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男孩是这样教出来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培养勇敢坚强的男孩:经历挫折洗礼的男孩最有出息

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迎来美丽的彩虹;只有经受挫折的洗礼,男孩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作为父母,要把男孩培养成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首先就要让他变得勇敢,变得坚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不畏惧,不退缩,有韧性,有毅力。

再重新走一遍

每一位父母都曾看着自己的孩子蹒跚学步。一些家长在看护孩子的时候,碰到孩子被地上的石头绊倒的情况,家长则立马跑过去扶起孩子,拣起石头扔得老远,嘴里还念叨:“该死的石头!”转身对孩子说:“宝宝不哭了,都是石头不好。”孩子止住哭声,跟着叫起来:“石头不好,坏石头!”孩子心安理得,大人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孩子跌倒了,就趴在地上哇哇大哭,而不是努力地自己爬起来。那些绊倒孩子的石头,则被斥责为“坏蛋”。在我们身边,很多家长对自己的这套手法颇为得意。

在日本,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却不会这么做。

一个3岁的孩子在客厅走动时不小心撞到了茶几,顿时大哭起来。

妈妈听到孩子的哭声,过去把他扶起来,但没有拍打茶几,而是郑重其事地对孩子说:“儿子,你再重新走一遍!”

于是,那个哭泣的孩子真的再走了一遍。

接下来母亲继续启发孩子说道:“一个小孩走路不小心被茶几碰倒,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是你走得太快,第二是你走路的时候没有看前方,第三是走路时你在想什么事情,你想想看,自己属于哪一种情况呢?”

其实,小孩子刚学会走路,跌跤是很正常的事。可是因为父母的过分表现,让原本很小的一件事变得严重起来。结果,有些孩子跌倒后就不再爬起来,委屈万分地等着大人来抱或是来安慰。学步是人生的第一课,孩子在人生之初跌倒时,父母不必过于惊慌,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碰碰,长大后还会遭遇挫折和失败,而我们要做的应是教会孩子从摔倒中吸取教训的同时并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扔石头”、“打茶几”其实就是推卸责任,这种教育方法,不仅让孩子始终感觉不到自己有错,还误认为有错的是石头、茶几。这种不认错、不反省的惯性思维一旦养成,长大后被人生路上的“石头”绊倒后,不仅不主动寻找自身原因,自责自省,反而将责任全部归咎于他人,长此下去,孩子未来的人生肯定阴影重重。

看过一篇小学生作文,篇幅很短小,语言也很稚嫩,不过看得出,这个男孩很坚强。我们不妨一起读一下:

“一天,我在运动场的草地上,参加收拾小木棍的劳动。我找呀找,捡呀捡;我跑呀跑,运呀运。不一会就捡到了一大堆各种各样的小棍棍。

不知是我太累,还是天太冷。突然,扑通一声,我被一块砖头绊倒啦。这一跤,摔得很闷,也很疼。伤心和委屈的眼泪,一下子从心头涌上了鼻子。眼看风云突变,就要多云转雨。突然,耳边记起了爸爸的声音:在生活中,会遇到好多好多的困难和挫折,你是一个小小男子汉,要坚强,要勇敢。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我晃了晃头,清新了一下头脑。对自己说,对,我不哭,我要顽强地站起来……”

这孩子能写出这些,着实不易。不知你看了之后感觉如何。作为父母,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看得出,这位小男孩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和引导,对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父亲的话,已经成了他的行为准则。“在生活中,会遇到好多好多的困难和挫折,你是一个小小男子汉,要坚强,要勇敢。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父母应该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而不要因为一时的心疼,就让孩子形成了软弱的性格,养成了推卸责任的习惯。

人生的旅程中,绝对不会永远是平坦大道,坎坷、荆棘、困难都会与人为伴。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同困难交锋,与挫折抗争。一个从小娇生惯养,溺爱过度的孩子,永远无法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敢于交锋和抗争者,即便跌倒也会爬起来,最终成为命运的主人和事业上的成功者。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鼓励孩子“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绝不等于是对孩子漠不关心。家长可以在他站起来以后,搂着他夸奖他的勇敢,让他能感受到来自亲人的关怀和爱。小孩子的心田是一片尚待开垦的沃土,播下爱的种子肯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

