前后来奔高丽者数万户。(《东国通鉴》,卷十二)

两相比较后,金毓黻先生的文献收集、整理和考证工作可谓做到了家,日本学者岛田好、外山军治、稻叶岩吉等也都撰文予之好评,许多著述是治渤海史者的案头必备之物。当然,金毓黻先生的《渤海国志长编》更多的史料是源自《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文献通考》《册府元龟》《五代会要》《资治通鉴》《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契丹国志》等历朝的典籍文献,《渤海国志长编》被视为集此前渤海史研究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世学者有深远影响。

另外,现代韩国学者对渤海遗民也做了精心的研究,对一些可能是遗民、遗裔的人进行了身份上的考证,如韩圭哲在1994年版的《渤海对外关系史》中的列表(见表2-1)。

表2-1 渤海遗民身份考证

表2-1 渤海遗民身份考证-续表1

表2-1 渤海遗民身份考证-续表2

对于渤海遗民投奔高丽的过程与缘由,有学者将其断续地进行的近200年的人口流动分为5个阶段并解析为:(1)925—929年,渤海灭亡前后,在其残酷的内部斗争下,失利者率众投奔高丽,他们以王族、贵族、官僚集团为主体;(2)934—938年,被视为渤海复国势力代表的大光显、朴升等率众投奔高丽;(3)972—1029年,定安国和兀惹城,“是十世纪中叶渤海遗民反辽斗争的主要基地和重要组成部分”[75],他们的反抗斗争失败后部分人投奔高丽;(4)1029—1035年,东京舍利军详稳渤海王族遗裔大延琳率部起义,失败后一些人投奔了高丽;(5)1116—1117年,东京渤海人高永昌起义建立了“大元”政权,失败后部分渤海人出走投高丽。[76]

还有学者将渤海遗民外逃王氏高丽的过程分为4个阶段,并具体解释为:第一阶段,即渤海灭亡前后,起925年,约延续到938年,渤海国统治集团内部争斗失败者外逃,迁东丹民实契丹内地渤海人外逃,如此,在渤海国破前后的十年多一点时间里,外逃高丽的渤海人的数量已相当可观;第二阶段,辽保宁七年(975)黄龙府卫将渤海人燕颇“杀都监张据以叛”,在契丹军的镇压下“渤海灭亡五十余年后又一次出现了外逃高潮”;第三阶段,即大延琳叛辽起义至失败,时间上系指1030—1033年,原因显然是起义者失败后为逃避契丹人的镇压;第四阶段,1116年,辽东京裨将、渤海后裔高永昌称帝,响应者四起,失败后部分追随者投奔高丽。[77]

虽然对于渤海遗民投奔王氏高丽的时段,还有其他的一些划分方法,但基本上大同小异。学者另外予以关注的是,投奔高丽的渤海遗民数量有多少。于此,史料没有明载,只是“来投”“来附”“来奔”“投奔”等字句充斥其间。研究者更是言人人殊,有出自史料的数万户说,也有据此推算的数十万人说。如《高丽史·崔承老传》载:“渤海既为丹兵破,其世子大光显等,以我国举义而兴,领其余众数万户,日夜间道来奔。”有人以此为据,推断逃到高丽的渤海遗民总数有10余万人[78],与这一数字相接近的有 10万—20万人说[79]。另有人认为,“《高丽史》记载的渤海居民数是高丽政府登记在册之后又通过一定措施得出的,仅登记在册的渤海遗民在50年间就达十几万人。但实际上迁入高丽的渤海人数可能远远超过这一数目,至少达到二十几万或三十万人以上”[80]。还有人针对《高丽史》的记载指出:“由于渤海人习惯于聚族而居,每户人口大体上为10人左右,‘数万户’也即数十万人,我们的理解是,大光显无论如何也绝不可能一次率领数万户即数十万人南逃,故这一数字应是渤海灭亡后其遗民陆续南逃到高丽境内的总数,即从高丽太祖天授九年(926)至二十一年(938)间,渤海遗民先后投奔高丽境内的总数约达数万户或数十万人之多。”[81]不过,应该有理由对此说进行商榷,前引史料证明渤海遗民逃亡高丽断续进行近200年,如果仅926—938年就“约达数万户或数十万人”的话,那么整个过程投奔高丽的渤海遗民数量一定要大于此。

