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
一 资产评估研究现状梳理
本书以1989—2014年发表的资产评估论文为对象,对这些论文从时间和数量、研究内容、作者、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以及中文核心期刊六个维度进行分析,以研究我国资产评估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一)以时间和数量为变量
我们以检索项为“题名”,检索词为“资产评估”,匹配为“模糊”,检索方式为“跨库检索”,对2015年1月“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得到1989—2014年学术期刊、会议、学位论文统计数据如图2-1所示。

图2-1 1989—2014年资产评估发表论文统计

图2-2 1989—2014年资产评估研究阶段划分
图2-1、图2-2显示,从数量上看,1989—2014年,资产评估发表论文总计18680篇,其中,期刊论文7305篇、学术论文9577篇、学位论文1798篇。经过1989—2000年的缓慢积淀,2001年起,研究资产评估的论文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最高峰为2013年的1709篇。从时间上看,中国资产评估发展围绕资产评估准则建设这一主线,其演进过程可以划分为以政府文件规范为主的初创阶段(1988—1995年)、政府文件和准则制定的并行阶段(1996—2000年)、准则体系初步建成的奠基阶段(2001—2007年)、评估准则体系的发展完善阶段(2008年至今)四个阶段(图2-2)。
(二)以研究内容和作者为变量
从研究内容和对象看,资产评估研究范围不断扩展。
1.国有资产改制评估及国外经验借鉴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因此,我国第一个有关资产评估的法律文件是1991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第91号令《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该文件现在仍是我国资产评估行业最高的法律文件)。
贾中元、葛承群(1987)研究全民所有制租赁企业资产评估问题,陈宽(1987)对国营工业固定资产的评估进行了研究
,夏自厚(1988)讨论了承包经营前的资产评估评估问题
,王久华、王新霞(1988)研究了企业兼并中的资产评估
,王存然(1989)论述了股份制企业的资产评估问题
,施建国(1989)阐述了美国的企业资产评估及其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肖英鸿(1991)对国有资产管理、资产评估、企业兼并和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上海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系列介绍;
王子林(1992)分资产评估概述、资产评估要素、资产评估标准和方法、固定资产评估、流动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长期投资与其他资产的评估、整体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资产评估国际比较简述、资产评估管理十二讲,介绍了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交通财会》编辑部(1992)开设了资产评估系列讲座,内容包括资产评估概念和原则、资产评估机构及其管理、资产评估法规制度和程序、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四讲。
倪所冠、王子林(1989),王惠珍、林晓东(1989),曲晓辉(1989),倪所冠、紫林(1989),吴萍(1989)对我国国有资产评估的演变、基本职能、标准和程序、方法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周常云(1989)、王开国(1993)、汪建熙(1993)对资产评估中的清产核资、股份制改组、抵押贷款、合资合作、清算破产等问题做了探讨。
谢惠德(1992)对《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施行细则》做了阐释
,晏加源(1991)对资产评估的标准和方法、重置成本会计与变现价值会计的关系等问题做了阐述。
耿建新(1992)讨论了企业集团的资产评估方式方法。
归结起来,资产评估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价值理论(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斯拉法价格理论体系等)、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理论、货币时间价值理论、资产补偿理论、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成本核算理论等。
2.资产评估理论结构研究
理论研究方面,王建中(2008)构建了以本质为起点的资产评估理论结构体系,采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方式,以经济学为基础,充分考虑评估环境因素对理论影响的基础上,按照“本质—目的—假设—原则—规范—方法”基本思路对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我国资产评估基本理论结构,为今后深入研究资产评估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他学者对资产评估理论结构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余海宗、骆红艳(2001)认为,我国已经形成了“评估目的—估价标准—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的理论体系;王子林所著的《资产评估》(1992),将全部内容分为资产评估原理、资产评估实务和资产评估管理三个部分;姜楠编著的《资产评估》(2004),把全部内容分为资产评估基础理论和资产评估实务两部分;张彩英主编的《资产评估:理论·方法·实务》(2008),将全部内容分为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各项具体资产评估和资产评估操作三篇。
3.资产评估假设研究