“天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的一生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漫漫人生路,苦乐相掺,悲喜相伴,往往挫折坎坷比平坦之路更多。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生活上遭到不幸,或工作中受到挫折,或事业上遭到失败,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挫折会伴随每个男孩的一生,成为他们人生的一部分。从小不让男孩经历一些挫折,他们长大后可能就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从小让男孩学会抵抗挫折,他们就会成为一个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行的勇者。所以,家长应该引导男孩认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从而战胜挫折。教育男孩正确认识挫折和痛苦,可以帮助他们在不幸降临时,坚定意志,冲开重重困难,走向通往胜利之路,成为征服困难的英雄、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很多父母的错误就在于,他们忽视了这一点。他们自以为是地认为,他们有能力为孩子解决一切困难,让孩子免受一切挫折。只能说,他们的爱子之心,可以理解。但是,他们这种做法,却是坑了自己的孩子!

6岁的豆豆活泼可爱,由于他的妈妈是他所在幼儿园的教师,所以他在上幼儿园期间一直被老师“特殊照顾”,没有经历一点点挫折。可是当他结束幼儿园的生活进入学前班以后,因为没有了以往的“特殊照顾”,他便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这天,因为他在课堂上和别人说话,老师就批评了他几句,谁知他竟当场大哭了起来,竟闹着不再上学了……

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父母希望儿子未来的人生少一些悲哀气氛,多一些壮丽色彩,就要让孩子早点懂得挫折是人生的常态。这样,当挫折到来时,孩子才会从容面对,而不是无奈逃避。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可以让孩子学会独立面对困难,激发孩子主动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克服困难的对策。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强忍住内心的悲痛,对他进行鼓励和帮助。她拉着巴雷尼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

从那以后,母亲只要一有空,就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母子两个常常累得满头大汗。体育锻炼弥补了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他在母亲的影响下,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残酷打击。通过刻苦学习,巴雷尼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他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他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由此可见,人生正是因为经历了无数的挫折,才变得缤纷多彩,丰富充实。挫折从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喜欢不喜欢,乐意不乐意,挫折都会不期而至。让孩子明白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正确地看待挫折,孩子才能更快地成长、成熟,将来才会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视挫折。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和孩子一起怨天尤人,而是让孩子意识到,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面对挫折,我们除了迎战,别无选择。当然,有些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挫折仍然难以预测和防范,如地震、台风等,但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挫折是可以避免的。如接连出现的大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不良等产生的厌学,甚至跳楼自杀现象,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挫折。

有些家长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就故意让孩子去完成一些超越其能力范围的事,以为这就是让孩子体验挫折。其实,这是挫折教育的一个误区。的确,人生难免有挫折,但是,如果一些事真的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那它便超出了这里所说的挫折的范围。比如,如果你让一个身高一米五的孩子去和一米八的人打篮球,除非奇迹出现,否则他一定会输。你打算如何让他面对挫折并战胜挫折呢?

所以,直面挫折是一回事,保持清醒的头脑又是另一回事。不恰当的挫折教育不但达不到让孩子正视挫折的目的,反而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产生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孩子一旦无法找到解决办法,很可能会觉得自己就是不如别人,从而变得自卑。我们的结论是,正视挫折,首先要正视自己。在挫折面前,要从容应对,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最大的努力去战胜它。这是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应当始终遵循的原则。

没有任何借口

喋喋不休的说教是最苍白无力的,所以,咱们先来看一个故事,费拉尔·凯普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

“在西点,我作为新生学到的第一课,是来自一位高年级学员冲着我大声训导。他告诉我,不管什么时候遇到学长或军官问话,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报告长官,我不知道’。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

他曾问我:“你为什么不把鞋擦亮?”,我说:“哦,鞋脏了,我没时间擦。”这样的回答得到的只能是一顿训斥。因为军官要的只是结果,而不是喋喋不休、长篇大论的辩解!

你对此作何感想呢?