二 西迁辽内地和辽东的渤海遗民

926年初,契丹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率部征战渤海,一路攻城略地、“检核户口”,统治者深知征服地“男子多智谋,骁勇出他国右,至有‘三人渤海当一虎’”[82]的民谚,所以总是将战争中的“俘户”,随时迁到上京临潢府周围以便于控制。契丹灭渤海后,其疆域尽收于契丹版图内。为治理新纳入的广大渤海地区,统治者于其地建立东丹国,改上京龙泉府为天福城,以耶律羽之任右次相辖治。时隔不久,耶律阿保机病死在返回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昭盟巴林左旗)的路上,契丹上层统治者的争斗遂激烈起来。辽太宗天显三年(928),诏遣耶律羽之迁东丹于东平,以渤海户实之,升东平郡为南京(后改东京,今辽阳地)。关于强制迁徙渤海人的真正目的,在耶律羽之写给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奏折中有尽致的体现,折中清晰写道:

渤海昔畏南朝,阻险自卫,居忽汗城。今去上京辽邈,既不为用,又不罢戍,果何为哉?先帝因彼离心,乘衅而动,故不战而克。天授人与,彼一时也。遗种浸以蕃息,今居远境,恐为后患。梁水之地乃其故乡,地衍土沃,有木铁盐鱼之利,乘其微弱,徙还其民,万世长策也。彼得故乡,又获木铁盐鱼之饶,必安居乐业。[83]

契丹统治者两次强制性迁移渤海人口的规模很大,其战争下的强制姑且不论,而在“迁东丹民以实东平”的强制中,为绝遗民后路竟下令焚毁了天福城,使这一渤海人营造了200余年的繁华都市化为灰烬。在如此暴政的驱使下,辽内地和辽东地方迁入了百余万人的渤海遗民。

关于这两次强制迁徙的渤海遗民,正史上记载很多。《辽史·地理志·上京道》中载:

长泰县。本渤海国长平县民,太祖伐大諲撰,先得是邑,迁其人于京西北,与汉民杂居。户四千。

定霸县。本扶余府强师县民,太祖下扶余,迁其人于京西,与汉人杂处,分地耕种……户二千。

保和县。本渤海国富利县民,太祖破龙州,尽徙富利县人散居京南……户四千。

潞县。本幽州潞县民,天赞元年,太祖破蓟州,掠潞县民,布于京东,与渤海人杂处。隶崇德宫。户三千。

易俗县。本辽东渤海之民,太平九年,大延琳结构辽东夷叛,围守经年,乃降,尽迁于京北,置县居之。是年,又徙渤海叛人家属置焉。户一千。

迁辽县。本辽东诸县渤海人,大延琳叛,择其谋勇者置之左右。后以城降,戮之,徙其家属于京东北,故名,户一千。

渤海县。本东京人,因叛,徙置。

兴仁县。开泰二年置。

宣化县。本辽东神化县民,太祖破鸭渌府,尽徙其民于京师之南。

……

祖州……太祖秋猎多于此,始治西楼……班院祗候蕃、汉、渤海三百人,供给内府取索。

……

怀州……天赞中,从太祖破扶余城,下龙泉府,俘其人,筑寨居之。

……

扶余县。本龙泉府。太祖迁渤海扶余县降户于此,世宗置县。户一千五百。

显理县。本显理府人,太祖伐渤海,俘其王大諲撰,迁民于此,世宗置县。户一千。

……

富义县。本义州,太宗迁渤海义州民于此。

……

永州……长宁县。本显德府县名。太祖平渤海,迁其民于此。户四千五百。

义丰县。本铁利府义州。辽兵破之,迁其民于南楼之西北,仍名义州。

……

降圣州……永安县。本龙原府庆州县名。太祖平渤海,破怀州之永安,迁其人置寨于此,建县。户八百。

饶州……长乐县。本辽城县名。太祖伐渤海,迁其民,建县居之。户四千,内一千户纳铁。

临河县。本丰永县人,太宗分兵伐渤海,迁于潢水之曲。户一千。

安民县。太宗以渤海诸邑所俘杂置。户一千。

《辽史·地理志·东京道》中载:

