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影响力:献给内向者的10堂影响力训练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为什么你无法展现影响力(2)

想象一下,你正等着一场面试。当然,身边还坐着好几位等着面试的应聘者。其中有一位引起了你的注意,他非常健谈,热情地与其他应聘者说着什么,而你却缄默无语,甚至因闹哄哄的场景心烦意乱。你下意识地把脚往椅子下缩了缩。你有些担心,随即安慰自己“能说有什么用,说到点子上才管用”。但你心里可真没底,因为内向的你与外界联系的时间不够多,你会误以为自己比外向的应聘者有更多的问题,比如,你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孤僻、胆小、害羞(其实内向与孤僻、胆小、害羞是不同的概念)。这一切让你的信心动摇了——你开始怀疑是否能顺利通过面试。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能在面试时充分展现影响力吗?

就是这样,比较对影响力是一种伤害,它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难以保持临在感。更重要的是,比较还让我们产生负面评价,这让我们陷入到不满、妒忌、忿忿不平等负面情绪中。很难想象,一个人内心充满负面情绪,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狰狞而是影响力。

爱比较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本性,想要改掉非常困难。与其如此,不如一察觉到就运用“责任转移”的技巧减轻内心的不适。

第二种会削弱影响力的不良心态是自我批判。

假设你获得了与某位大客户交流的机会。随着会面时间的临近,你的内心开始不断浮现过去失败的经历。不自觉地,内向的你开始想自己的不足之处——不善言辞,给人的感觉很冷漠,跟陌生人说话容易紧张,别人总是误会你说话遮遮掩掩、误认为你很有心机……在这种不断的自我批判下,你的表现势必会变得很逊色。

自我批判,会让我们就像真的遭受攻击一样受到伤害,并做出有损影响力的反应。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人的大脑是无法分辨想象和现实的,会将自我批判视为“攻击”,从而进入“危险应激状态”,身体会产生“打或逃反应”,就像羚羊被狮子攻击时的反应一样。

此时,你的身体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可体松(压力荷尔蒙),它们经由血液流遍全身,让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僵硬。你的身体只想赶快逃离危险,只是想在本能上活下来,所有无关紧要的功能,如肌肉修复、消化、免疫功能等都被关闭。就连那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大脑的认知、推理功能也被关闭。也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下,你失去了分析思考、创意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仔细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过和别人讲话时不小心说了自己糗事的经历。你一定立刻会自我批判——“哎呀,这么丢脸的事,我怎么说出来了?”其实,你的身体也会出现相应的反应——眼睛瞪大,面部肌肉抽搐,身体也变得僵硬。而其他人会有什么感受呢?会觉得你的反应是因为他们自己——可能是你对他们讲的话、做的动作或者本人有意见。在这样的状态下,影响力无疑难以展现出来。

此外,有一种与自我批判非常相似的负面心态,也阻碍影响力的施展——自我怀疑。

所谓的自我怀疑,是指对自己的能力欠缺信心,怀疑自己不能完成某件事情;或者认为自己没有天赋,不可能掌握某项技能。

自我怀疑是内向的人一种非常普遍的不良心态。由于我们的文化普遍比较认同外向的人,因而内向的人常常对自己很困惑:总是慢半拍、沉默寡言、不喜欢抛头露面……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古怪的家伙。但有趣的是,自我怀疑的内向的人绝大多数并不是真的缺乏能力,实际上他们大都很优秀,只不过这个社会注重速度、行动、竞争和魄力,而内向意味着反思、独处与慢半拍。但这却造就了内向的人更倾向于自我怀疑。

自我怀疑很容易让人丧失信心,就如同自我批判、比较一样,削弱了内向的人的影响力。因此,内向的人要想拥有影响力,尤其要学会处理好自我怀疑。

到目前为止,你对削弱影响力的不良心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也懂得了如何觉察它们。接下来,你需要掌握处理由不良心态引发的负面情绪的技巧。

·三步扫除影响力障碍1:为“不适感”正名

要扫除不良心态带来的负面情绪,只需遵循三个步骤。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步。

扫除负面情绪,首先要接受负面情绪——能够认识到,即便负面情绪让人们不那么好受,但仍是人们正常的、普遍拥有的情绪体验。如此一来,你就不会因为拥有负面情绪而羞愧了,也不会为此感到焦虑。