“没有任何借口”看起来似乎很绝对、很不公平,但是人生本来就充满着不公平。当你的孩子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或者,就像本章的第一节所说的,走路摔了一跤,你有没有为了安慰他而帮他找一些看似合理的借口呢?

再说个故事吧:

周末深夜,一个男孩在灯下写作业。正是深冬,母亲捧着一杯牛奶,送到儿子面前:“还没写完啊?这么冷的天,快喝杯牛奶暖和暖和。”

“快要考试了,所以功课有点多。妈,你先去休息吧。”

“这老师也真是的,星期天还不让孩子休息。别写了,这都大半夜了,明天妈送你去学校,跟你们老师说说,你学会了就行,作业不用写了。”母亲顿了顿,继续说:“不然我跟老师说你发热了,快上床睡觉。”

你看这位妈妈,可真是爱子心切。不过,这种方法,实在是不可取。孩子没完成作业,就把责任推到老师的头上。也许,从此以后这个男孩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做功课。如果照此下去,那么他以后考试成绩不好,可以怪试卷太难;工作找不到,可以怪考官太苛刻;情场失意,可以怪女友太挑剔;一事无成,还可以怪老天爷呢!

那么,如果孩子遇到了挫折,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比如,如果孩子没有完成作业,那么父母应该首先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孩子是不是白天贪玩,到了晚上才急着赶工;

孩子的学习方法是不是存在问题,导致学习效率低。

原因如果是前者,父母应督促孩子克服惰性,静下心来学习;如果是后者,父母就需要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方法,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一点学习方法上的建议,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这仅仅是一个学习方面的例子而已,其他方面也是一样,“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放诸四海皆准。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借口和抱怨:“如果不是……我本可以早点到的……”“我太忙了,没时间去做……”“要不是上道工序延迟的话,我们早就……”“我们以前不是这样的……”时间久了,这所有的借口都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成为推诿与迟延的理由,人们总是在思量自己的得失,挑剔别人的差错,能不负责尽量不负责,为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找出种种借口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小孩子承受能力本就不强,为了保全面子或者免受惩罚,可能会找各种借口,把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推卸给别人或找客观原因。这个时候,作为父母,不可以随声附和,要善于根据孩子借口的种类,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和不足,从而战胜挫折,一步步走向成功。

其实,在每一个借口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犹太人归纳了经常听到的借口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抄在这里,仅供各位读者参考:

第一,我开始就没答应做这件事情,所以出了问题不是我的责任(不愿承担责任)。

第二,近段时间我很忙,我尽量吧(拖延)。

第三,我以前没有这么做过,或这不是我的做事方式(缺乏创新精神)。

第四,我从没受过适当的培训来干这项工作(不称职、缺少责任感)。

怎么样,现在知道这些看似合理的借口有多可怕了吧?

借口就是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挡箭牌”,就是掩饰弱点、推卸责任的“万能器”。寻找借口唯一的好处,就是把属于自己的过失掩饰掉,把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给社会或他人。各位父母在孩子提出类似借口的时候,可千万要保持警惕噢。

保持你的微笑

人的常态心理往往会认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努力就应该有成功,有劳动就应该有收获,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没有一个人喜欢挫折失败,可是事情往往不会如自己所愿,不会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不会见彩虹。挫折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打击,对于孩子,同样也不例外。芸芸众生,不论是谁,都会在人生路上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阻碍前进的步伐。面对挫折,有的人望洋兴叹,放弃理想,消沉颓丧。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更是经常遇到挫折。我们甚至可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

然而,自强者知道,挫折是必须搬开的绊脚石。于是,他们微笑着面对挫折,毅然去体验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快乐,从而化挫折为动力。作为父母,要让孩子变成这样的强者,就必须培养他的一种品格,那就是,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战挫折,在挫折面前,保持自己的微笑。

要让孩子具备这种品格,父母应该怎么做呢?我的建议是以下几点:

第一,父母自己首先应该能够微笑着面对挫折。曾子曰:“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也,听父母之教。”孩子嘛,价值观还不健全,什么都是跟着父母学,父母怎么做,他就怎么做;父母说什么,他就听什么。父母自己都做不到,你怎么让孩子做到?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如果父母平时一向乐观,什么困难都能解决,孩子就会以此为榜样,遇到一点挫折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父母平时遇到一点小事就垂头丧气,做出一副哭丧脸,还要让孩子微笑面对挫折,那孩子就是嘴上不说,心里八成也会想:要不你笑一个给我看看?

