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十二五”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国制造业始终坚持稳步发展,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对于找出制造业发展优势、补齐短板具有深刻意义。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力量,实现了总量不断增长、行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局面。2011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由1990年的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为19.8%,跃居世界第一。[1]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制造业大国地位大幅提升

在规模总量上,2004 —2015年制造业总产值大幅提升,由2004年的6.5777万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23.5184万亿元,2015年为2004年的3.58倍,年平均增速达到12.28%。

在增加值方面,2004年制造业增加值为5.1749万亿元,2014年达到19.5620万亿元,呈现上升趋势。在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上,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可知,改革开放以后制造业增加值从未出现负增长,在2000年以后表现更稳定,年增长率始终维持在8.6%以上,最高增长率为16.6%。[2]2010—201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年增长率维持在9%的水平,这说明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

表3.1 中国制造业总产值与增加值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6)整理所得。

从全球层面来看,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稳步上升,在国际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目前我国工业竞争力指数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七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我国的110家企业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hina Nation Petroleum)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Sinopec Group)分别蝉联第二和第四的位置。[3]这些成就都说明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实现了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二)创新投入总量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创新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制造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也是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部门。近年来,我国在创新资源投入与创新发展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情况来看,R&D经费支出由2004年的1104.4916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0013.9330亿元,项目数从2004年的53641项提高到2015年的309895项,机构人员数从2004年的64.4万人上升到2015年的266.84万人,新产品研发经费从2004年的965.7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0270.8342亿元,专利申请量从2004年的64569件提升到2015年的638513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由2004年的30315件提高到2015年的573765件。同时,《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显示:世界创新格局基本稳定,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超越比利时,提升至第17位,处于第二集团领先位置,是唯一排名进入前20位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指出,中国创新资源投入持续增加,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大幅超越其经济发展阶段,领先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表现在知识产出效率和质量快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稳步增强等方面。[4]

表3.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6)整理所得。

(三)制造业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逐步优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制造业内部结构也逐渐优化。从内部结构来看,我国制造业逐步由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迈进,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领域在内的高技术产业都取得突出表现,其中高技术产业产值也由2008年的57087.38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88433.85亿元,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2008年的43.34%上升到2011年的45.32%,4年间提高了1.98个百分点。

从制造业出口结构来看,工业制成品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例稳步上升,我国逐渐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发展成为制成品出口大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可知,2015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1039.2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57%,而工业制成品出口约为21695.41亿美元,占比95.4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达46.59%,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等5大类共39种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占出口比重的4.7%,比2007年下降2.5个百分点。在技术水平上,从1990年开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除2007年和2010年已10年稳居各行业第一,成为促进我国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支柱行业,医药和生物产业表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完整的高技术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表3.3 出口商品结构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6)整理所得。

(四)中国制造业“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取得可观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引进来”“走出去”能力显著增强。在“引进来”方面,我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强大的市场需求以及不断提高的创新能力,使得我国制造业逐渐成为全球价值链垂直分工下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引进外商投资额逐年增加。2015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1262.67亿美元,为2004年的1.97倍,年平均增长6.36%。在“走出去”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走上国际化道路。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面更是表现出强劲的态势,2007年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为21.265亿美元,到2015年达到199.86亿万美元,为2007年的9.4倍。截止到2015年底,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785.28亿美元。

表3.4 中国制造业“引进来”“走出去”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6)整理所得。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面临着资源能源利用率低、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制造业集聚程度区域差距明显等发展困境。突破困境,实现制造业转型发展是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我国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导致资源能源需求强劲,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地方和企业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造成资源能源利用率偏低和环境污染严重。据英国BP公司统计,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国的2.4倍、日本的3.65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5]资源与环境成本低廉,资源与环境价值未能得到体现,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环境要素的基础性作用。环境监管不力与违法成本偏低也是诱发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在环境污染方面,根据《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华北中南部至江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雾和霾日数范围为50—100天,部分地区超过100天。同时,《201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也显示,我国地下水质为较差和极差的占比合计约60%。

(二)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使得我国制造业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也是阻碍我国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就目前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而言,我国并没有形成核心竞争体系。行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以及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在制造业产品生产的高附加值环节如科技研发、产品设计以及关键零部件、工艺设备主要依赖国外进口。虽然我国制造业R&D投入强度较大,但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在个别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但对整个系统的掌握还存在不足,阻碍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创新体系中各主体功能缺失,承担科技研究的研发机构、大学与企业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等现象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人力资源方面,制造业高技术人才严重不足。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在总量上,我国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3.5%,发达国家为40%。在技能水平上,技术工人技能不强导致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损失每年达2000亿元。[6]我国制造业凭借大量的“廉价产品”,而不是“精工制造”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这种发展往往是不可持续的。

