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堂中国哲学课(名家讲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天与人(2)

浑天说认为天地结构像一个鸡蛋,地像蛋黄,处于中央,静止不动。天体像蛋壳,以三十六度斜轴为中心,绕地旋转。这个轴的北端为北极,南端为南极。所以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三十六度。浑天家还做过实验:制造一个浑天象,圆球状,上面点缀着星星,放在地下暗室中旋转,有人在地面观察天象。浑天象上某星出现,向地面报告,地面上观察的人就能看到某星从东方升起。每天都可以得到这样的验证。因为日随天体从地下转过去,因此日有时在地下,这就可以解释上面讲到的日影现象。还可以解释因为地与日月的相对位置的变化而产生月相的盈亏,日食和月食的现象,还能对日食和月食作出预报。浑天说能指导制订比较精密的历法。它比西方的地心说合理性稍多一点。西方地心说用几十个本轮、均轮来计算日月运行情况,既复杂又不准确,现在已经被放进历史博物馆了。而浑天说用一层天计算日月运行情况,既简单又准确。现代球面天文学基本上采用了浑天说的原理。浑天说所讲的天体旋转运动,曲折反映了地球的自转运动。浑天说认为天体(恒星天)由东向西旋转,即左旋,日月五星从西向东旋转,即右旋。这样可以解释日的运行与四季变化的对应关系,曲折地反映了地球的公转运动。

任何科学都是以假说的形式发展的,因此它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都存在某种缺陷,都要被后来新的假说所取代。浑天说也不例外,它一方面认为地像蛋黄,处于中央,这说明地是圆球体;另一方面又说北极出地三十六度。这好像地是平面体。二者似乎有矛盾。另外,它认为南极在地下三十六度,离南极三十六度内的星辰,终年隐没于地下,是人们看不见的。唐代天文学家到南海观察天文,见到许多星星都是古代天文书上没有写的,星图上没有标出的,也没有名称,都在三十六度以内。老人星原来在天边,很低。从南海看,它也在很高处。天文学家到北方却发现另一些浑天说解释不了的现象。北极星快到头顶上,那里的夏季,黑夜很短,天黑时煮羊胛,羊胛还没煮熟,天已经亮了,黑夜大概只有两三个小时。浑天说认为日出地面,全天下都亮了,日入地下,全天下都进入黑夜。也就是说天下的昼夜是一样的,为什么北极附近的夏季黑夜那么短呢?唐代人发现了这种奇怪现象却没有人深入研究,失去发展的重要机会,致使浑天说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界统治达一千五百年之久。当西方传入近代天文学以后,浑天说才逐渐被取代。

中国汉代还有一种天说:宣夜说。它认为天既不是大圆盖,也不像大蛋壳,而是充满气的无限空间。日月星辰都飘浮在空中,由气托举、推动着在无限的空间中自由浮动,没有规律性。这样它对于制订历法没有指导意义。天文学的实际用处主要在于制订历法,因此它在天文学界很快就“绝无师法”,没有人用它了。但是,它在汉代以后,却有很大影响,给气一元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它受到现代科学家的高度重视。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这种学说与西方所有的宇宙模式相比,都毫不逊色。

天文学的发展,对天命论是严重的冲击。但是,天文学家对于天象的观察、研究,都很认真,很客观,而对于如何解释天象的变化和怪异现象,则无能为力,还经常受世俗迷信的影响。汉代张衡是杰出的天文学家,是浑天说的主要代表,在天文、机械、地震以及文学艺术诸方面都有创新和优秀成果,是多才多艺的非常杰出的科学家,但在讲到日月运行时,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也说日月运行,“历示吉凶”,认为日子是有吉凶的,办什么事情,都要选择黄道吉日,才能顺利成功。科学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是名副其实的行家,在研究的领域之外,他们的见解往往不那么高明,甚至不及一般群众。因此,要批驳形而上学的僵化观念,破除世俗迷信,只靠科学家是远远不够的。

1.3哲学的天

对于天命论,天文学成果只是沉重的冲击,哲学家的批判才是致命的打击。在天人感应说十分流行的时代,东汉王充对天命论与天人感应的批判细致入微,系统严密。

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创造万物,天能听取人的说话也能看见人的行动,还能与人进行思想交流,能享受人祭祀时所用的牺牲,如此等等。天活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格神。

