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个体工商户
本节讲述个体工商户的概念、作用和法律地位等内容。
一、个体工商户的概念
本书曾将企业解释为系依一定程序设立,运用各种经济要素从事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也即凡依法注册登记、具有该类属性的经营体,均应视为企业。根据现行法律对企业的规制及其划分标准,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租赁业等行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年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的企业,系微型企业[1]。
按照《民法总则》《民法通则》及《个体工商户条例》等法律规范,个体工商户,是指经依法注册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活动的自然人(公民)[2]。个体工商户可以个人经营,也可以家庭经营,可以起字号,可根据经营需要招用从业人员,并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同时,法律要求其向登记机关报送年度报告,依法纳税等。
从上述情况来看,个体工商户这一特殊经营主体,显然也是参与市场经营的经济组织,符合企业的一般概念,并同微型企业的企业特征相吻合,似乎理所当然地可以将个体工商户归属于企业及小微企业之列。但这仅系一般认知上的问题,并不能表明是一种法律观点[3]。如果结合我国对“个体工商户”制度的设立、演变和现行相关规范,则可以明确,我国各类法律及政策,至今将个体工商户排除在企业之外。1987年国务院出台《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按照该条例,其适用的主体范围为有经营能力的城镇行业人员和农村村民等,条例规定该类人员可以个人经营,也可以家庭经营,也即法律将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行为定性为个体(个人或自然人)经营或家庭经营行为,不认为是企业行为,并且该条例进一步规定,个体工商户可根据经营情况请一两个帮手;有技术的个体工商户可带三五个学徒。也就是说,在当时情况下,“个体工商户”没有雇用员工的主体资格,法律对其从业人员做了限制性规定,这显然同企业的一般属性不相符,也是个体工商户区别于企业的主要法律特征。由此我们可将个体工商户理解为自谋职业、自行创业的个体(户),具有自然人的属性,而非商事主体,无权招聘员工。但1995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及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均赋予了个体经济组织劳动用工权;同时,劳动部在1995年对《劳动法》作出解释时,将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人数限制在了七人以下。2011年11月起施行的《个体工商户条例》取消了对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人数的限制,增加了个体工商户可根据经营需要招用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和可申请转变为企业组织形式的规定。2014年修订后的《个体工商户条例》[4]维持了其2011年的上述规定。《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也曾明确,私营企业包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但未将个体工商户列入其中。因此,从现行法律层面来讲,我国个体工商户不在企业的范畴之内,系依法持有营业执照、享有经营资格的自然人(个人或家庭成员)。但个体工商户依法享有一定的企业权利。
二、个体工商户的作用
就业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并为各国高度重视的世界性问题。我国设置个体工商户制度,主要目的是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无业人员和下岗人员自食其力、自谋职业,进而扩大社会整体就业,以减轻当局的执政压力,稳定社会秩序,繁荣城乡经济。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张荣顺于2017年3月9日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记者会上称,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个体工商户约为5900万户,可见其数量极其庞大,起码解决了5900万户家庭的就业问题。其中经营规模、经营业绩较好的个体工商户,还可不同程度地营造和扩大新的就业机会,为其他无业、下岗人员的就业创造条件。因此,个体工商户的社会、经济及历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三、个体工商户的法律地位
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2007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条规定,“个体经济组织”是指个体工商户。也即该二部法律及其相关解释,将“个体经济组织”确认为个体工商户而非企业,且将其纳入“用人单位”范畴。《个体工商户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个体工商户可以根据经营需要招用从业人员”;第二十八条规定:“个体工商户申请转变为企业组织形式,符合法定条件的,登记机关和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为其提供便利。”自2014年3月起施行的《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个体工商户申请转变为企业组织形式的,登记机关应当依法为其提供继续使用原名称字号、保持工商登记档案延续性等市场主体组织形式转变方面的便利,及相关政策、法规和信息咨询服务。”据此可以明确,现行法律赋予了个体工商户招聘员工的主体资格,将个体工商户确认为与企业并列的主体,均为用人单位[5],但个体工商户依法仍不属于(小、微)企业,而是一类特殊的商事主体,系享有一定经营自主权的个体(自然人及家庭)经济组织;同时,法律允许个体工商户依法变更转换为企业。
尽管从法律形式上看,二者间存在差异,但实际上来讲个体工商户与个人独资企业具有诸多共性,且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二者长期并存的法律意义不大。此外,个体工商户系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一种特有现象,是在我国企业制度尚不完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为自谋职业者出台的特殊而便捷的生产经营制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育、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及我国企业设立门槛的不断降低,相信日后立法机构会将这一明显带有以解决待业、下岗人员再就业为宗旨的“个体工商户”制度,适时整合至业已成熟的小微企业(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之中,以使“个体工商户”这一带有特殊历史色彩的经济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构建更为完备、合理的企业法律架构体系。实践中,已有一些政策规范将个体工商与小微企业视为同一类市场主体,给予双方同等的政策待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