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改革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部分 
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研究及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第三章 
内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开展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英语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问题涉及教育理念、教师专业水平、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大纲、学校课程、教学效率、教学模式、教学材料、教学条件、教学研究、测试方法、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见南方组,1998:3;张邵杰、杨忠,2000:4;谭卫国,2000:83;方健壮,2001:76)。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外语教育的重视,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教学改革的推进使得教学理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更新,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及国外教育资源的利用使英语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得到改善,教师的整体英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英语专业新大纲的颁布与实施使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及培养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版市场的繁荣使英语专业教材得到了更新;高校教学投入的增加和教育部评估的开展促进了教学条件的改善;英语专业测试工作的规范以及学生中心理念的渗透使教学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英语专业教育在规模得到跳跃式的发展之后开始关注质量的提高。

但是,英语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未消失(何其莘,2005;戴炜栋,2008)。从英语专业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层面来看,备受关注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生源质量的降低继续影响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语言技能训练效率较低、知识结构欠合理、思辨能力发展不够充分使得毕业生难以达到教学大纲提出的培养目标,英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在继续增加。英语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仍然存在于总体指导思想、教育政策、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师资建设、教材开发、方法运用等多个方面,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英语专业教育的发展。

本章将针对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改革的设想,探讨英语专业实施内容依托课程改革方案的可行性。

2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000年,教育部批准颁布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由于《大纲》的制定有一定的调研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对英语专业教育的需求,该文件对课程的调整得到了学术界积极的评价(如朱长河,2002;苏新连,2002;覃修桂,2006)。但是,《大纲》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外语教学研究人员的关注。例如,刘毅(2000)特别提出了语言技能课与专业知识课的比例欠当问题;何兆熊(2004)、徐烈炯(2004)、王守仁(2008)等也关注了英语专业学生知识面过窄、综合素质过低的问题。这些观点似在进一步反映刘天伦先生在1996年对英语专业教育所表达的关切: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学术或事业上的总体成就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逊色,很少出现杰出人才,其中的原因很可能与过于专注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思想观念的发展有关。

关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不难发现下列问题。

第一,我国大学、中学英语教育脱节,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2000版英语专业《大纲》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一、二年级)教学定位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组,2000:2)。大学与中学英语教育目标趋同,英语专业教育目标定位过低,英语专业教育缺乏特色。

第二,英语专业技能教学时间过长,专业知识教学时间不足。《大纲》规定: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听、说、读、写专业技能课教学要占90%以上的学时;整个四年听、说、读、写、译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要占65%左右的学时,文学、语言学、文化等专业知识课程占15%的学时,外交、贸易、经济、金融等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占20%左右的学时(英语组,2000:4-5)。英语专业教育语言技能课程过多、知识课程不足,很容易导致机械训练过多,知识传授不足,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而且也影响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专业素养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三,高、低年级课程安排不够平衡,知识内容教学效果欠佳。《大纲》规定一、二年级阶段开设大量听、说、读、写语言技能课程教学,对学科知识内容关注不足。基础阶段的两年中只规定开设了“英语国家概况”一门专业知识课,规定开设的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多安排在高年级。在基础阶段,《大纲》规定安排大量的语言技能训练,难以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渴求。而在高年级阶段,《大纲》大量安排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导致学生知识内容难以消化。在当前条件下,高年级阶段考研、就业、出国准备使学生难以安心学习知识课程,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第四,知识课程数量少、系统性差,影响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素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的专业知识课程只占15%左右的学时,对于专业教育而言比例过小,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此外,《大纲》只规定了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语言学概论、英语国家概况、学术论文写作5门课程,文学、语言学、国别研究课程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缺少相关课程的相互支撑。在英语专业用20%左右的学时开设政治、经济、贸易、外交等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师资缺乏保障,课程很难系统开设,学生只能学到一些零散、肤浅的相关专业知识,很难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第五,技能课程割裂技能和知识,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大纲》规定的语言技能课程突出了英语语言技能教学,但缺乏明确的知识内容教学目标,没有将语言的提高和知识的扩张有机结合,技能课程偶尔涉及的内容系统性不足。这很容易导致教学的机械与乏味,难以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而学生获得的也多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教学难以帮助学生完成语言技能提高、合理知识结构构建及综合素质培养的多重任务。

在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育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现行《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过低、语言技能课程过多、技能训练时间过长、课程过于单一、知识课程不足、专业系统性差、高低年级课程安排失衡等问题突出,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提上日程。

3 英语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的条件

那么,这些年英语教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促使我们在2000年《大纲》颁布之后又要对英语专业课程进行大的调整呢?