第二,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不要表现得太夸张。本来不大的事情,孩子就是郁闷了,跟父母诉诉苦而已,结果父母表现得就像天要塌了地要陷了似的,孩子一看这架势,还以为世界末日要来临了呢,就算他本来能微笑的这会儿也笑不出来了。

第三,要让孩子明白,一次两次的挫折没什么可怕的。这里举一个例子:老师发给孩子们每人拿一张白纸,告诉他们遇到一次挫折,就在白纸上撕去一角。有的人一张纸上撕掉了两三块儿。然后又教他们用这张残缺的纸折成一个飞机,投向天空,纸飞机仍然可以飞翔。这是让他们明白,虽然遇到挫折但生活仍可以继续。这种教育方法,值得各位父母借鉴。

第四,要积极帮助孩子寻求战胜挫折的办法,要让孩子觉得,虽然遇到了挫折,但只要肯努力,战胜挫折并不是那么困难。这样也就极大地增强了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第五,让孩子发现挫折的意义。挫折也有它的意义,它是成功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挫折,就没有成功。爱迪生曾经使用过1200种不同的材料作白炽灯泡的灯丝,都没有成功,有人批评他:“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可是爱迪生却充满自信地说:“我的成功就在于发现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换一种心态,换一种角度,挫折原来也是成功的一部分。

美国哲学家曾经说过:“遭遇挫折,放大痛苦,只会让生命暗淡。而微笑的人善于把挫折锤炼成壮美的诗行;善于把挫折化作心灵的灯盏;善于把生命的绊脚石转变为人生的垫脚石。遭遇挫折,让微笑去代替痛苦,让进取去代替沉沦,让振作去代替失意。微笑对于一切痛苦都有着超然的力量,甚至能改变人的一生。”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但是微笑的人善于把生命的绊脚石转变为人生的垫脚石,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说到心态,我们不妨再说一个故事:

祖孙两人去河边钓鱼。两个人在河边坐了整整一个下午,才钓上一条小鱼来。

太阳下山的时候,爷爷一边收拾渔具一边说:“唉,今天又白干了。”

孙子听了,对爷爷说:“没有啊,咱们钓到鱼了啊。”

虽然一个下午只钓到一条小鱼,但是钓鱼的目的不在于鱼的大小,而在于钓鱼这件事本身所带来的乐趣。虽然没钓到大鱼,但是孙子享受钓鱼的乐趣,他只要钓到了鱼就是快乐的。爷爷是为了钓大鱼来的,面对仅有的一条小鱼,自然高兴不起来。这就是因为心态不同。

当你的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别忘了提醒他:“保持你的微笑。”

相信你,可以的

一些自认为懂得挫折教育的父母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批评、罚站、不给吃饭,与孩子对着干,让孩子服输等。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的耐挫力差是因为家庭溺爱造成的,所以只要让他们吃点苦就能解决问题。

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

挫折教育,其实应该是“抗挫折教育”。挫折会让孩子受到打击,而挫折教育的目的,绝不是让孩子受打击。恰恰相反,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抗打击”。那么,父母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让孩子正视挫折和接受挫折固然重要,但是,还有一点,千万不可以忽视。

这一点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你看了这一节的标题还没猜到的话,那请先容我卖个关子:孩子受到了挫折,向父母倾诉的目的是什么呢?在孩子的心里,家是永远的避风港。孩子受了委屈或者遇到了挫折,自然想向父母说说,寻求一点安慰和鼓励。不是有句歌词这么说吗:“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在这个时候,父母除了倾听之外,不要忘了,给孩子一点安慰和鼓励。

都说男孩坚强,其实男孩坚强的外表下,往往有一颗脆弱的心。也正因如此,男孩比女孩更加需要父母的安慰和鼓励。男孩子在外面总是习惯性地假装坚强,如果回到家里也不能得到一点慰藉,他们会觉得不堪重负。所以,男孩遇到了挫折,就算是由于自己的失误,父母也不能一味奚落和嘲笑。用安慰、鼓励取代嘲笑,你的孩子会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成长,你和孩子的关系也会获得良性发展。换个态度、换个说法,你可能就会看到不一样的孩子。