东京辽阳府……神册四年,葺辽阳故城,以渤海、汉户建东平郡,为防御州。天显三年,迁东丹国民居之,升为南京……天显十三年,改南京为东京,府曰辽阳。

……

辽阳县。本渤海国金德县地……渤海为常乐县。户一千五百。

仙乡县……渤海为永丰县……户一千五百。

鹤野县……渤海为鸡山县……户一千二百。

析木县……渤海为花山县。户一千。

紫蒙县……后拂涅国置东平府,领蒙州紫蒙县……渤海复为紫蒙县。户一千。

兴辽县……渤海改为长宁县。唐元和中,渤海王大仁秀南定新罗,北略诸部,开置郡邑,遂定今名。户一千。

肃慎县。以渤海户置。

……

开州……渤海为东京龙原府……太祖平渤海,徙其民于大部落,城遂废……

开远县。本栅城地……渤海因之……民户一千。

盐州。本渤海龙河郡,故县四:海阳、接海、格川、龙河,皆废。户三百……

穆州……本渤海会农郡,故县四:会农、水歧、顺化、美县,皆废。户三百。

……

贺州……本渤海吉理郡,故县四:洪贺、送诚、吉理、石山,皆废。户三百。

……

辰州……渤海改为盖州……辽徙其民于祖州,除曰长平军。户二千。

卢州……本渤海杉卢郡,故县五:山阳、杉卢、汉阳、白岩、霜岩,皆废。户三百……

铁州……渤海置州,故县四:位城、河端、苍山、龙珍,皆废。户一千……

兴州……渤海置州,故县三:盛吉、蒜山、铁山,皆废。户二百……

汤州……渤海置州,故县五:灵峰、常丰、白石、均谷、嘉利,皆废。户五百……

崇州……渤海置州,故县三:崇山、沩水、绿城,皆废。户五百……

海州……渤海号南京南海府……故县六:沃沮、鹫岩、龙山、滨海、升平、灵泉,皆废。太平中,大延琳叛,南海城坚守,经岁不下,别部酋长皆被擒,乃降。因尽徙其人于上京,置迁辽县,移泽州民实之。户一千五百……

耀州……本渤海椒州,故县五:椒山、貂岭、澌泉、尖山、岩渊,皆废。户七百……

渌州……渤海号西京鸭渌府……故县三:神鹿、神化、剑门,皆废……

丰州,渤海置盘安郡,故县四:安丰、渤恪、隰壤、硖石,皆废。户三百……

康州……世宗迁渤海率宾府人户置……

沈州……本挹娄国地。渤海建沈州,故县九,皆废……

广州……渤海为铁利郡。太祖迁渤海人居之,建铁利州……

辽州……本拂涅国城,渤海为东平府……太祖伐渤海,先破东平府,迁民实之……

黄龙县。本渤海长平县,并富利、佐慕、肃慎置。

迁民县。本渤海永宁县,并丰水、扶罗置。

湖州……渤海置……

渤州……渤海置……统县一:贡珍县。渤海置。

《辽史·地理志》中的记载,清晰地显现了契丹灭渤海后频繁地强制移民的轨迹。准确地说,这些出现在辽内地与辽东地方的渤海遗民,并非都来自上京龙泉府及其附近的黑龙江区域。即便如此,还在使用这些史料无非想说明,在契丹人的强制集团性迁徙措施下,旧有的渤海国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县的建制或荡然无存或在新的迁徙地内沿用。渤海国在今黑龙江区域内建制可考者及可知移民去向的主要有以下几处。

上京龙泉府领有龙、湖、渤三州。龙州领有县三:永宁、肃慎、富利。龙州为首州,当在渤海镇。永宁县依郭。肃慎县在上京西南30里肃慎城地。宁安县大牡丹屯渤海国城址或为富利县治。湖州以湖得名,镜泊湖北岸平房店北山之城墙砬子当为湖州治所。渤州距龙州未远,领贡珍县,牡丹江市北郊桦林乡南城子古城或为渤州治所。这些渤海遗民的去向是,龙泉府治的忽汗城民,除部分被耶律阿保机掠走安置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外,其大部分被迁往今辽阳市;龙州所属,部分被迁往今辽阳附近,置肃慎县统之,部分被迁到今吉林农安,将其与从湖州迁来的渤海遗民混合安置在黄龙、迁民等县;湖州民大部分被迁往今辽宁义县附近,仍以原州名置州。另有部分湖州民被迁至农安,与龙州民混置黄龙、迁民等县;至于渤州民去向,《辽史·地理志·东京道》中有“渤州……渤海置……统县一:贡珍县。渤海置”的记载,此渤州应是渤海遗民的迁入地。

鄚颉府领鄚、高二州。府治在今阿城,鄚州与府同治,高州在今宾县一带。鄚、高二州的渤海遗民去向是,辽太宗徙鄚州民至今辽宁昌图县境,置三河、榆河二州安置,后辽圣宗合二州置韩州(治所在昌图县西北八面城);高州附近的渤海人似也被迁到昌图县附近。

