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耕传读之耕者有其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鞠耕传读之耕者有其田——治愈篇

前言

我生于东北松花江支流之畔,顺河川西岸的修家小屯,便是我魂牵梦绕的故土。

顺河川水宛如一条灵动的玉带,绵延十里,自东沟子涵管浮桥下奔腾而过,由北向南注入大江。它年复一年地流淌着,润泽着两岸八屯那饱受十年九春旱困扰的百亩良田。春日,它唤醒沉睡的土地;盛夏,它滋养蓬勃的作物;金秋,它助力丰硕的收获,是这片土地当之无愧的生命之源。

世居于此的人们,在黑土地的怀抱中辛勤耕耘,以种植玉米、大豆、田瓜、葱蒜等经济作物为生。每一粒种子的播撒,都承载着对生活的希望;每一滴汗水的滴落,都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这些作物不仅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更寄托着人们对小康生活的无限向往。肥沃的黑土地,是乡亲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是勤劳致富的依托,更是迈向幸福生活的坚实阶梯与美好愿景。

党的惠民政策如和煦春风,吹遍了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让全体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健前行。如今,田间地头处处涌动着蓬勃的生机:崭新的农舍错落有致,现代化的农机穿梭往来,智慧农业初露锋芒。这一切,都彰显着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定决心,也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第一章鞠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又是一年春去秋来。牛延达,这位生于黑土地、长于黑土地的农民自由职业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从未因生活的磨砺而褪色。此刻,他正卧病在床,却仍紧紧握着手机,逐字逐句地修改着以家族自传和回忆录为蓝本的作品。稿纸不知换了多少回,内容也反复雕琢,但他眼中的热忱始终如初。

五年前的除夕夜,厨房里暖意融融,铁锅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灶台上的火苗欢快地跳跃着。一家三口围坐在火炉旁,静静等待着跨年夜钟声的敲响。刚大学毕业的儿子牛大成,凭借自己的才华在业余投稿中收获了人生第一笔稿费,此刻正兴奋地分享着创作背后的故事。

“爸、妈,你们也试试写小说呗!”大成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说不定能写出特别精彩的故事!”

牛延达笑着摆摆手,调侃道:“你妈平时没少看现代言情小说,要写也该她动笔。”

妻子白了他一眼,嘴角却挂着笑意:“还是你行,武侠小说看了那么多,情节都能倒背如流,写出来肯定有意思。”

“我看书太杂,脑子都乱套了,哪能写好。”牛延达自嘲地摇摇头。

这段轻松的对话,本只是过年时的闲聊打趣,谁也没当真,笑声过后便抛诸脑后。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牛延达心中那颗被生活掩埋的文学种子,在儿子的提议下,悄然开始生根发芽。

不久后,儿子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梦想学府的研究生备考中。当儿子征求他的意见时,牛延达语重心长地说:“书不能白念,既然有了更高的追求,就放手去闯。但记住,学习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耐得住寂寞,才能超越自我。”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儿子经历了三次艰难的考研历程。当得知儿子终于通过初试时,牛延达难掩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地在亲友圈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可很快,复试的巨大压力如乌云般笼罩而来。从儿子口中得知复试难度远超想象后,夫妻俩迅速调整心态,不再声张,默默在背后为儿子加油鼓劲。最终,儿子虽然复试合格,却因排名靠后遗憾落榜。那一刻,牛延达深切体会到儿子追梦路上的艰辛与无奈,也更加懂得梦想的重量。

楼下的食杂店里,妻子艳无双一边擦拭着布满灰尘的货架,一边忍不住抱怨:“让少进点货就是不听,这下好了,东西都堆着吃灰,哪还有顾客愿意来买。”平日里,她总爱在丈夫不在的时候唠叨几句,可只要老牛一瞪眼,她立马就没了声响。但要是她真发起火来,那一连串的数落,连老牛也招架不住,只能乖乖认怂。老牛心里清楚,妻子刀子嘴豆腐心,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人,即便偶尔拌嘴,也从未往心里去。