换言之,心里不舒服或者有负面情绪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每个人都这样。热情洋溢的外向的人,也会有紧张、痛苦的时候。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人对负面情绪都怀有成见,比如,会认为心理不适是不对的或不正常的,并全力排斥它们的出现。就连遭遇重大变故(如失业、离婚、对自己很重要的人离世)的时候,也不觉得它们的出现是正常的——人们通常只准自己失控一会儿,期限一过,就不容许再情绪化。

对负面情绪一味地压抑,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就像如果告诉你从此刻开始千万不能想白色的大象——千万不能想象白色的大象的样子哦。可是结果呢?你的大脑中会出现什么画面?一定是白色的大象!你越是努力不让自己去想,你的大脑就越会想白色的大象。

为了测知人类在想法遭禁后对它们的执着程度,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要求受试者几分钟内都不能去想象黄色的汽车。大多数受试者立刻就会想到黄色的汽车,而且还想个不停。有些受试者即使一时克制住,最后仍旧会被黄色的汽车的影像占据大脑。更有一些受试者反映,在实验结束后的数日甚至数周里,仍会时不时地想到黄色的汽车。

对待负面情绪也是同样的道理,你越是压抑,它们就越强大,让你越难受。而且,拒绝接受负面情绪,常常会在不适感上增加羞愧感——我们不仅难过,而且还会因为难过而惭愧、自责。

专门研究羞愧感的心理专家布琳·布朗指出,在人类所有的情绪中,羞愧感对健康和幸福的毒害最大。羞愧感会让人认为自己不值得获得他人的认可,表现也会与他人或周围的大环境格格不入。

为什么羞愧感对人类有这样大的危害呢?因为它与人类最根本的需求——被他人、集体、社会接纳的需求相悖。在远古时代,无法获得部落里其他人接纳的人是生存不下去的。担心自己不被当权者以及周围的人接受的恐惧,害怕自己被放逐、活不下去的恐惧,根深蒂固于灵魂的深处。虽然在今天,他人不认可,一个人也能很好地活下去,但担忧和恐惧的情绪却遗传了下来。

因此,绝大多数人面对负面情绪时才会那么容易感到羞愧,而身体才会表现得好像活不下去了一样。比如,在面试时,你感到紧张,你认为这不应该出现,要求自己尽快冷静下来。但越是这样,你就越紧张,你对自己无法控制紧张感到羞愧。这些错中复杂的情绪阻碍了影响力的施展,你的表现差极了,无法获得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为“自己的不适”羞愧。因为他们总会认为“既然我很优秀,为什么还会感到不适?”所以,越是优秀的人在面对不良情绪时越要注意——要懂得为其“正名”——无论有多么难熬,都要把其当成是一种体验,明白这只是人类生存机制的副作用之一。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也正在和你一样感到不适。了解了这一点,你会好过许多。内向的人并不是特立独行的、古怪的人,很多外向的人也会出现这样的心理状态,所以这是正常的。倘若能发现一位与你很熟的外向的人也有这样的经历,会更有帮助。比如,你要去见一位重要的客户,你心神不宁,有些紧张,还有些害怕。这时,你不应该想“紧张、害怕不可以出现”,而是想“是的,我有些紧张,还有些害怕。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很正常的。外向的××也曾说过他在第一次拜访发客户时紧张得连手都不知道该往哪放……”

你也可以想象某位你敬佩的外向的人向你诉说他们自己的相似经历。仅仅想象,就非常有用。当然,像上面例子中确实听到过本人的亲口讲述,是最理想的。

还有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请提醒自己,你不是世界上唯一有这种不适感受的人。这个世界上有70亿人口,在这个庞大的人群中,一定有不少内向的人跟你一样正在经历相似的情况,正在不良情绪中煎熬着。换言之,你不必认为只有你独自受苦,你所感受到的悲伤、失望、自卑、羞愧等等,许多人正跟你一起面对。

·三步扫除影响力障碍2:中和

将负面情绪正名后,要做的处理就是“中和负面情绪”。最好的做法就是认清这样的一个事实——你的想法并不是全都正确。

T先生正和B女士在餐厅谈业务。B女士认真地介绍着产品,T先生的双脚却在频繁地抖动。要是搁在以前,B女士一定会认为是自己对产品的介绍不够吸引人,T先生有些不耐烦了;然后自己也会变得慌乱,表现更差劲。