首先,我国英语教学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将英语推到了第一外语的重要地位。在全国高考中,英语科目多年保持和汉语语文同等重要的地位。英语课不仅在大学、中学和小学系统开设,而且在向学前教育延伸。社会英语教学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

其次,我国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改革开放初期,学生进入英语专业多从字母开始,而现在英语专业学生入学时就具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一度存在的“聋哑英语”也大为改观,而且入学时便具备一定的口笔头交际能力。这得益于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际教学和任务型教学方法的持续推广以及英语教学条件的不断改进。

第三,现行《大纲》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尽管我国近几十年来的英语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部颁布的英语专业教学指导文件却展示了如下特点:1)教学阶段的划分没有变化,即一、二年级为基础阶段,三、四年级为高年级阶段;2)阶段培养目标没有变化,即基础阶段重在语言技能培养,高级阶段重在语言技能的深化提高和专业知识扩展;3)阶段语言教学目标、语言教学任务、主干教学课程没有大的变化。根据现行《大纲》的规定,英语专业学生需要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时间打语言基础,以便为大学高级阶段学习知识性课程做准备。传统的英语专业阶段的划分及阶段教学安排已经失去了现实基础,难以指导当前的英语专业教学实践。

第四,国内外外语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都曾对我国的英语教学产生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交际教学思想推动了我国的中学及大学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变革。此后,内容依托教学法、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合作语言学习教学法、多元智能教学法又以各自的特色给我国广大的英语教师以启迪,与交际教学理念密切相关的内容依托教学以“双语教学”“沉浸式”“内容教学”等形式出现并得到教育部的鼓励和支持,双语教学改革得到广泛开展。西方内容依托教学法的成功实施、颇具影响的内容语言融合式语言学习(CLIL)在欧洲的广泛推广、世界各地高校以英语为媒介进行学科内容教学的广泛实践充分反映了内容教学与语言教学融合的旺盛生命力,展示了内容依托教学在我国实施的广阔发展前景。

4 英语专业内容依托教学改革的设想

在英语教学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我们高校英语专业有必要适应当前的变化,有必要在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速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

针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语言技能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有必要充分利用大学一、二年级的宝贵时间,大力调整英语专业课程安排,在内容依托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实施内容依托教学,系统开设语言与内容融合的知识性课程。这个改革设想特别关注大学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课程,改革基于如下考虑:

(1)我国的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多持续四年,一、二年级主要进行基本语言技能训练,到了三、四年级才进行内容依托课程的教学,在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把一、二两个年级用于基本技能训练时间过长。

(2)自从学生就业实施双向选择以来,四年级学生要做就业准备、谋职、实习、考研,一、二、三年级则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关键期,充分发掘一、二年级的潜力开展系统的英语专业教育极为迫切。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英语专业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阶段目标划分及教学任务的安排,缩短《大纲》规定的基础准备期,把扩展学生专业知识的课程转移到一、二年级阶段。而且只有充分利用一、二年级宝贵的时间,才有可能将专业知识课程开设得比较系统,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使他们获得《大纲》要求的“广博知识”。需要说明的是,从一、二年级就着手系统开设内容依托的专业知识课程并不是要削弱英语语言能力的教学。内容依托教学是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的有机结合,它为习得语言和学得语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在一、二年级开设内容依托课程是否具有理论依据?师生是否认同?是否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下面从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师生认识上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5 内容依托教学课程改革设想理论上的可行性

