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回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八、传统农业的逐步改变

1976—1979年,我担任七圩公社副书记,分管农业农村工作。当时,农业生产还是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种地全凭人工畜力。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必须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的方式及方法。

尽管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但小麦亩产还停留在三四百斤,水稻单产也只有五六百斤。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精耕细作,产量始终提不上去,农民忙不饱自己的肚子,根源在于没有高产的品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冒着很大风险引进杂交水稻育种和栽培技术。杂交水稻要保持合理株距,不能密植,一支苗一棵秧,秧苗栽得稀稀的,老百姓很是担心。我和农业战线上的同志深入田间地头,宣讲科学道理,介绍人家试验的经验和成效,保证了杂交水稻在全公社的推广。当年,水稻每亩土地产量首次突破千斤,亩均增产30%以上。

我分管农业,为了全面提高田间管理水平,不论种麦还是栽秧,我每年都要制作样板田,召开现场会。特别是小麦种植管理,主要是防止水渍,所以我对“内外三沟”开挖整治就抓得特别严格。由于工作抓得实、抓得细,全公社各个生产队的隔水沟、排水沟、降水沟等外三沟和竖沟、横沟、腰沟等内三沟基本实现了明暗结合、内外相连,做到沟系畅通,能灌能排,雨止田干,旱涝保收。

为了节约和充分利用土地,我大会小会都要强调:条条田埂条条绿、十边隙地都利用。界岸上、渠道旁、河岸边都要种黄豆、栽蚕豆,或者浇绿肥,真的是见缝插针,不留一丝空白。为了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实现增产目标,我大力推广早、中、晚稻“三熟制”。八圩大队率先实现100%“三熟制”,全社超过50%的水稻面积实行了“三熟制”。虽然人是辛苦些,但粮食生产实现了超“双纲”目标。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公社化的时候,国家还没有能力大量生产化肥,农民种庄稼主要靠的是自然肥料,那就是人畜粪、草木灰。为了解决土地肥力差、有机肥严重不足的问题,我们在念三大队搞“萍肥库”试验,扩大肥源。“萍”,主要指绿萍,是一种繁殖力极强的水面植物。“萍肥库”是各生产队用少量水田养绿萍,然后将繁殖的绿萍沤制肥料施入大田(称倒萍)。“萍肥库”造肥是在念三大队创造的经验。赵章庆同志那时任大队支部书记,在刘景良和李培芳两任书记的支持下,他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带领群众坚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认真摸索,反复试验,吃了不少苦,动了不少脑筋。后来“萍肥库”造肥方法在全公社推广,取得了积极成效,较好地解决了粮食增产的瓶颈问题。江苏省政府拍了专题科教片,决定在全省推广这个方法。扬州专区组织公社以上负责人到念三大队现场观摩。但大部分地方还是缺少经验,按照扬州专区要求,我们派出朱悦泰等十几个社员作为技术员,分赴高邮、宝应、江都、邗江等地进行业务指导。这个创新之举,成就了七圩公社在扬州地区农业战线上的一个特色品牌,念三大队成了粮食生产上的一面旗帜,赵章庆同志也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传统农业发展缓慢,生产力低下,最关键的制约瓶颈是缺乏机械化电气化。我们七圩地处泰兴西南角,与靖江新桥搭界,与常州隔江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七圩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还用不上电。看着人家白天机器轰鸣,晚上灯火通明,我心里十分羡慕,也十分着急。

1969年,为配合高沙田地区的旱改水工程,柏木大队从靖江新桥公社引入电源,建起了电灌站。当时,大家认为电十分神奇,只要开关往上一合,水泵里就“哗哗”地流水,一亩地一会儿就灌满了水。社员们也纷纷买来电线、灯头、开关、瓷夹板和灯泡子,请来了电工师傅装电灯。大人小孩都站在屋里,抬起头,聚精会神地仰望着那个神奇的灯泡。电工师傅将开关的拉线往下一拽,灯泡亮起来了。当那个小葫芦似的宝贝,发出鹅黄而温暖的光芒,照耀在大家的头顶时,人们高兴得又笑又跳。那种情景,令人终生难忘!

于是,大圩、桃园、採连等临近新桥,公殿、连复等靠近蒋华的大队,相继从新桥、蒋华引来电源,社员们先后用上了电。但蒋华、新桥停了电,我们也就停电,他们电不够用拉闸限电,自然先断我们的电。为了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我们决定举全社之力,建设属于自己的农电站。1978年,我们建成了一座35千伏变电所。农电站和变电所建在四仙大队厢四圩、新七港旁边。有了可靠的电力资源,加上拖拉机逐步普及,农业生产方式也来了一次革命性的改变。打水、脱粒用上了电动机,耕田、耙田用上了拖拉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那时我们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电气化”“机械化”,或者就是农业“现代化”了,谈论起来总是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