但B女士新学了一套调节方法。她告诉自己,T先生的表现其实与自己无关,可能是坐得久了,脚有些不舒服。这样,B女士就完全不会陷入到紊乱状态了,她的表现也不会受影响。

下回跟他人交谈时,假如对方也露出了冷漠的表情或做出了让你难受的动作,不妨像B女士一样换个角度去想,想象对方是因为状态不好或者身体不适才会有这样的肢体语言,告诉自己你感受到的只是对方不适外显的余波,他的负面态度与表现可能和你无关。换句话说,对方对你的表现根本没有意见。

当然,和别人谈话时感受到对方的不耐烦,或是发现对方脸上不快的表情闪过,难免会感到不安,会不自觉地猜想对方这样做是不是因为自己。不过在这种直觉出现之后,别忘了理性认知对方的负面反应——可能他只是有些累了,或是穿了一件不舒适的衣服,或许是因为其他不相干的事情,总之,与你无关。

别以为这是自欺欺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就是事实。我们的大脑所看到的事实很多时候是片面的、扭曲的。关于这一点,哈佛大学的一项著名实验曾验证过。

研究人员要求受试者观看一段简短的影片——两组人正在互传篮球。受试者被要求数出其中一组的传球次数。在影片中,一位装扮成大猩猩模样的女士走进了球场,甚至对着镜头挥舞了几下双臂。

影片播放后,研究人员没有问受试者传球次数,而是问他们是否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令人惊讶的是,超过一半的人没有发现那只对着镜头挥舞手臂的“大猩猩”。

现实中,类似的情况非常普遍,你或许就像上面那些受试者一样。

不信的话,不妨做下面这个测验。

首先,环顾四周,看看有多少东西是蓝色的。

接着,把目光停留在书上,不要再看周围。想一想有哪些东西是红色的。没错,就是红色,请将目光固定在书上,仔细想一想。

然后,抬起头再看四周,你是否发现突然多出了很多红色的东西?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人类的意识集中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所能察觉到的东西是屈指可数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瞬间就能够看到上百万种东西,但意识能够察觉到的却少之又少。当然,如果要意识全部接收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一定会负荷不了。

我们的大脑会严格过滤各种信息,只留下很少的一部分——它们是大脑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我们的意识要求大脑留意的。因而我们了解到的不是完整而准确的现实全貌。

通常,被过滤掉的信息多半是无关紧要的,我们了解到的信息与事实相差不远。可有时候,我们大脑的过滤机制会严重扭曲事实,而且绝大多数时候是朝着负面的方向扭曲。出于生存的需求,对大脑来说没有什么比危险情况更重要的了,因而它总是专注收集危险的信息,一点点风吹草动也会被它认定为负面信息。

M女士是一位年轻的室内设计师,这是她首次挑大梁负责一位大客户的别墅设计。设计刚开始几周,对方的私人助理打电话说,“M,看过你设计的样板,我就被征服了。只要一谈到室内设计,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向别人说你多优秀、你设计出来的东西有多棒。可是我的老板似乎对你还有些疑虑,我猜这可能是他没有与你深谈过的原因。”对方接着说,由M女士全权负责他老板的新别墅一点问题都没有,又说M女士已设计了某处公寓、那套公寓设计得很棒,最后表示如果老板与M女士深谈一下,必定会放下心来。因此他希望M女士能在下周末向老板展示她的设计方案。

显然,私人助理的话里有很多正面信息,多到足够引起大脑的注意,比如私人助理表示自己被轻易征服、不由自主地向别人夸赞M女士的设计、相信M女士能够出色地完成设计等等。如果大脑能够留意到这些信息,那么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M女士的心情都会非常不错,更会对自己的设计充满信心。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的大脑都不是这样运作的。即使在正面信息远甚于负面信息的情况下,大脑关注的仍是负面信息——客户对自己存有疑虑。在这么正向的情境里,M女士却单单执着在负面信息上,可以预见,在和对方的老板见面的那天,在需要她大展影响力的那一刻,她的表现一定不会太好,至少在自信方面会大打折扣。

因此,当你的大脑不断播放负面情境时,请务必提醒自己:“我想的可能不对,事实可能不是这样的。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大脑在收集负面信息或是完全忽略了正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