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与赋权:当代浙江、上海社会组织治理机制的经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本书的结构与内容

结题书稿以“吸纳与赋权:当代浙江、上海社会组织治理机制的经验研究”为题,由正文与附录两大区块组成,共约20万字;正文共十二章,除序章与终章外,由两部十章构成;附录主要由“境外及国际视野的研究”一组论文、译文组成。全书由阮云星制定结构纲目,负责组织撰写和统稿以及校对版书稿的最后校定,课题组骨干成员分工撰写:课题主持人阮云星撰写6章(其中合撰4章)、课题共同审核人王应有撰写2章(其中合撰1章)、汪锦军撰写2章、狄希稀合撰3章,等;朱晓莲、王小娟协助初稿的编辑,狄希稀协助书稿的统稿、审定并和高英策一起协助书稿的编辑,崔若琳协助校对稿英文文献目录的校订。书稿正文各章概要如下。

序章“探究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社会机制”(阮云星撰写)主要介绍课题旨趣,简述研究中使用的“吸纳”、“赋权”、“社会机制”等重要概念的主要意涵、学术背景,简介课题采用的政治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经验研究与规范研究并置的“拓展个案法”,并就书稿的结构和内容做了概述。

正文第一部分(背景与理论)由两章组成。第1章“告别管制:中国社会组织管理新阶段的到来”(王应有撰写)主要概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成长和管理变革的简史,提示了本课题中“管制”、“吸纳与赋权”和“合作治理”的发展三阶段框架假说,就课题重点检视的社会组织管理“吸纳与赋权”阶段的社会机制研究做了背景性的拓展性讨论。

第2章“理论与方法检视:合作治理、资源依赖和‘拓展个案法’”(张丙宣、许婷、王睿撰写),主要就本课题研究援用和对话的主要理论及使用的方法做一个侧重于当代理论与方法前沿研究综述的介绍。

正文的第二部分(浙江与上海个案研究)由浙江和上海两组经验研究论文组成,浙江研究三篇,上海(NPI)研究五篇。浙江三个地区的研究主要采用政治社会学的方法,关注不同地区社会组织发展及管理创新的总体特征,与相应的理论对接讨论,力图将地区经验类型化、理论化。它们分别为:第3章“杭州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社区组织、复合型组织和支持型组织的治理参与”(王应有、阮云星撰写);第4章“宁波社会组织增量培育模式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创新”(汪锦军撰写);第5章“温州混合治理构建中的政策依赖与政策限度”(汪锦军撰写)。

第二部分中上海模式研究的学位论文有五篇,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政治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课题组成员常年在恩派等组织机构中兼职、实习或从事志愿者的工作,四年中课题主持人长至三周、短至一两天的田野调查和实地走访研究就有十多次,是本课题特色的“反向研究”、“深描研究”对象之所在。课题组聚焦新型支持型社会组织恩派的成长和治理参与,从政府管理对象的成长和“合作治理”的逐步实现的过程中,探求政府管理创新的社会机制。一组五篇论文以上海恩派的成长与上海社会创新的展开为线索,分别从新型支持型社会组织落户上海(浦东)的地域及国内外背景、恩派的有关代表性的专业业务品牌及行业机构集群的创立和成长、跨界合作的治理展开与张力等方面,对恩派的组织理念与定位,支持型组织与社会需求及草根组织、社区治理的关系,恩派与政府、企业、其他相关的组织机构及都市市民的互动关系结构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和讨论;五篇研究论文追求专题民族志风格,内容上有内在关联。它们分别为:第6章“上海‘恩派’(NPI)创立:社会创新与新型支持型社会组织”(阮云星撰写);第7章“‘公益孵化器’与‘屋里厢’的社会管理功能”(阮云星、狄希稀撰写);第8章“‘上海社会创新孵化园’的政社合作与张力”(薛永虹撰写);第9章“从‘明善道’到‘一个鸡蛋的暴走’的跨界合作”(阮云星、狄希稀、杨名撰写);第10章“都市支持型社会组织何以快速成长:上海NPI的政治人类学研究”(阮云星、赵照撰写),该文为上海NPI研究初期的文稿,曾收入2011年出版的由阮云星、韩敏主编的《政治人类学:亚洲田野与书写》一书中,考虑到课题呈现NPI研究成果的完整性,研究初期成果中有关定义界定、整体研究框架及研究预设提到的学术意义等因素,再次收入本书。

正文中的最后一章是终章“吸纳、赋权迈向合作治理: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社会机制和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新时期的课题”(阮云星、狄希稀撰写),总括了课题的研究成果。首先,讨论了课题的研究预设框架与浙江、上海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经验检验的关系,将四个个案的模式放入吸纳与赋权的“光谱带”之上,确定了它们各自的相位,并对浙江、上海模式的实践经验、社会机制做了概括。其次,阐述了课题研究对于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系时期面临结构性挑战的生产性分析与政策建议。最后,就课题研究与合作治理、资源依赖理论及“拓展个案法”的相互生产性做了阐述,并就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及知识生产进程中研究者的定位与作用做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