这天清晨,六家子村的种田大户前来取土地承包合同。牛延达好奇地询问今年玉米地的价格。

“一垧地一万块。”大户叹了口气,满脸无奈。

“这价格挺便宜啊?”牛延达微微挑眉,有些惊讶。

大户苦笑着解释:“不便宜哪有人买?去年我花一万六买的好地,虽说贵了点,但玉米卖完好歹还能挣个工钱。今年这行情,地不好种,一万块也只能将就,要是玉米价格能涨,说不定还能赚点,要是不涨,也就能剩个工钱。”

牛延达也打开了话匣子,说起自家的情况:“我家前年一垧地卖一万八,那会儿玉米一块二一斤,买地的人还能赚个四五千。去年地就降价到一万五了,玉米卖一元一斤,也就赚三四千。今年这一万块的地价,到底能不能赚,全看粮食产量和价格了。咱们种地的,没别的营生,不管行情好坏,都得守着这几亩地,多种点才有盼头。”

大户连连点头,深有感触地说:“说得太对了,庄稼不收年年种。种地挣的那点钱,也就是勉强维持一家人的吃喝拉撒、人情往来,供孩子上学。要说谁家能有多少存款,根本不现实。”

“想多挣点,还得有好地,多种些经济作物,光种粮食可不行。”牛延达补充道。两人的对话,饱含着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与坚守,也道尽了农耕生活的酸甜苦辣。

第二章耕

牛家的故事,要从遥远的过去说起。牛家始祖牛万年,本是山东登州府牛庄的一介布衣,虽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为了躲避战乱、谋求生计,他毅然踏上了闯关东的艰难征程,随着浩浩荡荡的人流,向着未知的远方前行。

历经三代人的漂泊流离,牛家的后代们一路辗转,终于在东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民国初年,牛家的一支族人从长白山脚下、松花江畔的小渔村出发,试图寻找更好的出路,却不幸在途中与家族失散。而其余族人则继续东迁,最终在一个叫老龙湾的地方定居下来。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牛家逐渐积累起了丰厚的家业,良田百亩,银钱万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大户人家。牛延达爷爷的先祖兄弟五人,年轻时跟随祖辈四处奔波,历经风雨,最终在“人杰地灵”的南榆树朝阳坡屯停下脚步,安家落户。分家时,尽管家道已经有所中落,但兄弟五人分得的肥沃耕地,按小晌计算,每股仍有四五十垧之多。

到了牛延达爷爷的先祖出生时,由于经营不善,本支祖产几乎消耗殆尽。所幸他继承了一门为小儿治病的手艺,凭借着这门手艺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再加上勤俭持家,经过四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又积攒下了一些家业。到了上学的年纪,他凭借与故交的深厚情谊,得以在私塾旁听三年,从此开启了牛家耕读传家的传统。

第三章传

牛延达二十八岁的祖爷,自幼便传承家学,医术精湛。他常常背着药箱,游历于周边村落,为患病的儿童诊治疫病。凭借着高超的医术和善良的品性,他深受乡民的爱戴与尊敬。后来,祖爷娶了黄氏为妻,婚后育有两男两女,一家六口的生活虽不算富裕,但平淡而幸福。

然而,生活的变故总是突如其来。两年前,迫于生计,祖爷不得不带着身怀六甲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从榆树朝阳坡搬到姜家坨子南沟子王大磕巴屯,投奔亲友,以帮工为生。家族几代人的命运,似乎都有着相似的轨迹,充满了无奈与艰辛。

牛延达的爷爷,同样继承了家传手艺,在邻里间行善积德,日子起初也过得安稳顺遂。然而,人性的弱点却在不经意间将这份宁静打破。原本不嗜赌博的爷爷,在农闲时偶尔与乡邻小赌怡情,本无伤大雅。但渐渐地,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私房钱很快输光,为了翻本,他四处举债,债台高筑。

恰逢二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男方送来的财帛礼金本可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可爷爷却在赌友的蛊惑下,鬼迷心窍地用部分礼金抵债,随后又将剩余的钱财全部输光。无奈之下,他只能以去江北做买卖为由,黯然离家出走,三年多时间里音信全无。