有一个男孩,他妈妈经常对他说:“你怎么总是没有长进呢?我看你这辈子就这么点出息了……”而另一个男孩的妈妈却这样和儿子说话:“孩子,你应该能做得更好的,妈妈相信你。”同样的意思,以责骂的方式和鼓励的方式说出来,效果就是不一样。可能第一个孩子,默默无闻,始终没有大的起色,而第二个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做出了很大成绩。

有些家长因为儿子考试成绩不好,就对他产生失望的心理,甚至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使孩子对自己也丧失信心。其实,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消极地看待自己,久而久之,还会变得思维僵化,反应迟钝。当孩子因为受挫而恐惧、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不能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受挫没有什么大不了,这次不行,下次再来,只要坚持,总会取得成功的。孩子从小到大,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很多挫折。如果孩子在受挫后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失去自信,变得软弱和退缩。相反,如果得到适当的引导,孩子就会坦然面对挫折,渐渐培养出应对挫折的承受力和意志力。

有个孩子说,他的数学成绩很不理想,一般都是处在将及格状态。

但是有一次,经过他的努力,他的数学成绩考到了班里前几名,虽然只有80多分。

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本来认为爸爸会夸自己的。可是,爸爸却说:“80分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不想着考满分呢!瞧你这点出息!”

听了爸爸的话,他觉得很受打击,觉得自己的辛苦努力换回的不但不是表扬,反而是冷嘲热讽,这让他觉得自己的辛苦白费了,也就没有心思好好学习了。

挫折教育虽然很有必要,但是,父母绝不能以此为借口而吝啬自己对孩子的鼓励。对男孩的教育,不能直接进行批评和奚落,应该采用期望、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经常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设想,“失败离成功不远了,只要继续努力一定成功”。家长对孩子热切的期望、适当的鼓励和无私的帮助,将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证。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到了四岁还不会说话,大家都怀疑他是低能儿。但是,担任电机工程师的父亲对他没有失去信心,他想方设法地发展爱因斯坦的智力。他给儿子买来积木,教他搭房子,儿子每搭一层,父亲就表扬和鼓励一次,就这样,爱因斯坦一直搭到十四层。

上学后,爱因斯坦仍然表现平庸,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老师甚至对父亲说他将一事无成。面对大家的讽刺和讥笑,爱因斯坦十分灰心丧气,甚至不想去学校,不愿见到老师和同学。父亲却鼓励他:“我觉得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但是你会做的事情,他们却一点都不会做。你表现的没有他们好,是因为你的思维和他们不一样,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父亲的鼓励让爱因斯坦振作起来。

母亲对于爱因斯坦,除去百般疼爱和呵护,更多的也是鼓励。有一次母亲带他和亲友们一起郊游,别的孩子都在游泳或爬山,只有爱因斯坦一人默默地坐在河边,静静地注视着水面。亲友忐忑不安地问爱因斯坦的母亲,他是不是神经有毛病,一定要趁早带他去医院做检查。母亲却十分自信地说:“我的小爱因斯坦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不是发呆,而是在沉思。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父母的鼓励和爱促使爱因斯坦的智力迅速发展,后来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说一句“没事的,再来一次”;在孩子不敢迎难而上的时候,告诉他“相信你,可以的”。这对于任何一位家长来说,应该都不是一件难事。

唯一的对手是你自己

人生之路布满荆棘。每个人都注定要不断披荆斩棘,辟路前进。但对人们来说,也许更难的,是生活中常常要战胜自己。我们常常以为最大的威胁来自敌人,但其实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比如自己的知识面不广,影响对事情的判断;自己内心的偏见,影响了对人对事的正确评价;自己缺乏自省反思的心理,妨碍了对自己的正确认识,阻碍了不断的自我完善等等。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将影响着人的一切,有时会给自己带来压力、阻碍,而自己都一点不知道。最难于克服的,不是困难,而是弱点;最难于战胜的,不是挫折,而是自己。

