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磨度和冲煮时间
研磨就是将整颗咖啡豆磨碎成小的颗粒。咖啡豆的表面积很小,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让水渗透进去,进而萃取出咖啡里好的物质。用咖啡豆来萃取咖啡需要一辈子的时间,而这是不现实的,所以要把咖啡豆研磨成大颗粒(粗研磨)或小颗粒(细研磨)后再使用,这样就能更充分地进行萃取。了解了研磨度会对一杯咖啡产生怎样的影响,你就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调整冲煮方案。
研磨度对咖啡萃取的影响很大,会影响咖啡的风味。细研磨的咖啡粉比粗研磨的咖啡粉接触水的面积更大,有更多的空间让水流过并萃取出风味。所以如果你不改变当前冲煮咖啡的方式,只把研磨度调细,就会做出一杯比之前萃取率高的咖啡。如果水有更多的空间渗透到咖啡粉中并溶解咖啡中的化合物,最终溶解在咖啡里的物质就更多。当然溶解物不是越多越好。因为细研磨度的咖啡粉会导致萃取速度变快,容易使咖啡萃取过度。使用细研磨度的咖啡粉需要缩短冲煮时间,才能获得一杯好喝的咖啡。同理可得,采用粗研磨度的咖啡粉需要延长水和咖啡粉接触的时间。
使用细研磨度的咖啡粉萃取速度会变快,但并不代表冲煮的速度也会变快。研磨度的粗细会极大程度地影响水通过咖啡粉的速度(适用于注水冲煮法,而非浸泡式冲煮法。见061页)。粗研磨度的咖啡粉颗粒之间的空间大,水就能快速通过;细研磨度的颗粒之间的空间小,水流过的速度就变慢。想象一下:水流过砾石和沙子时,哪个速度更快?
不幸的是,没有哪一种研磨度可以保证一定能做出一杯好咖啡。一杯好喝的(或不好喝的)咖啡可以是采用各种不同的研磨度做出来的。更“神秘”的是,没有关于研磨度的通用标准,没有标准化的术语,只有“粗研磨”“中度研磨”和“细研磨”这三个非常主观的词。此外,不同的磨豆机也有不同的命名法。两台不同的磨豆机都用“刻度14”时,磨出来的咖啡粉的研磨度肯定不同。有的磨豆机甚至不使用数字刻度。有科学的方法可以测量颗粒的大小,但是你需要额外的设备,对家庭咖啡爱好者或者大部分人来说,这都是不切实际的。
图1.2 研磨度参考图
因此,在厨房里找一些大小和质地类似的东西(如盐和糖)与研磨度对比会更直观。在上一页的研磨度参考图(图1.2)中,我描述了研磨度的范围和触觉的比较;在下一章里,我将提到各种冲煮器具相应使用的研磨度。
每种冲煮器具都会有特别适合的研磨度,便于控制流速。如果你使用的研磨度对某个器具来说特别粗,那么水就会流得很快,最后导致咖啡萃取不足。相反,如果研磨度太细,水会像蜗牛一样缓慢通过(甚至停止),导致最后咖啡萃取过度。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你很着急,也不能通过调细研磨来加速萃取。
一个很明显的迹象能表明研磨度过细了——如果注水的时候咖啡粉床看起来像泥一样,那么对你使用的这种器具而言,研磨度就太细了。还有一个迹象是,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粉床里流下来。在第六章里,我会为每一种注水法提供一个标准水流时间。如果流速超过了标准时间,就证明你的粉太细;如果没达到标准时间就完成冲煮,证明粉太粗。
冲煮器具都有自己特定的冲煮时间范围。法压壶的冲煮时间最长,而爱乐压的冲煮时间最短。并不是每种冲煮器具都有固定的标准冲煮时间(即使制造商告诉你有)。你可以为一个器具找到很多种方法来做出一杯好喝的咖啡,只是对初学者来说,刚开始可能直接使用表中的数据会比较不容易出错。然而,有些器具的使用方法会比其他器具更灵活多变。例如,本书里会介绍法压壶的5分钟萃取法和8分钟萃取法;还有爱乐压,似乎整个咖啡界都为它创造了无数种疯狂的萃取方法。
研磨度和口感
太细=口感浓郁,风味尖锐
太粗=口感单薄,味道平淡或者酸涩
注意,有一点很重要:研磨出的咖啡粉颗粒永远是不均匀的,因为咖啡豆烘焙时的自然爆裂反应是不规则的。所有磨豆机都会有自己的研磨范围,从相对较大的颗粒到细小的粉末。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一台好的磨豆机(因此我建议,如果你打算只买一个咖啡设备,就买磨豆机),我会在107页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