针对股份制中的资产评估不以会计中的持续经营为前提而是假设企业中止经营观点,夏冬林(1995)认为,对企业整体改造的资产评估,如股份制改造、合资等,应当以持续经营或资产继续使用为前提。魏铁华(1995)提出,资产评估假设的前提条件包括连续使用条件(连续使用条件又称持续性条件或继续营业条件。即认为被评估企业资产将以其现在的形式和现有的目标持续地营业下去,或资产仍按原设计及建造的目的,或按目前的用途继续使用,即买卖双方都期望该项资产维持原用途并产生收益)、公开市场条件、清算(清偿)、公允市价(买卖双方均不受压力和干扰,均能充分获得有关资料和信息,均能在自由地考虑各自的最佳利益而行动的条件下,进行市场交易,这种交易的价格称为公允市价)。刘玉平(2002)认为,收益法运用中,未来收益预测一般应建立在下列前提条件下:(1)公司所遵循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其所在地的政治、经济环境无重大变化;(2)公司在盈利预测期内,有关税负基准、税率、利率、外汇汇率及市场行情不发生重大变化;(3)公司将持续经营,并在经营范围、方式和决策程序上与现时大方向保持一致;(4)公司产品结构和主要产品价格在预测期内不发生重大变化;(5)无其他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及不可预见因素对公司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宋明三(2000)认为,“原则性”观点将假设与原则这两个不同概念内容强行捏在一起,资产评估假设是进行资产评估的前提,而资产评估的原则是资产评估工作的依据,并认为“目的性”观点注重的是被评估资产未来效用情况,是根据资产评估的目的提出的。资产评估假设是一种体系,它既有基本假设,又有派生假设。提出资产评估的四种基本假设:利益主体变动假设、资产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存在假设和理性评估行为假设。王建中、王淑珍、刘静(2002)认为,资产评估假设是对资产评估领域存在的尚未确知或无法论证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发展趋势所做的合乎逻辑的推理或判断。资产评估假设是资产评估理论的演绎基础,是构建资产评估理论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并主张资产评估假设包括利益变动主体假设、资产持续经营假设和有效市场存在假设。王景升(2005)认为,资产评估假设是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数据资料,根据资产评估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资产评估环境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推理,对资产评估活动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假定说明。资产评估假设是资产评估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条件。资产评估有三个基本的假设前提,即公开市场假设、持续使用假设和清算假设,每一种假设都是对资产拟进入的市场条件,以及资产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接受何种影响的一种假定说明或限定。崔茜(2008)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分两个层次对资产评估活动做出合理的假设:第一层次,交易假设,是对资产评估活动存在前提的假设,它是资产评估中的基本假设;第二层次,公开市场假设和持续使用假设,是在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做出的具体假设,是对影响资产评估结论的主要因素做出的合理假设。
4.资产评估原则研究
资产评估原则是指导整个资产评估工作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评估人员在资产评估工作中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及对评估人员素质的一种规范。《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国有资产评估应遵循真实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资产评估操作规范》第五条规定:“资产评估应遵循独立性、客观性、科学性的工作原则……”;第七条规定:“资产评估应遵循资产持续经营原则、替代性原则。”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辅导教材《资产评估》则将资产评估原则区分为工作原则和经济原则两个层次,工作原则包括独立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专业性原则;经济原则包括贡献原则、替代原则、预期原则。王建中、王淑珍、刘静(2002)认为,资产评估原则按照其在评估中发挥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资产评估的最高原则或称总原则,反映资产评估这种中介活动的本质要求,应包括“客观、公正、独立”三个原则;第二个层次是由资产评估的最高原则派生出来的原则,用于规范具体资产评估行为,包括现实性原则、公开市场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尉京红、王淑珍、郭丽华编著的《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认为,资产评估原则主要包括工作原则和经济技术原则两个方面。工作原则又具体分为独立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五个原则;经济技术原则又具体分为预期收益原则、贡献原则、替代原则三个原则。
姜楠、王景升编著的《资产评估》中,同样将资产评估的原则分为工作原则和经济技术原则两个方面。并认为,工作原则包括独立性原则、客观公正性原则和专业性原则三个原则;经济技术原则包括预期收益原则、供求原则、贡献原则、替代原则和估价日期原则五个原则。
边静慧(2011)认为,资产评估原则包括工作原则和经济技术原则,工作原则有独立、客观、公正、专业、科学五大原则。独立、客观、公正三大原则是对资产评估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专业、科学原则是对资产评估人员工作素质的总体要求。
