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器官移植前准备
最好选择年龄较轻捐献者的器官,以小于55岁为佳,极少采用大于70岁供体的器官。原则上供移植用的器官(特别是肝)体积应和受体切除的器官匹配。
全身性感染伴血培养阳性或尚未彻底治愈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恶性肿瘤者(脑原发性恶性肿瘤除外)。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吸毒者、有糖尿病和胰腺炎病史者的器官应慎用,但有丙型肝炎病史供体的肾可用于有丙型肝炎病史的受体。
按移植免疫学要求来筛选供体和受体,对于减轻或降低同种异体之间移植器官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具有重大意义。移植前应作下列检查:①ABO血型相容试验: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必须血型相同或符合输血原则;②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国际标准是测定供体与受体Ⅰ类抗原HLA-A、B和C,以及Ⅱ类抗原HLA-DR、DP和DQ共6个位点的相容程度。临床上主要检测HLA-A、B和DR等3个点位;③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临床上要求必须试验,受体血清与供体淋巴细胞之间相互交叉配合。如果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阳性(> 10%),移植术后有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肾移植要求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必须< 10%;④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将受体与供体的淋巴细胞混合在一起培养,观察其转换率。若转换率超过20%~30%,说明供体与受体淋巴细胞抗原不同,应放弃移植。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是一种较为可靠的组织配型试验,但因观察结果需要时间较长(5~6日),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范围。
离体器官在35~37℃温度下短时间内即失去活力。为保证供体器官的功能和移植后的存活率,缩短热缺血和冷缺血时间、低温保存、避免细胞肿胀和生化损伤极为重要。热缺血时间是指器官从供体血液循环停止或局部血供中止到冷灌注开始的间隔时间,这段时间对器官损害最为严重,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冷缺血时间是指从供体器官冷灌注到移植后血供开放前的间隔时间,包括器官保存阶段。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专用器官保存液对离体器官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如肝可达24小时,肾和胰腺甚至达72小时,但过长的冷缺血对移植器官的功能恢复和长期存活率有不良的影响。使用常用的器官灌洗液如UW液或HTK保存液(0~4℃)快速灌洗器官,尽可能将血液冲洗干净,之后保存在2~4℃灌洗液的容器中。
当病人选择移植治疗方法同时,应立即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帮助病人及家属了解器官移植的相关知识、移植手术流程及手术的相关准备等,并以成功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除了术前常规检查外,还需要肝、肾、心、肺及神经系统功能等检查;以及肝炎病毒相关指标、HIV及水电解质的测定;尿、咽拭子培养;血型和HLA配型等。此外,应根据移植器官不同而进行相应的免疫学检测。
不同的原发病灶应给与相应的饮食护理,以保证足够热量,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
保证受体无慢性感染性病灶、无结核及消化性溃疡;根据医嘱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早期预防和治疗咽喉部及尿道等部位的潜在病灶。
根据植入器官和受体需要而应用免疫抑制药物。
①保持皮肤清洁,防寒保暖;②教会病人深呼吸、有效咳痰的方法;③教会病人必要的沟通交流技巧,如手势、语言交流卡片等;④术前1~2日,受体住隔离房间,避免交叉感染;⑤术前1日进食少渣食物;⑥术前晚温盐水或温肥皂水灌肠1次;⑦睡前遵医嘱予以口服适量的地西泮,保证足够睡眠;⑧术日晨禁食、水,测量并记录体重及腹围等。
是移植成功的必要条件。空气层流病房于每次使用后应彻底消毒,细菌学监测合格后方可启用;室内各类设施、物品应实施灭菌处理;空气层流病房应配备独立的恒温管道系统;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设施;所有的水、电、气、暖需性能良好,配有备用系统。
病人入室后所需的所有生活用品、床单位用品等需灭菌处理。
消毒并备好以下仪器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吸引器、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及监护仪等。
如精密度尿袋、量杯、便器及磅秤等。
根据不同的器官移植,准备相关药物,如止血药、抗生素、免疫抑制剂、降压药及利尿药等。
术前1日用0.5%过氧乙酸或其他消毒液擦拭病室内一切物品表面,包括门窗及地面等;之后用乳酸熏蒸或其他方法进行空气消毒;手术日再次以消毒液擦拭一切物品表面和空气消毒。有条件的医院,术后病人最好安置在空气层流病房。
医务人员和病人家属进入隔离病房前应洗手、穿隔离衣、戴口罩和帽子、更换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