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一)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质量受损及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周身疼痛、身高降低、驼背、脆性骨折及呼吸系统受影响等。
(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原则
骨质疏松症诊断一般以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和/或发生脆性骨折等为依据,发生脆性骨折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骨密度检查结果对于人群的早期诊断比较重要。
脆性骨折即为:受轻微的外力而发生骨折,好发部位为胸腰段椎体、股骨近端、桡骨远端、踝关节等。有些脆性骨折X线检查可见;有些脆性骨折产生微骨折,X线检查未表现,但磁共振检查往往可见骨挫伤表现,并且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三)骨密度测量方法与诊断标准
骨密度测量技术主要是利用X线通过不同介质衰减的原理,对人体骨矿含量、骨密度进行无创性测量的方法。目前,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技术主要包括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DXA)、四肢DXA(pDXA)和定量CT(QCT)等。跟骨超声及其他四肢骨的骨密度测量,适用于体检筛查。
骨密度测定是直接对骨的量化指标,常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折风险和评定治疗效果。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8年和2004年发布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中(表5-2-1),明确表述: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使用双能X线设备(DXA)测得的腰椎L1~4、股骨颈和全髓骨密度,参照白种人年轻女性峰值骨量减少2.5个标准差(-2.5SD),作为诊断标准。因为黄种人峰值骨量低于白种人,有文献报道日本推荐使用骨量丢失百分率作为诊断标准。因此,国内也推荐使用低于峰值骨量2个标准差(-2SD)或者骨量下降25%作为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