5.资产评估机构改制研究
针对我国资产评估发轫过程存在的法制环境不健全、评估市场割据、评估机构执业不规范等问题,王诚军(1994)探讨了资产评估机构名称的规范化。刘萍(1999)就资产评估与职业道德的关系、完善资产评估行业自律体系、中国特色的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体系等进行了研究。
刘玉平(2001)、汪海粟(2001)、王子林等(2001)讨论了资产评估行业建设与发展相关问题,主张在经济转型时期,评估行业应进行管理体制创新,通过制定和颁布实施全行业统一的资产评估准则及资产评估机构脱钩改制实现行业的统一管理,并加强法律建设、行业协会建设,完善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强化业务教育和培训。
胡静林(1999)对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法制建设做了研究。
王景升(1999)、潘学模(2000)对资产评估执业风险的类别、防范等问题做了探究。
6.资产评估准则研究
凌华薇、于宁(2002)发表了《资产评估业:十年无准则》一文,在社会上仍然引起了强烈反响。实际上,我国评估界十分重视资产评估准则及规范的建设,刘萍(1998)、刘玉平(1998)、汪海粟(1998)、崔劲等(1999)均对《中国资产评估准则》制定的架构设计、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张国林(1999)对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准则构建进行了探讨。
基于麦科特事件,评估界对无形资产评估及其准则制定等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无形资产评估的文献约占这一阶段文献总量的20%。崔劲(1994、1999)、刘玉平(1999)、龚刚敏(2000)、姜楠等(2001)研究了无形资产评估及其准则建设问题。
赵邦宏、王淑珍、王哲(2002)对资产评估准则的制度成本和效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影响资产评估准则制度成本收益的因素有知识存量、资产评估准则变迁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资产评估准则制定方式、资产评估准则的开放程度、资产评估准则监督管理的力度。
王淑珍、尉京红、赵邦宏(2002)认为,评估规范是在评估领域内起作用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机制,它是保障和促进评估活动达到预期的一种制约力量。评估规范具有资产估价业务应遵循的标准、对评估工作进行评价的依据(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和引导评估工作往特定方向发展的一种约束力和吸引力(行为机制)三层含义。
季珉、岳修奎、王强(2002)从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分析,主张建立评估机构质量控制框架有建立负有质量管理责任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以人为本的资源管理主线、建立以资产评估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程序控制过程三个基本点。
陈明高、王季云(2002)主张建立统一和权威的资产评估标准体系是行业规范发展和统一管理的必由之路。
基于十余年资产评估理论和实践的积淀,2002—2005年我国评估理论及准则建设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其显著成果为《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2004年)、《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2004年)两个基本准则的施行,并为制定其他评估准则提供了依据。至2014年年底,财政部和中评协累计发布26项评估准则,涵盖了评估执业程序的各个环节和评估业务的主要领域。标志着已初步建立起既适应中国国情又与国际基本接轨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
7.资产评估监管研究
王德良、韩莹(2002),李双海、李海英、徐宏玲(2003),屠巧平(2003)将期权定价理论、模糊数学等理论应用于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及评估质量控制。张楚堂(2003)、周毓萍(2003)则分别探讨了层次分析法和神经网络在不良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周勤业、夏立军、李莫愁(2003)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大股东侵害与上市公司资产评估偏差问题。
余炳文等(2010)分别从经济学风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寻租”理论分析了资产评估监管问题以及“寻租”行为。
孙如喜、赵邦宏等(2004)则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通过设立博弈分析基本假设,建立了对我国资产评估监管的博弈模型,并对其进行相应分析,针对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监管部门分别提出了相应建议。
蒋楠(2011)从几个较具代表性案例入手,就如何加强资产评估行业监管、有效降低风险进行分析,并针对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8.资产评估结果准确性或误差研究
沃尔迪(1997)、帕克(1998)将估价准确性定义为“估价与市场价格的接近程度”。周勤业等(2003)认为,资产评估偏差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存在侵害小股东利益所进行了利益输送而形成的偏差;另一方面是大小不一的评估机构评估质量不一样造成的。马小琪(2008)认为,资产评估误差是资产评估结果与资产评估价值标准之间的差异,价值标准的不同表述方法为分析资产评估误差类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秦璟(2012)认为,“正确的评估值”是评估专家给出的平均估价。“错误边际”是指在执业中过失行为产生的,它涉及评估师是否在执行估价过程中采取了合理的谨慎态度和技术。“错误边际”可用于司法解释,代表估价不准确性的可接受水平范围。通常是正确值的± 10%范围内。