孩子虽小,同样也有成长的烦恼和学习的压力,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挑战。要让孩子孩子具备迎接挑战的能力,首先,就要教孩子如何战胜自我。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战胜自我呢?相信下面的故事,会给我们答案的:

一个七岁的男孩在跳水队搞训练。跳水训练分两项:跳板跳水和跳台跳水。

跳板训练只有一米板一项。而跳台训练则有3米台、5米台、7米台、10米台四项。因为跳台比较高的原因,胆子小的队员刚开始根本不敢跳,只敢跳1米跳板。

一天,父亲去看儿子训练,正赶上所有队员们在进行跳水训练。高年级队员们正在进行各种高难度的跳台训练。一年级的队员们刚刚训练完一米跳板,教练正带着一年级队员们进行第一次跳台训练。男孩和其他队员一样,怎么也不敢上去跳。

男孩天生胆小,两岁时坐童车都害怕得直哭。三岁时,看体育频道,看见跳水运动员跳下去不见了,也吓得大哭。父亲今天看了儿子的跳水训练,感到锻炼儿子胆量的机会来了,就打算鼓励儿子争取第二天第一个跳3米台。

走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对男孩说:“教练今天喊你跳,你怎么躲到队友身后去了,是不是特别害怕呀。”

男孩不好意思地说:“又不是我一个人害怕,他们都不敢跳呀!”

“没有呀!我怎么看到高年级的队员们都跳得挺好的。不但是跳3米、5米的跳台,许多队员还在跳10米的跳台,况且都是头朝下跳的那种。”

“那又不是我们这队的,他们都是高年级队的。”男孩继续找借口。

“我知道,但你想过没有,他们第一次跳的时候还不是和你们一样,心中很害怕,但是跳下去后,就不害怕了。”

男孩沉默了。

“爸爸来猜一猜,你真正害怕的是什么。你害怕的并不是因为3米台好高好高,真正的原因是因为这是第一次跳,心里紧张。你内心的恐惧战胜了你自己。”

男孩认同地点点头。

父亲继续说:“儿子,你想过没有,爸爸妈妈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没有哪个人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做危险的事,教练也是一样。如果这件事真的有危险,教练也不会让你们去做的。你真正要挑战的不是危险,而是要战胜你自己内心的恐惧感。”

“我可以想象,当时你们那一队的队员心里都很矛盾,为什么会矛盾呢?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小孩,一个小孩代表勇敢,一个小孩代表胆小。这两个小孩当时正在内心打战。勇敢的小孩在心里说:‘这点高度有什么好怕的,你看那些大哥哥大姐姐都是这么跳过来的,不但跳3米跳台,还跳10米跳台呢,也没看出什么事。’胆小的小孩说:‘不要跳呀,跳下去可能会很疼的。’只不过,到了关键时刻,最终是胆小的小孩打赢了。难道你明天还想让勇敢的小孩继续打输吗?”父亲拿出了讲故事的“看家本领”。

“不想,明天我要让内心勇敢的小孩打赢。”

“好的,爸爸明天一定去给你助威,坚决站在你心中勇敢的小孩一边,陪着你一起去打败心中的坏孩子。明天你什么都不要想,先站到台上去,然后心里想着好孩子一定要打赢。”

第二天,父亲早早地来到游泳池旁边看儿子训练,又轮到3米跳台训练了。终于有三个孩子鼓起勇气站到了3米跳台上,男孩就是其中一个。在教练和父亲的鼓励下,男孩终于第一个跳下去了。

事后,男孩深有感触地说:“跳下去的时候,一点都不疼,就这么回事。纯粹是我自己吓自己呀。”

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拖拖拉拉写了这么长,道理只有一个:一个孩子,不论他多么有才学,多么聪明过人,但如果是一个怯弱的人,如果没有勇敢的精神,最终依然是个无能的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重这方面的教育,让孩子有勇气战胜自己。古人云:胜人者力,胜己者强。孩子战胜了自己,这便是“强”。只要孩子能够战胜自己,那么一切困难和挫折,对他来说,都将是前进的动力。

