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民主理财的创新实践
1967年,我还在蒋华区公所担任会计辅导员,专门负责全区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李盛华同志已经担任涌兴小公社书记。他秉承了徐荣成书记密切联系群众、善于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走遍了辖区的各个角落,踏访过家家户户,可谓社情民意尽在心中。针对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的生产队财务问题,他非常支持我到涌兴公社搞一些调查研究,摸索农村财务管理新路。
当时,调整人民公社体制,农村实行“队为基础,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所有”的基本经营制度。生产队是基本核算单位,队集体的财务以统收统支的办法进行,使用权、管理权和知情权基本掌握在队长、会计等少数几个人的手里,常常出现收少支多、虚报冒领、暗箱操作等现象,社员群众意见较多。群众指责干部多吃多占、屁股不干净;干部埋怨群众不听话、不服从领导,甚至少数地方还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总之,财物管理方面干群矛盾十分突出。
为了找到解决干群矛盾的对策,我打起背包,主动深入到涌兴公社柏木大队蹲点。从1967年的夏收夏分开始,到年底的决算决分,总共待了大约5个多月的时间。一开始,我先到斜垈生产队,专门调查矛盾双方的各种诉求,深入了解矛盾双方的争执原因。在摸清矛盾的基础上,我又到矛盾较少的柏木同兴做调查,重点了解他们财务管理矛盾不大的缘故。发现同兴干部群众在财务管理上并不是不存在意见分歧,而是有意见、有矛盾的时候,生产队会计就请德高望重的老族长出来调和。用老族长的威信来打消群众对生产队财务的疑惑和分配中的不满。听了介绍之后,我立即受到启发,同兴生产队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让有声望的人站出来为会计讲话,解决大家的疑虑。如果每个生产队都能如此,问题不就解决了。于是我就在柏木大队召开生产队会计会,专门介绍、推广同兴的做法。会议过后,有的生产队照葫芦画瓢,矛盾有所缓解,但大多生产队无济于事。原因是大多数生产队找不到像老族长那样德高望重的人;有的即使找到了,却只站在同姓人一边讲话,无法得到全队社员的信任,甚至矛盾还有进一步激化的倾向。面对这种情况,我又与柏木大队干部一道剖析问题、研究对策,决定在柏木靴西队进行推选公信人的试点,让全队社员推选2~3名大家公认的、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理财知识的人做监督员,与生产队长、会计一起理财。这一来,群众很高兴,大家都相信选出来的人会为他们讲话做事;干部也满意,因为有人帮他们讲公道话。为了规范监督员的名称和工作要求,后来规定选出来的这些人叫“理财员”,理财组织就叫“理财小组”。要求他们一月一理财,半年一公布。
理财试点成功后,我及时总结“柏木经验”,充实完善理财方案,在全社、全区推广,民主理财的组织、范围和要求也进一步规范。一是严格理财人员的条件,主要有四条:公道正派、熟悉业务、不存私心、德高望重。二是规范理财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资源、资金。所有的票据、账册,包括工分簿子,都是重点。三是明确理财的要求,每月理财一次,每一张票据都要过堂,理财小组成员签字后张榜公布。通过民主理财、张榜公布,家底亮出来了,每家每户的账目清楚了,老百姓的心气也理顺了,达到了“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的初衷。
1969年4月1日全县在七圩召开会计辅导员会议,这一天正是党的“九大”开幕,放了一个晚上的鞭炮,当然是沾了“九大”的光。我们的会场设在七圩玻璃厂“草会堂”(草房会堂),大家都是自带被子,睡在地铺上(稻草铺在地上)。会议一共开了三天。我在会上做了发言,重点介绍了涌兴公社和全区生产队民主理财、张榜公布的做法和经验。时任泰兴县生产指挥组组长张浩、副组长栾玉芝主持召开会议,张浩同志至今还说:“我认识你,还是那年在七圩开会的时候,那一次你介绍了民主理财的做法,后来全县推广了这一成功经验,这是当时蒋华区在泰兴叫得响的一个品牌。”但现在回想起来,民主理财经验的成功推出,离不开盛华同志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涌兴干部群众的创新实践,我主要负责业务指导、总结和后来的推广工作,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具体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