这一年秋天,眼看二女儿的婚约期限将至,奶奶心急如焚。无奈之下,她只好邀请亲家商议,匆匆为女儿举办了婚礼。原本虽然贫困但充满仁义的家庭,因为爷爷的一时糊涂,再次陷入了家道中落的困境。

奶奶出身于没落的乡贤大户,虽目不识丁,却举止优雅,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丈夫离家后,大儿子外出务工,家中只剩下年幼的小儿子和还在哺乳的小女儿。这个裹着三寸金莲的柔弱女子,用她瘦弱的肩膀,毅然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由于行动不便,奶奶只能靠做一些手工活贴补家用。家中孩子尚小,起初还能勉强维持温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愈发艰难。奶奶带着一双儿女节衣缩食,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好在孩子们懂事乖巧,从不抱怨,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帮母亲分担家务。

进入腊月后,奶奶因思念丈夫,又感染风寒,整个人精神恍惚。每到夜晚,她都会陷入梦境,在梦里与丈夫重逢。梦中,丈夫背着失而复得的钱财归来,还为她扯了两匹漂亮的确良花布,买了她年轻时爱吃的四式点心和山楂糖葫芦;给儿子买了裤衩、背心、棉手捂子、羊皮帽子,还有冰车、冰墩和冰猴、大块糖;给女儿买了糖球、红头绳、绣花棉围脖,还带回了两半口袋洋米洋面、一刀后秋猪肉和一条咸鱼。然而,每当奶奶在梦中呼喊丈夫的名字,他却总是渐行渐远,消失在茫茫夜色中。奶奶常常半夜从梦中惊醒,独自流泪到天明,那泪水里,饱含着思念、委屈和生活的无尽苦涩。

这一年新年,爷爷历经磨难后终于归家,一家人得以团聚。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与家人共度的最后一个团圆年。几代人一路走来,历经千辛万苦,为了挣回失去的物质基础,四处避难、年少离家、奔波谋生、行医从商、帮工劳作、耕读传家,终于盼来了耕者有其田的美好生活。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让牛家祖辈和后人都铭记于心,永远不忘共产党的恩情。

牛挺,作为一名老党员,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村里的事务。这天,他走到桌案前,习惯性地拿起暖壶晃了晃,里面还有些许隔夜开水。他倒出半碗,缓缓喝下。明天村小学就要开学了,想到即将入学的小儿子,他兴奋得一夜未眠,不知不觉喝了大半壶开水。“可不能忘了烧壶开水,泡壶好茶,去参加开学典礼。”他喃喃自语道。

随后,他打开木匣,取出一件半新不旧的洋服和一本泛黄的老书,书里还夹着老伴陪嫁的鞋样。趁着做饭烧水的间隙,他庄重地将老书从头到尾翻看了两遍。这件洋服平日里他舍不得穿,而这本书,更是他的心头宝,只要一有闲暇,就会拿出来翻阅。尽管他从未进过学堂,目不识丁,但这个习惯却坚持了几十年。每到新生开学季,即便没有收到邀请,他也会穿上洋服,前往学校,静静地感受那份喜悦与希望。在他心中,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教育是农村未来的希望。因为旧社会家里穷,自己没机会读书,所以他对知识和教育有着更深的向往与敬畏。

水烧开了,他灌满一暖壶,又从锅台窗框上挂着的帆布口袋里抓了一把茶叶放进壶中。这茶叶可是稀罕物,是父亲当年给富贵人家小孩看病时得到的赏赐,他一直舍不得喝,只有在与村里留宿值班的村干部聊天时,才会拿出来分享,尤其是村干部亲家最爱这口。村里的老伙计们都知道他有好茶,没少跟他讨要,要不是他偷偷藏了一些,早就被喝光了。村部的伙食简单,咸菜、酱、茶叶,都是他从家里带的。为此,老伴没少唠叨:“咱家也不富裕,总把东西往村上带,图个啥?”他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该咋是咋地!”那笑容里,满是对村里事务的热心和对邻里的真诚。