吃一堑,长一智

当今有一些词似乎很“摩登”,诸如“后PC时代”、“后现代化时代”。我们或许可以借一借“摩登”的光,把挫折之后的时间称为“后挫折阶段”。

作为父母,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积极战胜挫折,然后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当然不是!如果孩子战胜了一个挫折就把它抛诸脑后,那他势必会遇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类似的挫折。挫折的意义并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挫折带来的教益。父母教孩子如何战胜挫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挫折中接受教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

曾任明朝宰相的张居正,自幼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十三岁赴武昌乡试,湖北按察会事陈东看了他的试卷,拍案叫绝。这时,恰好湖广巡抚顾玉麟到武昌巡游,他也认为张居正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但他却说:“最好这次让张居正落第。”理由是,“居正是个将相之才,如过早发达易使他自满,断送了上进心。让他落第,能够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反而更能促其奋发图强。”

在他看来,挫折与教训对一个人的成长很有益处,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催人奋进、使人清醒,可以使人感悟到平常情况下难以得到的人生真谛。一个具有雄心壮志和远见卓识的人,应该能够接受教训,经受住失败与挫折的考验。张居正后来成为中兴明朝杰出的政治家,这同他少年“落第”、经受挫折和接受教训的磨炼不能说没有关系。

现如今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缺乏让孩子“接受教训”的意识。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遮风挡雨,从孩子的衣食住行到求学、就业,各方面都关怀备至,生怕孩子遇到半点麻烦和挫折。殊不知这样等于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挖了一个温柔的陷阱,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遭遇失败和“接受教训”的机会,没有机会犯错误也不懂得改正错误,自然也得不到经验和教训,因而永远不会长大成人。

马克思说得好:“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如果当一个母亲看到孩子第一次系鞋带时打了个死结,以后便不再给他买带鞋带的鞋子;当孩子第一次洗碗时打碎了碗或弄湿了衣服,以后便不再让他洗碗;当孩子第一次叠被子时花费了一个小时,便嫌他笨手笨脚,以后统统由母亲自己代劳——那孩子能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吗?

有一个男孩,学习成绩很好,也正是因此,父母放松了对他的教育,于是在男孩上二年级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上英语课时,男孩不遵守课堂纪律,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但是,他对于老师的批评不以为然,也不认错;班主任老师为了改正他和全班同学不良风气,和他的父母商量可否停他一天课,为了给他一个教训,父母同意了老师的做法。

晚上回到家,父亲问他为什么上课不遵守纪律,他说:“因为我是英语科代表,有同学上课讲话,我跑过去提醒他,可是英语老师却说我上课随便走动,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父亲说:“老师在上面讲课,你随便走动,影响老师的情绪,既然老师叫你去办公室,你为什么不向老师认错和解释呢?现在老师要把你除名了,你就在家自学吧。”

第二天,父母把他关在家里,到了上课时间,让他自己在家学习老师要教的课。

男孩反思了一整天,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父母保证,上课时绝不会再随意走动,而且一定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有人说:生活中最有用的东西是自己的经验,而经验是从教训和比较中产生的。由此说来,给孩子“接受教训”的机会,就是为孩子开掘幸福生活的源泉。笔者建议诸位家长,在现实生活中,给孩子们创造点“接受教训”的机会,让他们在挫折中健康成长。

历史上有许多教子有方的名人都十分重视给孩子创造“接受教训”的机会,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就是其中一位。平时,他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格,从不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当孩子蹒跚学步时,他就买一箱皮球给他们玩,孩子摔倒了,他不但不去扶,反而笑着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他还经常带孩子们到野外徒步旅行,遇上狂风暴雨,他就有意和孩子们在一起经受雨淋。有时,他还和孩子一起禁食,让他们学会忍饥挨饿。他要让孩子们学会自制、忍耐,培养孩子坚韧的品质,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这才是挫折教育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像海燕一样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高尔基的《海燕之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惧艰难险阻,奋起拼搏。

要把男孩培养成为英勇无畏、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就要让他像海燕一样,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那么,如何能够让男孩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呢?其实,答案就在这首《海燕之歌》里。我们知道,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者,那么,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来自何处呢?显而易见,当然来源于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至此,我们的问题迎刃而解:要让男孩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就要让他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简单地说,就是要让男孩有明确的目标。

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曾于1979~1989年对毕业生作过一个长达10年的追踪调查。

1979年,哈佛大学MBA专业的毕业生被问及这样的问题:

“你是否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把它写下来了?你是否已经制定好了计划去实现它?”

