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清代乾嘉时期朴学与文学的诗学关系考论
更新时间:2025-04-27 17:46:06
最新章节:作者简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乾嘉时期,朴学取代理学成为主流学术,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观念。乾嘉学人重新思辨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关系。袁枚的性灵说与翁方纲的肌理说,前者对抗朴学,后者拥抱朴学,两者旨趣迥异。性灵说与乾嘉义理有内在的一致性。朴学的博雅考证推动了乾嘉时期的骈文创作。乾嘉学者将骈文视为文章正宗,此时的骈散之争是汉学与宋学之争的延伸。在乾嘉朴学的影下,通俗文学也具有了浓厚的考证色彩。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3-04-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清代乾嘉时期朴学与文学的诗学关系考论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作者简介
- 主要参考文献
- 结语
- 本章小结
- 第二节 乾嘉时期的通俗文学与朴学
- 第一节 乾嘉时期的朴学与骈文
- 第四章 乾嘉时期的朴学与骈文、通俗文学
- 本章小结
- 第四节 学人之诗与乾嘉朴学
- 第三节 乾嘉时期的人性论与性灵派诗学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中国近代小说流派研究
本书以中国近代小说的主要流派为研究对象,包括谴责小说、公案小说、侠义小说、旧派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翻新小说、历史小说等。通过文本细读,对其文本内蕴、叙事特征、文化内涵、民族国家想象、人物存在状态等展开阐释,以求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在论述方法上,作者借鉴阐释学、叙事学、文化剖析、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既兼顾近代小说流派全貌,亦凸显流派个性;既呼应全书体例,亦体现学术特色。本书是第文学26.1万字 - 会员
人文新视野(第18辑)
本书是由国内著名学者史忠义、尹晓煌等先生主编的“人文新视野”研究论文的第18辑,书稿主要包括哲学研究、诗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加拿大魁北克文学研究、日本文学研究等几个栏目,其中包含文学艺术领域内对当下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争议问题的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和文化解读以及国内的译介接受,还有论文探究了“问题学”哲学问题等,运用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有比较文学、文学传播学、精神分析等。内容丰富,学术性强,处于文学18.5万字 - 会员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史论稿
本书搜罗宏富,自远古神话传说始,到晚清文学终,详尽考察了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从萌蘖、成形、成熟到最后完成的历史变迁,以及诸种变迁的内外因素。本书的要旨在于围绕命运与偶然、漂泊与危机、欲望与追求、退守与进取、今生与来世等命题,揭示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叙事模式、艺术特质与民族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凸显古代中国人的思维形态、情感价值取向,特别是在自然认知上的观念嬗变,也即是借海洋的镜子映照人类精神不断创造更新的历文学21.1万字 - 会员
走向“关系诗学”
本书引用综合性视角和系统的方法,针对本质主义的文学观念和文化研究的视野缺失,从关系反思和理论建构的意图出发,透过三个层面(形式表现、关系形态、原因阐释),对西方文论史上五种最主要的文学观念(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接受说)下的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三者的复杂关系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辨析、论述和新阐释,提出一系列独到的见解。通过剖析,指出古今主要文学观念的核心要素是“关系”,提出走向“文学24.2万字 - 会员
感性批评和现当代小说
感性批评,是作者从事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一以贯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作者认为,在西方近现代、当代各种文学理论和思潮都被介绍到国内的背景下,小说的阅读、研究不再以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方法为指导,而是要毫无理论前见地、充分感性地进入小说文本的阅读和思考之中,进行充分的文本细读,依据小说文本的不同面貌和一些文本的细节,随机选用不同的文学批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文学21.6万字 - 会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声音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声音问题一直是诗学的热议话题。声音最初指的是诗歌的音乐属性,但由于音乐本身并不是诗歌,而音乐性也不能嚢括当下汉语新诗的美学特征。因此,采用声音一词更具有效性。此外,音与声存在着差异,指向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音在诗歌中主要指的是与音乐相关的规律,以书面的语言文字为主,声偏重于通过音乐伴奏形式或者其他口头方式产生的综合效果。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汉语新诗为研究对象文学20.9万字 - 会员
民国时期新旧文学关系散论
本书将对新旧文学关系的考察植入立体的社会网络中,从晚清民初的启蒙思潮谈起,通过考察新旧文学与报刊市场以及旧体诗词的刊印传播,将社会生活新旧杂糅,交融互渗的复杂性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辨析了文言与白话、新文学与旧文学、传统与现代之间颇为复杂的关系。文学17.7万字 - 会员