就教学方法理论而言,内容依托教学起源于第二语言教学,但它也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环境。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内容依托教学法在国外获得广泛认同,因为内容依托教学法能够把学科知识的话题或任务融入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语境中(Crandall & Tucker,1990:187)。依托的知识内容可以是学科知识课程(如数学、社会科学),可以是知识体系中的任意话题(Chaput,1993),也可以是学术性的学科知识(Brinton et al.,1989)。这些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思考并挑战学生认知水平(Met,2006)。此外,内容依托课堂把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结合起来,如果所讲的内容有趣、有用,还可以为语言的学习提供动力和认知基础,而语言又为内容的学习提供交流媒介,内容依托教学可以在学科内容教学的同时考虑语言教学。内容依托教学对语言和内容教学的关注可以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变化。因此,它具有一箭双雕的潜在可能性。

此外,在我国英语专业教学中体现内容依托教学的特征也存在巨大的可能性。

首先,“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在英语专业实施存在可行性。内容依托教学内容可以“源于学科的知识”(Stryker & Leaver,1997),内容主宰着教学,“内容”是内容依托课堂中语言教学的出发点。Richards & Rodgers(2001)认为,只有当语言被用来“作为了解信息的途径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时语言习得才能成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也在发展。学科知识通常能挑战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更有可能促使他们去阅读,去进行口头交流,去进行写作。Jurasek也认为用第二语言教授有意义的学科内容可以促进学生同时掌握语言和内容(引自Stryker & Leaver,1997)。内容依托教学打破了内容学习和语言学习之间的界限,使二者在教学中同时实现。在英语专业学生入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英语专业教学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组织教学材料存在越来越大的可行性。

其次,“语言材料要真实”在英语专业实施也存在可行性。语言是通过内容来习得的,而真实、系统的语言教学材料可以为有效学习或习得语言提供有意义的语境。为了确保语言的习得,我们需要提供有意义的、相互联系的材料、有系统的“真实的语言材料”,“真实的语言材料”包括为说目的语的人准备的文章、书籍、碟片、电影以及电视节目,而不是现在很多教科书选择的孤立的篇章,也不是由非本族语的编者改编的材料。当然,真实的教学材料容易超出学生的语言水平,但通过改变任务难度、适当运用母语、循环提供信息等手段,即使英语专业低年级的学生也有可能逐渐适应“真实语言材料”的学习。

再次,“适应特定学生的需求”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更大的可行性。内容依托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认知、语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教学中也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术发展、职业的需求和个人的兴趣。为了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任课教师需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并对学生进行持续的评估。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考虑学生的态度,关注学生的情绪。在我国,英语专业教学班型较小,班级人数不多,教学密度较大,教师更容易了解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更容易关注到学生的需求。

此外,内容依托教学法具有多种教学模式可以选择,如主题依托模式、保护模式和辅助模式、沉浸教育、强化内容的小学教育、学术用途英语(EAP)、特别用途英语(ESP)、跨学科写作(WAC)或学科英语写作WID等(Marani,1998;刘岩,2004;杨玉英,2005;冯清高、李少军,1995;Kasper,2000;Met,2006)。有的侧重内容的教学,有的侧重语言教学,有的同时关注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由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一、二年级构成的基础阶段肩负着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的任务,语言教学不能忽略,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教学的内容、课程的特点选择不同内容依托教学模式。这为内容依托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更大的可行性。

6 英语专业师生对内容依托教学改革的认同

为了探索英语专业一、二年级阶段实施内容依托教学改革的可行性,研究人员分别对英语专业学生及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考察了师生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开设内容依托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可行的课程、感兴趣的课程及相关问题的认识。

第一阶段的调查于2007年4月进行,调查人员给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发放问卷271份,回收有效问卷255份;给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193份(问卷内容见附录3-1)。

第二阶段的调查于2008年4月进行,调查人员给参加第三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的英语专业教师及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卷的英语专业教师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5份,接受调查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79所高校(问卷内容见附录3-2)。