调查对象的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调查结果发现,只有3%的毕业生有清晰的目标并把它写了下来,13%的毕业生有目标却没有写下来;其余84%的人除了打算离开学校后好好过个暑假以外,什么目标也没有。

十年以后,也就是1989年,研究人员又找到了当年那些被调查的学生。他们惊奇地发现:当初那13%制定了目标但没有写下来的毕业生挣的钱,是那些没有目标的84%毕业生的两倍。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当初那些目标明确,而且把目标写下来的3%的毕业生,他们挣的钱平均是其余97%的毕业生的十倍。十年来,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十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这就是目标的力量!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过上幸福的生活。什么是成功呢?可以说,成功就是实现既定的目标。如果不知道我们要去往哪里,那么怎么过都无关紧要;随便到哪儿都行,那就哪儿都到不了。没有目标,就没有梦想,就没有期待。因此,想让男孩有一个快乐的、成功的人生,父母就必须帮助他成为一个目标清晰的人,帮助他养成目标管理的习惯。这样,他才不会在生命的航程中徘徊不前,才不致迷失方向和自我。

现在,我们明确了,父母应该帮男孩成为一个目标清晰的人。那么,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底如何帮呢?

正如父母无法代替孩子成长一样,父母不能用自己的目标代替孩子的目标。父母的期望只是孩子前进的动力,而不应成为孩子前进的既定方向。孩子自己确定的目标最有动力、最有鞭策力,因为是自己制订的,就不会有任何不去为之奋斗的借口。父母不能剥夺孩子参与决策的权力,更不应该拥有替代孩子制订目标的权力。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自己确定自己的目标。列出目标清单。分析实现目标的收益和代价。

与此同时,孩子还需要一个个通往目标的里程碑,这样他才能够不断地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样,孩子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并继续努力达到目标。父母可以指导孩子在通往目标的路上设置一些近距离的里程标志,使目标更进一步具体化,这样能够激励孩子的行动。

设定一个合适的目标。“跳一跳,够得着”是很好的形容,如果孩子不需要跳起来就够得着,那就失去了目标的意义。如果跳起来也够不着,那就不能让孩子获得成功和自信,反而可能让孩子感觉沮丧。那么,这个目标如何设定,如何鼓励孩子执行?

第一,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能力和现实条件有一个正确认识,切忌急于求成。在设定目标时,应该和孩子一起决定,这样不仅能听取孩子的意见,也能让孩子更有积极性。

第二,强化孩子的目标意识,让这个目标在孩子心中扎根。比如可以把目标写在墙上悬挂的黑板上,或者,写在彩色纸上贴在墙上。如果目标有一定的时间限度,那么再给孩子一本“目标日历”,显著标明目标应该完成的那一天。让孩子养成一个习惯,在晚上睡觉前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我为我的目标做了些什么?”不要求孩子记日记,但鼓励孩子在“目标日历”上写点或画点什么,比如画上一张笑脸。

第三,给孩子找个竞争者。有个竞争者能极大地鼓舞孩子,且如何选择竞争者很重要。让孩子把某个同学当做竞争者是可以的,不要目标太高,每次都盯着第一名,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个比较熟悉、成绩略好于自己的同学作为竞争对象。同时,要多与孩子交谈,告诉孩子“友谊第一”,不要让孩子滋生对竞争对象的敌意。让孩子自己和自己竞争也是很好的办法。这样,孩子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强。

第四,在小目标达成后给予适当奖励。奖励最好是非物质的。比如,让孩子选择一件他自己喜欢做的事,看电影,多玩一会儿电脑游戏,或者去吃肯德基。

总之,只有让男孩有明确的目标,才能使其像海燕一样,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成长为一个英勇无畏、顶天立地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