现当代丝路文化叙事俄语小说研究
本书以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现当代丝路文化叙事俄语小说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基本发展历程、主要作品和体裁特征,钩沉创作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语境,考查战争与和平、记忆与遗忘、漫游与归乡等与丝路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的主题,分析小说中张骞、马可·波罗、成吉思汗、拔都、忽必烈和帖木儿等为丝路发展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形象,解读驼队、道路、荒漠等典型丝路文化意象的象征意义,阐释小说中的宗教文化、中国元素以及体现的丝路精神。文学30万字 - 会员
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研究
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是中国抗战文学地图上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本书立意发掘其文学性、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等内容,从翻译文学之镜中窥见抗战文学及社团文学被遮蔽的一些属性。同时,突破“启蒙/救亡”的阐释体系,展示出抗战大后方社团翻译文学以及抗战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与本真面貌。文学22.6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近代女性文学视域下女性观念转型研究
中国近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女性群体当此巨变之时,思想观念和历史命运都出现明显的转型,这一点在近代女性文学尤其是女性诗词创作和女性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就女性诗词创作而论,本书立足于才女吴藻、沈鹊应、单士厘、南社徐氏姐妹、秋瑾、吕碧城等近代女作家的作品,找到她们前后期创作的分界点,以此为基点,比较她们前后期创作内容与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变化,呈现她们女性观念的转型轨迹。就女性小说创作而论,主题类文学理论20.4万字 - 会员
乌托邦与科幻文学阐释
“乌托邦”是许多理论家科幻批评的关键词,尤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幻批评中居于核心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幻文学的密切联系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达科·苏恩文发起的科幻批评标志着西方科幻批评的马克思主义转向。自此以后,乌托邦逐渐演化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幻批评的终极视域。本书分析西方科幻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转向的成因,深入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科幻批评的“乌托邦”视域。在此基础上,对苏恩文、詹姆逊、莫伊兰文学理论13.6万字 - 会员
桑塔格与中国
本书讨论了桑塔格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意识上、思想上的深度关联。桑塔格的作品可谓“文如其人”,富于变化,有时又自相矛盾;与之相类似的“既此亦彼”“亦黑亦白”的变易模式,也主导着中国古典文论的整体框架。本书以此为出发点考察桑塔格的整体创作及美学思想,可以看到,“变易中的不易”与“不易中的变易”,既纵贯其创作的始终,也横跨她创作的所有门类。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解读桑塔格,更有助于读者深度理解其创作理念和思想文学理论17.2万字 - 会员
当代文艺学的规范性基础:合法性反思及其批评实践
本书主要试图从合法性危机与合法性建构的角度思考文学理论问题,并通过文学批评实践具体地触及理论问题。理论思考主要基于三个维度,反思社会理论视野下的文艺领域的规范性基础与合法性问题,探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合法性危机,阐发文艺符号学的合法性命题。文学批评实践涉及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现代性与文学形式,后现代欲望与审美问题。文学理论18.5万字 - 会员
宋代家书研究
本书以宋代家书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自战国到宋代的家书发展历史。在全面整理宋代家书文献的基础上,将其进行分类并概括其整体面貌。通过家书探讨宋代士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深入发掘宋代政治经济等重大事件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以及士人由此产生的应对策略。家书中的教育思想和治家理念是宋代家书的精华所在,也是家学、家教、家风的突出体现,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同时,家书还是宋代士人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通文学理论20.3万字 - 会员
云南书写与国家认同研究(1937—1945)
从“现代文学”如何建构和想象“现代中国”这一思考维度出发,循着“从周边看中国”的学术视野,本书从整体角度探讨了滇缅抗战时期与云南建立了特殊联系的旅行者、考察者,云南本土作家以及中国远征军将士、随军记者,他们如何通过旅行、采访、行军、战斗、勘测、筑路等行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学实践,把想象的对象变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感知对象。这些基于实地体验的云南书写都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书文学理论2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