屯邻们常打趣说,老党员在村上,公家的锹镐等有用的东西看不见他往家拿,却总能看见他往家挑两桶喂猪的泔水。但大家都知道,牛挺始终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高尚的品德。当初村里拖欠打更人的工资,而他家种地没钱买化肥时,村里连八块钱都拿不出来。村上让信贷员先贷款垫付,等村集体有收入再扣除。就这八块钱的化肥贷款,因为村里经济困难,一直未能偿还。牛挺从不计较,会计给他记了往来账,说等村集体有钱了一定先给他开支,他也只是笑着说没关系。

然而,命运总是无常。还没等到年底,那年秋季的一个早晨,一直谨遵医嘱的老伴,在55岁这年,突发脑出血摔倒在地。幸好邻居及时发现,才捡回半条命。邻居骑车赶紧给牛挺送信,他赶忙打电话叫回在乡里厂子管后勤的大儿子和当电焊工的二儿子。等父子三人赶到家,商量后决定紧急送老伴去乡里卫生院抢救。为了避免一路颠簸,他们卸下板门,招呼四邻帮忙抬起,徒步赶往乡里。

当时乡医院的医疗条件还算不错,副院长费大夫与大儿子岳家还是亲戚。缴费后,老伴被直接送进急诊室。费大夫亲自诊断,确定为急性脑出血,立即进行输液治疗。医院动用了所有医疗资源和药物,全力抢救了两天两夜,可老伴却依旧昏迷不醒。

县医院的业务主任是医疗骨干,毕业于本科大学神经内科,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与费大夫既是老乡又是同窗。费大夫赶忙打电话求助,大儿子的同事出钱雇车,将专家接到乡院为老人诊治。专家会同费大夫等乡院医生会诊后,决定采用先进的骨穿刺手术,并很快征得家属同意。经诊断,老人患的是高血压脑病,需要使用新药特药甘露醇。但这种药品当时属于紧缺临床用药,需乡院主管申请,经上级批准后才能用于急诊。乡院赶紧向县医院求援,大儿子的同事雇车连夜往返乡县取药。最终,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老人终于脱离危险。多年后,牛挺回忆起这段经历,心中满是感激,感慨医者仁心和乡亲们的深情厚谊,那些在困境中伸出的援手,如同冬日暖阳,温暖着整个家庭。

第四章读

“一九八三年,迷踪拳,霍元甲,赵倩男”,街头巷尾,少年们的呼喊声此起彼伏。14岁的牛延达放学回家,却惊讶地发现,一向不管家事的大姐正在外面锅台烧火做饭。

“大姐,你咋做饭了?妈呢?”牛延达心中涌起一股不安,轻声问道。

大姐眼圈一红,别过头去,声音有些哽咽:“妈身体不舒服,叔送她去医院了,明天就回来。”

牛延达心里一紧,连忙追问:“妈没事吧?不会是什么大病吧?”

“小孩子别瞎想,没你的事,写作业去。饭做好了叫你。”大姐不耐烦地说道,可语气中的担忧却怎么也藏不住。

牛延达只好闷闷不乐地去写作业,脚步沉重,心中的担忧如同乌云般挥之不去。

人生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无奈与辛酸。牛延达的母亲在乡医院治疗半个多月后终于苏醒,但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只能匆忙出院。经过一冬一春的休养,老人家虽然勉强能够生活自理,却大不如前,常常犯糊涂。做饭时,不是忘了在锅里放水,就是盐放多了;煮鸡蛋一次能煮二三十个,还经常煮不熟。渐渐地,她已经无法再操持家务。为了照顾母亲,叔辞去了心仪的工作,全心全意地操持起家里的大小事务。

15岁的牛延达,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关键时期,却因为家庭变故,疏于管教,没能在课堂上好好学习,错失了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机会。他常说:“只能父母养活我小,我养活父母老了。”在妻子的贤惠和儿子的孝顺感染下,他努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三十八年后,当他回首往事,那些艰难的岁月、温暖的瞬间,仿佛就在眼前,心中感慨万千。

作者正在努力码字中,去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