东平府领伊、蒙、沱、黑、比五州。府治当在宁安以东,兴凯湖以西地。府下诸州多环兴凯湖分布。这些渤海遗民的去向,只知蒙州渤海人一千户被辽太宗迁离故地,设紫蒙县安置,在今辽阳市附近,其余无考。

铁利府领广、汾、蒲、海、义、归六州。府治在今依兰县城西牡丹江西岸、松花江南岸的马大屯。广州与府同治。其他五州当在依兰附近。这些渤海遗民,辽太祖时即迁走了广州民和归州“降户”,而《辽史·地理志·上京道》则有“富义县……太宗迁渤海义州民于此”的记载,富义县治在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东的西拉木伦河旁。[84]

率宾府领有华、益、建三州。曹廷杰、金毓黻等大家都认为,渤海的率宾府在今俄罗斯的双城子,以后学者大都采用此说。近年考古发现,黑龙江省东宁县大城子位于绥芬河南4里,在东宁县东南10余里。城址周长3570米,城为长方形,无马面,该地出土文物均为典型的渤海文物。因而张泰湘定此为渤海率宾府址。[85]其所领华州在今东宁大城子古城,益州在今东宁县金厂乡村南土城,建州在今俄罗斯的乌苏里斯克(即双城子)。[86]《辽史·地理志》中的“盖州当为渤海之益州。如是,则渤海益州民被辽太宗迁今辽宁盖县境内”[87]

怀远府领达、越、怀、纪、富、美、福、邪、芝九州。达州领怀福、豹山、乳水三县。富州领富寿、新兴、优富三县。美州领山河、黑川、麓川三县。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卷十四载:“其地盖在今俄领滨海省东部濒海之处,为渤海所并,于其地设怀远、安远两府。均以远命名,即以其处于极东边远之地。”“怀远府领达、怀、美、福等九州,被辽太宗南迁可考知的只有达、美二州。达州所属怀福、豹山、乳水三县民,辽迁其至今吉林省怀德县一带至信州统之。美州民被徙居今辽宁彰武县西北置遂州。又,考辽上京道也有怀、福二州,但据载,辽怀州虽居有渤海人,却是阿保机迁来的上京龙泉府和扶余府民,与怀远府之怀州无关。”[88]

东北民族史家杨保隆先生,在其《辽代渤海人的逃亡与迁徙》一文中,把黑龙江区域渤海遗民的强制性集团迁徙的去向归纳为:

上京龙泉府(府治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民被阿保机掳走的,居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被辽太宗强迫迁离的,大部分居今辽阳市及附近地区,一部分分散到巴林左旗和今吉林省农安县、辽宁义县等地。被迁到辽阳地区的,辽圣宗又将其一部分再迁巴林左旗,一部分移住今河北抚宁县东北。

……

鄚颉府(府治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境)民,只知太宗时徙其一部居今辽宁昌图县西北。

定理府(府治无考,其地约在今兴凯湖东)所统,主要在太宗时被强徙到今沈阳市及辽宁省铁岭县西南。

率宾府(治所在今苏联沿海州乌苏里斯克)的渤海人,阿保机迁其被“俘户”于今辽宁盖县地,辽世宗又移其一部分于北镇县。迁盖县的,后又被再徙巴林左旗西南。

东平府(治所约在今黑龙江省密山县境)辖民,以阿保机时迁移最多,分居于今辽宁新民、开原、康平三县境。太宗时徙其蒙州紫蒙县民于辽阳附近。

铁利府(治所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境)民先后被迁地点为,部分被阿保机移居今沈阳市西南,部分被辽太宗迁到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东的西拉木伦河旁,兴宗时又徙其部分居民至今吉林省农安县东北境。

怀远府(府治故址无考,其地应在今乌苏里江以东的附近地区)所属,阿保机迁其富州所辖二县民到今辽宁省铁岭县。辽太宗移其达州三县民居今吉林省怀德县一带,美州民居辽宁彰武县西北境。

