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产评估监管制度安排与效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评估机构是资本市场资产价值信息质量的“守护人”,资产评估利用自身专业技术,为资本市场的投资、交易定价提供重要参考,在资本市场尤其是并购重组等交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评估行业的发展轨迹不同,它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换句话说,它是政府主导和催生的产物,与政府相关部门有着天然的血缘或“脐带”关系,而并非市场经济“瓜熟蒂落”的结果。这导致资产评估、房地产估价、土地估价、矿业权评估、旧机动车鉴定估价和保险公估在内的六大类评估专业,分别由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和保监会五个部门管理,即所谓的“五龙治水”、“诸侯割据”或者“市场壁垒”。同时,与英、美等国家两百余年的发展历史相比,中国评估行业仅有不到30年的发展历程,尚存在理论研究薄弱、法规不健全、评估市场集中度低、评估质量不高等问题。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本选题的研究十分必要。

本书试图从目前国内外资产评估监管现状和已有的监管理论及文献出发,以分析资产评估监管现行模式运行、市场表现、存在问题及政策供给为路径,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和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研究背景与基本框架、文献回顾与相关理论等构成。本书属于应用对策研究,整个研究工作以国内外发展环境、文献回顾为逻辑起点,系统分析当前我国评估行业及其监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梳理了资产评估监管方面的研究文献,提出了本书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由政府控制、制度环境与评估机构选择,评估机构伦理气氛,资产评估增值率分析,资产评估监管相关方博弈分析,中国资本市场资产评估典型事件研究五章构成。重点研究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监管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以及虚假评估等问题,旨在探究我国评估行业监管存在的显性和隐性问题及其产生的内在机理,为中国评估监管模式的改进和政策建议的提出奠定基础。第三部分由资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评价、资本市场资产评估监管模式比较研究、我国资本市场资产评估监管效率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及展望四章构成。探讨了评估质量评价方法、行业自律与行政干预及独立监管等中外评估监管模式;并在对我国资产评估年度质量检查、行业自律、评估方法选择、评估机构市场集中度等方面分析基础上,从监管法规健全程度、行业发展环境、评估执业质量、监管投入、监管信息透明度以及监管效率、效果等方面构建了我国资产评估监管基本评价维度;还在借鉴国外监管体制、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国情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资产评估监管模式的政策建议。

本书是2013年度浙江财经大学“政府管制与公共政策研究”专项课题“我国资本市场资产评估监管的制度安排与效率研究(13ZUFEGZ02)”的研究成果。在出版过程中,得到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管制研究院资助。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蒋恩平、王平裔、黄明菲、苏捷、洪微微、周丹、陈湉湉、李瑞、林禹光、王柔玉、胡悦、张婷、徐浩等参与了部分专题的研究及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其中,蒋恩平参加了第三章的撰写,黄明菲参加了第四章的撰写,王平裔参加了第五章的撰写,林禹光参加了第一章、第六章的撰写,周丹参加了第八章、第十章的撰写,洪微微、陈湉湉参加了第七章的撰写,李瑞参加了第九章、第十一章的撰写,王柔玉、胡悦、张婷、徐浩参加了第二章的撰写。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管制研究院张国平教授鼎力支持,参阅引用了国内外许多同行的观点或材料,对此深表谢意。受时间、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值得商榷乃至不当或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郭化林

2015年3月于钱塘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