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7年上卷/总第16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攀高峰,创“一流”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创建“双一流”是关乎文化教育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近来看关于“一带一路”的电视,孩子问,这条路通向哪里。我说,具体位置不好说,但目标是通向天下大同。我想,通过“一带一路”向外传输的不仅是中国制造,而且还应当有中国精神、中国文化。我们的“双一流”建设,应当是这个伟大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觉得“双一流”的建设,应当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事业。所谓“顶天”,一是要通过精湛的学术研究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前些时间,我拜读刘家和先生的一篇重要文章深有感触,刘先生的文章直接与站在西方学术顶峰的大师对话,既肯定对方的精论,又指出其讹误之处,并且分析其致误的根源所在。刘先生精湛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大师级的对话提供了底气。这种研究和对话应当是“双一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要不断进取,再攀高峰。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来说,不仅有几代学者的丰厚学术积淀,而且有现在仍在学术第一线的刘家和、瞿林东、郑师渠等先生为历史学的领军人物,学术梯队建设,成就可观。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上面几位先生的刻苦努力,正是实践马克思这句名言的典范。再谈谈“立地”。我以为“立地”就是要去浮躁,肯钻研,敢于坐冷板凳。对于教育的发展,有些学校跟风而上,建一些与学科发展关系较远的“中心”“研究院”之类的机构,分散了学校发展的有限实力。这种做法与创“双一流”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双一流”的建设是一个关乎教育发展全局的大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学科正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典型。撸起袖子加油干,下一个高峰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