王充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所谓天生,实际上就是自然,自生。因为是自然的,天下无数的草木和禽兽昆虫才可以同时并生。天命论者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天为人而创生的。宋国人用木材刻一片树叶,花了三年时间。列子说:如果天地三年做成一片叶子,那么天下有叶子的植物就很少了。鸟兽的羽毛要制作起来,似乎更困难一些。那么天下生物那么多,天哪能有千千万万双手来制造万物?即使有意识,也无能为力。父母生子,子在母腹中逐渐长成,父亲无能为力,母亲也无能为力,婴儿就在腹中自然长成。天地间万物也是自然形成的,天地没有创造的意识。

人吃粮食和鱼肉,有人说天为人而生了谷类、鱼类和兽类等。人用棉花纺纱织布,做成衣服御寒,有人说天为人而生了棉花。总之,天为人而生了万物。王充反问道:蚊虻吸人血,是不是天为蚊虻而生了人类呢?蚯蚓吃土,难道是天为了蚯蚓而生地?实际上,万物自然而生,人类选取好吃的吃,好用的用,并非天故意为人类而有意生万物。

古代有很多关于人的精神感动上天的传说,这些传说表达了人们一种良好的愿望。后来被天人感应说引为例证。因此,王充从求真的角度,实事求是地对这些传说进行分析,来批驳天人感应说。

例如,有的人说:荆轲为燕太子丹去谋刺秦王,精神感动上天,因此出现“白虹贯日”。王充认为,天有几万里那么巨大,人只有几尺长,微小的人怎么能感动巨大的天呢?就像用筷子撞大钟,麦秆敲大鼓那样,不会发出响声。有的人说,人通过精诚感动上天。王充说:用绳子悬挂一个水果在空中,轻轻一碰,就会摆动,用口对它使劲吹气,也会稍稍动一点。但是,如果站得很近,虽然用很强烈的意念,用精神,却不能使水果产生一点点摆动。这说明人的精神力量是微小的,怎么能感动那么巨大的天呢?天人感应说认为人通过气感动上天。但气也像水那样,一尺长的鱼在水中拍打,水波会传出几丈远,一里以外的水面就毫无动静。几尺长的人在气中折腾,信息之波最多可以传出十里远,百里之外,就没有任何信息了,几万里之外的天就更不会有什么动静了。因此说人的精神能通过气来感动上天,是没有根据的。

有的人说,大声喊冤,上天听了会表示同情。例如,邹衍无罪,在燕国被拘捕。夏天五月,邹衍仰天长叹,天就为他降下霜。王充表示怀疑,天离地八万里,人的叹息是否能传到天上去?天是否有耳,能听到人的叹息吗?人坐在高台上,台下有蚂蚁叫,人是听不见的,天怎么能听得见在万里以外人的说话声呢?

人与人因为距离远,语言不通,还需要翻译,才能进行思想交流。天与人异类,人说话,天怎么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呢?一火星烧不热一大锅水,一小块冰不能使厨房寒冷,邹衍的叹息怎么能使天“陨霜”呢?天气变化是有规律的,不会因为个别人的冤情而改变。为什么夏季五月会降霜,王充作出正面解释:邹衍时代用的是周历,周历五月相当于夏历三月。燕国在北方,原来就比较寒冷,三月降霜是常有的事,并不奇怪,与邹衍叹息没有关系。汤被囚于夏台,周文王被拘于羑里,孔子厄于陈、蔡,这三位圣人遇到困难,上天都没有什么表示,邹衍至多是一位贤者,仅仅一次叹息,天就专门为他“陨霜”,哪有这种道理?有的人又说,天会赏善罚恶,谁做了好事,上天就会降下祥瑞,予以支持;谁做了坏事,上天就降下灾异,表示谴责。圣人当政,应该说做了很多好事,但是,夏禹时有大水灾,商汤遇到七年大旱。对于个人来说,孔子的学生有七十二贤人,其中颜渊早夭,子路被杀,子夏失明,他们都做了什么坏事,受到如此报应?为什么恶人命不短,善人命不长?天为什么不能让善人常享一百年高寿,让恶人早夭恶死?实际上,许多恶人如日杀无辜的盗跖却能长寿。