(三)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较高,但仍处于低端

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存在明显的“低端锁定”和“路径依赖”现象,在生产链中主要参与低附加值的生产与组装,而较少参与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营销环节。加入WTO以后,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合作,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逐年加深。从主要10国制造业整体GVC参与指数来看,我国制造业GVC参与指数在TiVA数据库61个国家中排名位列前十,所选年份GVC参与指数均高于0.740,且高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是较高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并没有使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表3.5 主要10国制造业整体GVC参与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TiVA数据库计算得到。

注:括号内为所在年份GVC参与指数排名。

从表3.6全球主要10国制造业GVC地位指数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GVC地位指数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且在所有年份中制造业GVC地位指数均为负值。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德国制造业GVC地位指数均为正值,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附加值获取能力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表3.6 主要10国制造业GVC地位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TiVA数据库计算得到。

注:括号内为所在年份GVC参与指数排名。

通过对我国制造业GVC参与程度与GVC地位指数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较高但GVC地位指数较低的原因如下:一方面,在于我国制造业仍以消耗大量国内资源以及承受环境污染换取的“大进大出”的出口模式为主,获取的产业附加值却很少。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垄断竞争,同时为了防止我国通过学习、模仿先进技术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与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的低端锁定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已经沦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成为世界低端产品和零部件的廉价供应商。

(四)产能过剩现象加剧,落后产能淘汰难度大

产能过剩现象加剧直接制约制造业结构调整。与发达国家偶发性、周期性的产能过剩相比,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呈现领域广、程度深、持续时间长、易复发的特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约为60%,不仅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当前工业利用率78.9%的水平,也低于全球制造业71.6%的平均水平。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目前24个行业中,22个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传统行业中的钢铁业、汽车行业以及家电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以光伏行业为例,在全国500多家光伏企业中,1/3的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在20—30%,而当前国际市场上光伏行业的市场需求总共只有月30GW左右,但实际产能高达40—50GW,其中80%的产能集中在我国。[7]一方面,除了传统行业由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以及政绩考核的需求,各地方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等,投资过度以及重复建设所带来的过度竞争使得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落后产能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是经济增长长期粗放发展的重要体现,使我国制造业发展无法实现量质齐增,竞争力无法提高。如何处理制造业产能过剩以及处理淘汰落后产能后的一系列问题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

(五)制造业集聚程度各区域差别较大

从我国制造业集聚程度来看,2004年以来,除西藏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形成了不同程度的集聚,其中天津、上海、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8个省(市)制造业区位熵都大于1,可见制造业在这8个省(市)都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专业化。但从变化趋势来看,东部地区(如北京、天津、上海)制造业集聚水平略有下降,但变化幅度不大,中部地区(如安徽、湖北、河南)制造业集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部分省份制造业区位熵已经大于1,但西部地区制造业平均集聚水平最低,且呈现下降趋势,可见我国制造业集聚各区域发展不均衡,且西部地区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并没有形成对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的良好承接,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程度仍需加强。

表3.7 中国各省(市)制造业区位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5)计算所得。

三、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快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扩大的劳动力缺口压缩了传统的价格经营优势,难以继续保障我国制造业规模化发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寻求发展突破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发达国家得益于自身先进的技术水平,往往致力于全球价值链的研发、设计、营销等高端环节,将消耗自然资源以及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加工环节转嫁给我国,减少了自身的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日益破坏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全球价值链,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获取少量附加值。这种长期粗放式发展使我国已经面临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并且这种粗放式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使制造业摆脱长期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困境,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条件。为此,我国制造业发展要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实现制造业由粗放式发展向创新、高效集约式发展,逐步打破我国制造业粗放式发展恶性循环的怪圈,实现制造业发展量质齐增。

(二)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的需要

制造业作为容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不仅有助于吸纳高素质劳动力就地配置,降低配置成本、提高配置效率,而且能够提升城镇服务职能,吸引周边劳动力向本地集聚,在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善了本地劳动力结构,形成了加快城镇化进程中需求拉动下的竞争力提升良性动力机制,不断提升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与效率,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三)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的需要

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这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将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服务化将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也给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重要机遇。目前,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与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四)适应全球产业格局重大调整的需要

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一方面,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日本在《2014制造业白皮书》中提出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等。目前,制造业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已经开始。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一些跨国资本直接到新兴国家投资设厂,有的则考虑将中国工厂迁至其他新兴国家。总的来看,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

因此,我国应加快制造业转型发展,逐步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提高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适应全球产业格局重大调整,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逐步实现制造业向技术、服务等高端环节攀升。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迫在眉睫。

[1] 参见http://www.miit.gov.cn/n973401/n1234620/n1234623/c3843733/content.html。

[2] 参见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V.IND.MANF.KD.ZG? view=chart。

[3] 参见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6-07/20/content 266955.htm。

[4] 参见http://www.cssn.cn/zx/201708/t201708193615385.shtml。

[5] 参见http://www.miit.gov.cn/n973401/n1234620/n1234623/c3843745/content.html。

[6] b参见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L.IND.EMPL.ZS?view=chart。

[7] 参见http://www.ccement.com/news/content/8301510348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