安远府(府治无考,其地应在乌苏里江以东靠近日本海的地区)民被迁,只知辽太宗徙原属慕州的到今吉林省浑江市北。

对于辽强迁渤海遗民数量,典籍上没有记载,而研究者也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认为,辽上京道迁入渤海遗民4万户,中京道迁入1万户,合计5万余户,[89]若按传统的每户5人计,迁入人口数量在25万人左右,但其缺少重点迁入区东京道的渤海遗民数量。也有人认为,辽所强迁渤海遗民数量有94000余户,47万余人。[90]还有人认为契丹人强迁渤海遗民数量多达190余万人,[91]对于这一数字也有人质疑道:“从多方面考虑,强迁到辽内地和辽东地区接受契丹直接统治的渤海遗民不可能达到190万,最多不过100万以内。”[92]如此悬殊的人口数量姑且不论,更为困难的是在悬殊的数量中推定出黑龙江区域的渤海遗民数量。我们把辽强迁黑龙江区域的渤海遗民数量推定为80万人左右的理由是:(1)前面我们把上京龙泉府人口推定为30万人左右,东丹国南迁时统治者将天福城焚毁,人口或被强迁或四散逃离,如减去战争对人口的损耗及投奔高丽者,所剩人口亦应有20余万人;(2)这20余万人亦只是理论上的推定数字,实际人口应大于此数,因为契丹与渤海交恶有年,双方交恶地方的渤海人口逃亡应是经常发生的,远离战争地的渤海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上京龙泉府以及更北的地方,应该是逃亡人口流向之一;(3)西迁辽内地和辽东的渤海遗民的原居地遍及黑龙江区域,在渤海国的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的行政建制中占有相当比例,其计数的结果应该是一京(上京)七府(龙泉府、鄚颉府、率宾府、东平府、铁利府、怀远府、安远府)三十二州(龙州、湖州、渤州、鄚州、高州、华州、益州、建州、伊州、蒙州、沱州、黑州、比州、广州、汾州、蒲州、海州、义州、归州、达州、越州、怀州、纪州、富州、美州、福州、邪州、芝州、宁州、湄州、慕州、常州),在如此一个行政建制几乎占渤海国一半地域里的渤海遗民数量,应该在辽强迁渤海遗民中占有较大比重。

综合几方面考虑,渤海国全盛时期的推算人口数量是300万人左右,去战争损耗及投奔高丽者,所剩人口亦应在200万人上下。虽然黑龙江区域苦寒边远,但对于为国都160余年的上京龙泉府及其附近地区,人口的增长也是必然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区域占有渤海国行政建制一半左右,应该是渤海遗民的主要迁出区。据此,我们把辽强迁黑龙江区域的渤海遗民数量推定为80万人或者更多一些,似乎可以令人接受。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推断数字。

三 投奔女真或留居原地的渤海遗民

渤海亡国后其民呈鸟兽散状,除了逃亡高丽与被契丹人强制迁徙外,还有一部分人投奔女真或留居原地。渤海、女真的渊源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针对于此金太祖阿骨打曾说:“女直渤海本同一家,盖其初皆勿吉之七部也。”[93]而现代学者则直接论述道:“建立金朝的完颜部即为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黑水靺鞨后裔是生女真的主体。广义地说,辽代女真人是黑水靺鞨的后裔和部分靺鞨系渤海遗民的混合体。”[94]正是因为历史的渊源,所以在渤海灭亡际投奔女真,也是一部分渤海遗民主动的选择。在投奔女真的渤海人中,也不乏先仕于辽又不满于契丹人统治,趁女真兴起之际转投于金朝者。金毓黻先生的《渤海国志长编·遗裔列传》中载:

高桢,遗族也……金将斡鲁来攻……桢遂自东京潜出降金……金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

