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我们为什么要开展民俗文化教育
上海市普陀区回民小学创办于1933年,初为回民义务识字班,1935年成立云生小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兴建小学,由著名爱国人士、时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伊斯兰教会长马人斌担任校长。1956年初改为现名普陀区回民小学。根据教育局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的规划布局,2003年学校与长寿路一小合并,西康路1261号原校址被拆迁,暂借澳门路660弄71号明山小学1号楼办学,历经9年过渡,于2012年9月正式迁入叶家宅路77号新校舍。2018年,普陀区回民小学即将迎来建校85周年的华诞。
一直以来,学校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课题研究为引领,聚焦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师生共同成长。2015年1月,学校成功申报了市级教育课题“基于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的学生多元发展实践研究”,对于如何通过民俗文化教育活动促进少年儿童的多元发展,进行了一番生动的实践和有益的探索。
1.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是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世界上各区域文化的多样性生存逐步消解,传统风俗习惯不断被现代文明所遮蔽,凝结民族智慧的知识和技艺后继乏人,人类文化的普同性逐渐取代文化的多样性。如今,保护与传承的任务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严峻、沉重,许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为此,我国制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设立了一年一度的“非遗日”,还通过并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国优秀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载体,归根到底是鲜活的人,而少年儿童正是其中一支格外重要的力量。只有年轻一代受到吸引并参与其中,对传统文化渐渐了解和亲近,有了感情,进而渗透内心深处,中华传统文化才有望代代相传。
2.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是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学校必须建立差别化、多样性、选择性的课程和活动,以适应每个孩子的需求,满足每个孩子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优秀民俗文化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是民族历史这棵大树上生生不息的年轮,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民众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反映,更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民俗节日、民间艺术、民族游戏等民俗事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间品格,能让孩子们紧紧贴近大地,回归自然,找到自己扎根的文化土壤;可以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启迪儿童的童心童趣,为他们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其丰富的精神性,又能无声地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形成一股凝聚力、团结力、认同感。民俗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童年,以文化养德、启智、怡情、育美、健体,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为其一生的幸福打上绚丽的底色,奠定人文的基础。
3.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是学校核心价值与办学理念的体现
普陀区回民小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以民族教育为特色的公办学校。在完成上一个学校三年规划的基础上,传承“以人为本,为各民族学生和谐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围绕学校新发展中坚持的“为各民族学生幸福成长服务”的主题思想,学校确立了“和而不同,乐而不怠”的核心价值,形成了新的办学理念——“播撒幸福的种子,开启美好的人生”,让学生犹如春天枝头的点点幼芽,在阳光雨露润泽之下,破芽而出,蓬勃发展。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崇尚文化“寻根”的时代,在开辟经典文化课程资源、落实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今天,学校应当身体力行,承担起抢救和保护民俗文化的历史使命。多年来,我们坚持以学校的管理为脉,文化为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文化为根。悠久的历史积淀,国粹京剧、民族游戏等传统文化项目,已经成了我们的特色品牌。开启学生多元发展的窗口,将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引入校园,一方面延续了我校民族教育特色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延伸了我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外延。
中华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它传承着历史,牵系着未来,充满生机,永不枯竭。文化部前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曾谈到,“自信的文化”必然是敢于也善于有所自省、有所反思、有所创造也有所发展转化的文化,既要在梳理民族文化脉络的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也要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注重文化自省。可见,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力量本源,文化的力量在推动中国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些年来,我们真真正正地看到校园里的变化,不是乘风破浪、惊天动地,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也是本书得名的原因。
感谢普陀区教育学院杨杰院长、科研室马骏主任、陈音老师的关心与帮助;感谢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潘国青主任和市教育学会原秘书长许象国老师一直以来对我校建设与发展的关怀;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教授的倾情指导;还要感谢每一位课题组成员的付出,本书凝聚了全课题组大量的心血。同时,也向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家长、学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切的祝福。
普陀区回民小学校长
2018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