关于形成估价差异的原因,提姆·哈佛(1999)调查访问了40位资深商业评估师,得出形成估价差异原因的排名依次是:知识或经验、对证据或信息的理解、证据或信息的可用性、程序、评估的固有特性、资产或市场的环境、方法、其他原因和一般错误。王竞达(2012)以2010年A股上市公司资产评估与交易定价发现,交易类型、板块因素和行业对资产评估价格与交易价格关系存在一定的影响。
(三)以高级别期刊论文为变量
表2-1显示,倘若仅以多数高等院校科研考核认定的期刊级别而论,资产评估研究的高质量论文主要发表在《会计研究》,而诸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顶级期刊尚未发表过资产评估的研究文章,从一个侧面说明资产评估问题研究的质量及境地。
表2-1 资产评估高级别期刊文章统计(以时间为序)

二 资产评估研究现状基本评价
一个国家的评估准则是该国杰出的评估理论研究、优秀评估执业实践的科学概括,很大程度代表一个国家评估行业的发展水平。资产评估研究文献梳理揭示,与英、美等国家相比,尽管我国资产评估是“应急性”的产物、发展时间短,但在资产评估理论研究、准则建设、实践经验总结以及对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具体体现在:
第一,研究文献呈现稳定、持续增长态势。如前所述,1989—2014年,资产评估发表论文总计18680篇,其中,期刊论文7305篇、学术论文9577篇、学位论文1798篇,最高峰的2013年达1709篇。表明我国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资产评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对评估理论、评估方法、评估准则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二,资产评估法律规范体系不断完善。尽管资产评估法因多种原因“难产”,但资产评估并非无法可依,已初步形成一套以国务院颁布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为主干,以财政部、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等政府主管部门颁布的一系列关于资产评估的规章制度为主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司法机关和其他政府部门颁布的其他相关法律、司法解释和规章制度为补充,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的行业自律管理文件为基础的资产评估法律规范体系。内容涵盖资产评估综合管理、考试、培训、注册、机构审批、执业规范、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收费管理、业务监管、违规处罚、清理整顿、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
第三,构建了体现中国国情并具有特色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评估准则是资产评估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截至2014年年底,财政部和中评协累计发布26项评估准则,这些准则包括2个基本准则、12个具体准则、4个评估指南和8个指导意见,基本涵盖评估执业程序的各个环节和评估业务的主要领域,使得评估业务的基本程序、主要资产类型的评估业务都有相应的评估准则予以规范,标志着我国的评估实践全面进入了准则规范化时代。
第四,资产评估教育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至2014年,除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资产评估学科基地院校外,已有30多所高校开办了资产评估专业,68所院校2011年招收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资产评估高级应用型的人才。上述不同的资产评估教育形式并举,使我国资产评估教育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不过也发现,我国资产评估研究和实践尚存在以下几个值得改进的方面:
第一,重思辨、概念阐释性研究,轻实践应用和经验总结。相关文献资料中,绝大多数为概念、原则阐释性文章,重思辨,轻实践应用和总结,主要囿于基本理论和方法介绍,缺乏系统、深入地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梳理及深化,对实际工作缺乏理论指导意义。此外,评估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成果内容照搬多于创新,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
第二,高质量文章少。据不完全统计,尚未发现《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权威期刊刊登资产评估理论或实证方面的文章,而《中国资产评估》期刊所刊登的研究性文献少、规章制度和领导讲话多、期刊平台低,大多数高校并未将其确定为核心期刊,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
第三,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市场分割。目前,我国存在注册资产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等几种执业资格以及分别由建设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证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林业局多方监管并存(多龙治水),这种局面导致评估法规政出多门、市场割据,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评估业的发展。
第四,评估实务尚存在价值类型、评估方法以及有关参数选择不当等问题,这也反映了资产评估理论的研究不够成熟,难以对资产评估实践予以科学合理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