六哥……金将斡鲁攻下东京,六哥率其乡人迎降,金以为榆河州千户,久之告老。

梁福,遗族也。金太祖二年十月,次来流城,召福与斡答剌,使之伪亡去,招谕其乡人,曰:女真、渤海,本同一家,我兴师伐罪,不乱及无辜。

杨朴,遗族也。先世迁居铁州。朴登辽进士第,累官校书郎。高永昌建国时,降女真,颇用事,全阿骨打称皇帝,是为金太祖,建元天辅,以旻为名,国号大金。

乙塞补,遗族也。辽末,居于宁江州。金太祖以兵取宁江州,乙塞补降,从破黄龙府,战于达鲁古城。

高庆裔(裔一作绪),遗族也,仕于金。

李善庆,遗裔也,仕于金。

高随,遗裔也,仕于金。

大迪乌,王裔也,仕于金。

大良顺,王裔也,仕金。

大家奴,王裔也,为金初猛安六谋克之一。

,一名挞不野,王裔也。居于辽阳,世仕辽,有显者。

六斤,遗裔也。金海陵王时,为完颜亨家奴。

达怀忠,王裔也。于金海陵王时,官点检。

完颜亨妻大氏,王裔也,为亨之次妃。

完颜昂妻大氏,王裔也,又为金海陵王从母姐。

金海陵王母大氏,王裔也。

金海陵王妃大氏,初称第二娘,后进封为贵妃。

金世宗元妃张氏,渤海遗族也。父玄征,母高氏,与世宗母贞懿皇后葭莩亲,世宗纳为次室,生赵王永中而氏卒。大定二年,追封宸妃。是年十月,追进惠妃。十九年追进元妃。

金世宗元妃大氏,渤海遗族,符宝郎磐之妹也。世宗大定五年,在宫中为宝林。宝林者,内官也,次于才人。后进位柔妃。卒,陪葬坤后陵。

…………

另,《渤海国志长编·附录一·渤海遗裔考》中载:

张寿昌,《大金国志》熙宗天会十三年窝里嗢自燕山入见,卒于路。兀木赴丧,娶其妻寿昌娘子归于黎阳。寿昌小名,姓张,渤海人也。

郭药师及子安国,事具《金史》本传。传云:药师,渤海铁州人也。凡《金史》之例,渤海人之迁居他处者,曰某处渤海人。如高桢曰辽阳渤海人,是也。惟药师则曰渤海铁州人,盖以铁州为渤海诸州故耳。然渤海之铁州,辽初亦已南徙,非其故地。药师之所籍,盖亦迁居后之铁州也。

高松,事具《金史》本传。曾充管押东京路渤海万户,必渤海遗族也。

高德基及子锡,事具《金史》本传。传云,德基,辽阳渤海人。高及孙宪,衎事具《金史》本传。传云,衎辽阳渤海人。

张浩及其六子,事具《金史》本传。传云,浩,辽阳渤海人。

张玄素及侄汝弼,事具《金史》本传。传云,玄素与浩同曾祖。

大简之,《图绘宝鉴》云:金大简之,渤海人,工松石小景。

高竑,事具《金史》本传。传云,竑,渤海人。

…………

这些多是正史入传的渤海遗民,但在辽时,“自涑沫之北,宁江之东北,地方千余里,户口十余万,散居山谷间,依旧界外野处,自推雄豪尊长,小者千户,大者数千户,则谓之生女真”[95]。如此广阔的地方,正是渤海国的龙泉府、鄚颉府、率宾府、东平府、铁利府、怀远府、安远府辖地,留居原地或躲避契丹强迁的渤海遗民,加入正在勃兴的女真部族亦是常理之中的事情。《辽史·太宗纪》中亦有“诏遣耶律羽之迁东丹民以实东平,其民或亡入新罗、女直”的记载,据此有人写道:“从渤海国的民族构成中靺鞨人占多数,靺鞨人又分七个不同部的情况考虑,辽灭渤海后位于渤海北部和东北部的靺鞨部居民仍留在原地,与他们相邻的渤海人可能多亡入这些地区。亡入女真地区的渤海人数也必数以万计,或说相差无几。”[96]

由于多年受中原文化影响,辗转投奔中原的渤海遗民亦有人在。但在投奔中原人口的数量上,由于中原与渤海国之间有大片辽占领区的间隔,要比投奔高丽和女真的人数少许多,史料上也没有过多的记载。翻检史料约得三次渤海遗民投奔中原实例,其两次出自《宋史·列传·渤海国》条下载:

周显德初(954),其酋豪崔乌斯等三十人来归,其后隔绝不能通中国。

太平兴国四年(979),太宗平晋阳,移兵幽州,其酋帅大鸾河率小校李勋等十六人、部族三百骑来降,以鸾河为渤海都指挥使。

另一次渤海遗民投奔中原的实例,出自《辽史·圣宗纪》载:

辽统和四年(986)……癸丑,以艾正、赵希赞及应州、朔州节度副使、奚军小校隘离辖、渤海小校贯海等叛入于宋。

如此,辽灭渤海国前后的人口迁徙有规模大、流向多的特点。那么,可以根据众之说对渤海遗民的流向、流量做一计量分析,也就是说,全盛时期约300万渤海人都去了哪里?在渤海遗民人口四个流向上,约有一半的人口留居原地或逃往女真地区,契丹统治者强迁百万渤海遗民于辽内地和辽东地区,投奔高丽的渤海遗民数量为30万人左右[97],投奔中原与战争损耗的即便很少亦应有数万或十数万人之多。至于黑龙江区域的渤海遗民迁徙数量,推定应该为80万—100万人,因为“约有一半左右的人口留居原地或逃亡女真地区”的渤海遗民并没有离开黑龙江区域,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推定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