6.1 内容依托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英语专业一、二年级是否有必要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课,调查获得如下结果:

统计数据表明,被调查的师生中92.3%的教师以及约83.3%的学生认为“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课”是必要的。总体看来,师生高比例认可了课程内容改革的思想。他们提供的原因如下:

(1)有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用英语开设知识课程能够创造更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可以大量接触英语,增加学生的英语语言的输入。内容依托教学中学生全方位接触英语既能加强学生的英语技能训练,同时也为英语学习带来更多乐趣。通过英语学习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特定的英语表达方法,通过英语听讲知识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听力,英语听说学习就不再是乏味的机械训练,而是鲜活的、有实际内容的学习活动。课上讨论有助于学生用英语交流,培养学生的语感。此外,用英语开设专业知识课程有助于学生学习相关概念,有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而且在语境中强化对词汇的记忆。内容依托课还能使课堂交流更言之有物。

(2)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用英语开设知识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文化,对学生未来从事翻译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此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将语言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能帮助学生了解人文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拓宽视野,提高思维能力。

(3)有助于消除传统语言技能课程的一些弊端。很多学生反映传统的听、说、读、写语言技能课程太单调,有些课程缺乏实用性,培养出的学生知识贫乏、知识面窄、能力较差。调查发现,学生渴望更多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对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基础课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如果把语言学习和文化积累相结合,则可取得一石双鸟的效果。

6.2 内容依托课程改革的可行性

针对“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用英语开设非英语语言类的知识课程的可行性”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上表显示,被调查的师生认为“可行性很强”和“有一定可行性”人数比例达到90.9%以上。他们认为:随着我国对英语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及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现在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打下了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在高中阶段还接受了多学科知识的中文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大学入学时完全可能听懂用英文讲授的知识课程,即使有些难度也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此外,一、二年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课业负担不是很繁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广泛阅读,而三、四年级开设这些课程的话,相当数量学生的主要精力可能不会集中于这些课程的学习,效果反而值得担忧。

6.3 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课程

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课程,研究人员提供了英语国家历史、英语国家地理、英语国家社会、英语国家政治、英语国家风土民情、英语国家当代大众文化、与西方人交往的文化课、欧洲文化、中国文化课程供选择。调查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如下:

上表显示,不同阶段的学生所感兴趣的课程也稍有所差异。但是,统计结果还是反映出了整体趋势。调查发现,一、二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依次是:风土民情、与西方人交往的文化课、欧洲文化、当代大众文化、英语国家的历史、英语国家的社会、中国文化、英语国家地理、英语国家政治。

被调查的学生认为:一个国家的语言和它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各方面都是相通相融的,它们共同筑成一个国家的文明,只学语言不学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是枯燥的,也没有实用的价值;开设上述课可以帮助学生跳出单纯学习语言的圈子,有助于将语言真正用于交流。有些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理科,对人文知识知道的比较少,但他们意识到上述知识的重要性,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还有学生知道外国文化与我国文化存在差异,他们很想学习这方面的课程。

调查中,学生也列出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其中包括人际交往、礼仪、心理学、国际关系、西方文学选读、哲学类、英语文学作品导读、电影、流行文化、交际课、计算机课、艺术类课、法律、外国美食或服饰、社会学、翻译课、作家作品鉴赏、国际关系、经贸、演讲、表演、配音、时事热点评论、国际贸易与金融、欧洲建筑、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英语旅游课、体育课、宗教、表演课、戏剧课、导游技能课、数学、圣经解读、英语史、会计、商务课程、名人介绍、军事课、政治分析课等。

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开设调查问卷中提到的风土民情、与西方人交往的文化课、欧洲文化、当代大众文化、英语国家历史、英语国家的社会、中国文化、英语国家地理、英语国家政治以及他们自己提出的很多课程都是可行的。

7 结语

本章首先探讨了我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英语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的客观条件,提出了在英语专业低年级依托内容依托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丰富学生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设想,进而从内容依托教学的特点、师生对内容依托课程的认同等方面探讨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实施内容依托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展示了内容依托课程改革的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