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初见成效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增加,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助推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国民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总量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逐年提高,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其中, 2004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23320.6亿元,2014年为118632.6亿元,为2004年的5.09倍,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从相对比例来看,2004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14.41%,到2014年提升为18.42%。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表3.8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6)整理所得。

表3.9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增加值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6)整理所得。

(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从增加值角度看,各细分行业增加值都有明显提升,其中金融业增加值提升最多,从2004年到2014年提升了41272.2亿元,其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年间增加值提升了19196.5亿元,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增加值提升最少,为10491.2亿元。具体如表3.10所示。

表3.10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增加值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6)整理所得。

另一方面,从2004年到2014年各细分行业的构成比例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GDP的比重最大,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占GDP的比重最小。从变化趋势上看,11年间知识密集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变化较小,变化范围基本维持在8%和12%左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有小幅下降,由2004年的18.17%下降到2014年的13.44%。另外,金融业却在11年间取得了稳步提升,其增加值比重占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由2004年的23.13%上升到2014年的39.34%,上升幅度明显。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却有相反的变化趋势,由2004年增加值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39.90%下降到2014年的24.02%。

(三)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我国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日益增强,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2015年,社会总就业人数为77451万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21919、22693、32839万人。从2004年到2015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降低12911万人,第二产业增加5984万人,而第三产业增加10114万人。

图3.1 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6)整理所得。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未来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其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也逐年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为解决高低端劳动力就业,保持社会安定以及经济发展做出了强有力的贡献。2014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总人数2562.7万人,相比2004年的1528.0万人增加了1034.7万人,其中,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新增就业最多为271.8万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新增就业为223.4万人,各细分行业就业人数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绝对量来分析,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绝对主力。这些都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带动越来越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表3.11 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就业人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6)整理所得。

(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地位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和服务业发展的贡献率也逐年提升,这里采取增加值增量占比进行贡献率测算,2005—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对GDP和服务业贡献率总体呈现递增趋势,[1]2005年对GDP和服务业增加值贡献率分别为17.10%、38.31%,而到2013年则分别为27.34%和44.27%。其中,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对GDP贡献率低至13.83%,而对服务业的贡献率2008年低至27.22%,但是随后快速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均已增加2—4个百分点。

表3.12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GDP和服务业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6)整理所得。

(五)生产性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开始由低端向高端转化

随着我国制造业GVC国际地位的逐年攀升,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的需求,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开始步入全球价值链上游环节。通过TiVA数据库2011年对61个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测算可知:在生产性服务业中,新西兰的交通运输与仓储服务业GVC地位指数最高,其次是中国,印尼最低;邮政与电信服务业中,GVC最高的为巴西,中国排名第十位;在金融中介服务中,中国位列第二,但是远低于排名第一的新西兰;在计算机与相关服务中,研发及其他服务业领域中国GVC地位指数均排名第二。可以看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贸易开始由低端向高端转化。

表3.13 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GVC地位指数排名前10国家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TiVA数据库计算所得。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经济发展阶段制约。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应于经济发展过程的需求结构沿着维持基本生存的最初需求—中间需求—享受性、发展性的最终需求的轨迹变化;随着技术进步,对应于技术革命引致的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沿着资源依赖型和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的轨迹变化。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变的时期,生产性服务业仍处于大规模发展的等待阶段。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

虽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增加值从2004年的2.33万亿元提升到2014年的11.86万亿元,但是制造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5.17万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19.56万亿元。从图3.2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增加值曲线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曲线更为陡峭,即制造业增长趋势更为明显。同时,2014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31%,但是同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8.42%,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低于制造业的地位,且显著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全国层面的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就连我国服务业发展状况良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显著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

图3.2 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变动趋势(万亿)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3)。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层次低

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分析来看,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代表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2014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占比仅为10.33%,在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占比最低,且上升幅度较小,2004—2014年间仅上升了2.79%。而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代表的传统生产服务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仍然占据一席之地,2014年占比为24.02%。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发展缓慢的问题制约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使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无法满足制造业企业生产所需的专业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

(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不高,且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随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产业间关联使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集聚,对于促进经济转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总体水平不高,而且各细分行业与各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以空间基尼系数为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水平不高,而且空间基尼系数表现出行业异质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集聚水平较高,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金融业集聚水平较低,各行业发展水平不均衡。这些都说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无论在总体集聚水平还是各细分行业集聚水平,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表3.14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空间基尼系数

资料来源:《中国区域统计年鉴》(2009—2013)。

从各区域来看,各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发展不均衡,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经济较发达的省市以及青海、新疆等人口较少的省(自治区)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较高。而其他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且出现不同程度的断层。

表3.15 中国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计算所得。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现有工业结构导致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不足

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的中间产品,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的需求主题,但是我国目前工业结构表现为工业主要集中于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知识密集型行业较少。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工程院共同发布的《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中指出,我国制造业服务化不足,根据《2014中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创新调查》报告显示,78%的调查企业的服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不足10%,只有6%的调查企业占比超过20%,远远低于2010年全球领先制造业企业26% 的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服务外包较少,整个生产基本由制造企业本身完成,这样,制造企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一定的需求,而对信息传输、科学技术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较少,这就容易造成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产品升级等方面发展滞后,导致制造业对生产型服务业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从外资企业来看,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基本上也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没有很好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加上外资企业母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一般较为发达,外资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基本由跨国公司提供,对本地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较少,特别是对本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更少,这就进一步造成对生产性服务业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在内、外两种情况下,目前我国工业结构都无法将生产性服务业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

(二)配套机制和市场化程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存在进入管制和垄断,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较多的管制和较高的进入门槛将大多数的潜在投资者拒之于外,使非国有经济和外资难以进入,导致市场化程度较低,进一步形成不规范和不成熟的市场竞争,从而弱化市场竞争机制配置生产性服务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动力。由于我国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处于刚开始快速发展阶段,相当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以及管理水平较为滞后,这也使得提供的生产性服务质量较低,抑制了市场供给能力,市场竞争力较弱。同时,我国关于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尤其缺乏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并且目前我国一些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执行缺少透明度,行业管理较为混乱,这将严重阻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人力资本缺乏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性和异质性的特点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需要高级人才和技术作为支撑,特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虽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较大,但由于教育基础较为薄弱,而且基本是模式化教育,难以满足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要求,结果造成高端人力资本较少,并且外流严重。特别是具有服务外包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这样将使得技术创新缺乏最基本的主体而无法顺利进行,导致我国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只能在传统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投资和竞争,结果造成这些生产性服务业效率低下,不能形成有效供给。

[1] 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52.27%,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经济普查后数据调整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