又有人说,牺牲祭祀,可以祈祷上天保佑。王充说:天有几万里那么大,该吃多少东西才能饱?你供上一头牛,不抵给一个人一粒米饭,怎么能吃饱呢?天吃不饱,是否愿意出力保佑你呢?许多人都把天说成像一个人,但是,天哪有口、鼻、耳、目?哪有手足?天也没有肠胃、心思,更不会吃饭,不会思考,不会听人的话,也不会看人的行。王充认为天就是一块固体,像地一样,是一个极大的自然物,根本没有意识。有的人说天是气,气当然也没有耳目心思,像一缕青烟,像一阵春风,也是不会思考的,更不能赏善罚恶。

王充经过详细分析研究,认为天或者像一块巨大的固体,或者是弥漫无际的气,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天都只能是无意识的。因此,他说“天道自然”,与人不会产生精神感应。天的自然性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昼夜、寒暑的变化,如雷电风雨的降临,人都要想法对付:黑夜,用火照明;寒冷,用棉保温;盖房屋以避风雨;筑堤坝以防水灾;等等。而人对天是无能为力的,不能变夏天为冬天,也不能变冬天为夏天。因此,天人的自然感应只能是单向的。

王充以后的两千年中,科学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进步,现在人类影响自然界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破坏性能力。例如大批砍伐树林,水土流失严重,使一些地区沙漠化;人类发展工业,产生大量的废物、废气、废水,严重污染空气、水域和环境,使大批鱼、鸟等生物大量减少,甚至濒临灭亡。人虽然至今不能改变太阳系的环境,也不能改变地球的运行轨道,但对地球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在地球上,天与人的自然感应已经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人类应该保护自然环境,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是人对天的影响的一种积极表现。

总之,天人之际是人类长期关注的问题,现代社会对此又有了新的研究课题。天人关系是人类研究的永恒课题,科学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个课题的内容也会不断更新,不断丰富。

2.天人合一

中国汉字的多义性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模糊性,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学者的研究或者争论,与此多有关系。有的学者不太了解这一情况,在多义中只取一义,或者根据自己的想法,将本来模糊的改成精确、清晰的,结果失去原意。对于“天人合一”,就有这种情况。先将“天”确定为神灵的天,“人”确定为人类,再把“合”理解为两种不同的东西相加与结合,于是就得出“天人合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成立的。进一步推翻所谓“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之类的说法。全部论证过程似乎都是很严密的,其实有许多理解不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误解。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是多义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种意义:一是自然的天,一是神灵的天。

自然的天也有几种意义:

一是与“地”对应的天,即“天地”中的天,包括日月星等天象以及气候、气象等。如《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列星指天上的所有星星,主要指恒星。所有恒星随着天旋转。日月交替着照耀天下。四季轮换着出现。阴阳变化存在于天地之间,风雨在广泛领域中产生作用。这些都是天的表现。“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日食月食,风雨不及时,新星突然出现,虽然是非常的现象,却是每一个时代都会有的。《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阳气积累成天,阴气积累成地,天地是阴阳二气形成的。地面以上的一切现象都包括在“天”这个概念内。

二是与“人为”对应的天,指一切不是人为的自然现象,包括与地对应的天的全部内容,还包括地面上自然发生的一切现象。如《庄子》所说的“牛马四足,天也”。牛马有四条腿,是自然的,这也是天,即天赋的意思。《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这些说法中的“天”都是天然即自然的意思。

三是与“人”对应的天,是天地的简称,指整个自然界。如《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这个天就包括“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这个天就包含“人之外的一切都是天”的意思。

四是天有时也包括人在内,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宇宙。如董仲舒讲的“天有十端”,十端是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人。这个天就是无所不包的,这一句话中,两个“天”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在西方哲学中不太可能出现。如果不能理解中国哲学中这种模糊性,那就可能误解一些古代的思想。张载讲“太虚即气”,太虚又名为天。这个天也是整个宇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