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在人生路上,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只有进中思退,才能以退为进、收放自如;只有静中求变,才不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人生三思,是进入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人必修的功课。
其一,思危。
《三国志》有言:“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视祸于未萌。”真正的智者,在危机尚未到来时,就能敏锐地察觉,提前想好对策。相反,目光短浅者,浮于表面,往往会累及自身。
王莽身居高位,不懂顺势而为,静心思危,规避风险,结果成为时代弃子;赵武灵王一代雄主,“胡服骑射”,照耀古今,却因为没有危机管理意识,最终饿死于沙丘行宫……
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居安思危,行稳致远;若想身在高位而不倒,更需时时思危,防患于未然。如此,才是最清醒的处世之道。
其二,思退。
《道德经》中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在任何时代,高处不胜寒都是至理。人到了一定高度,一定不能沉湎于暂时安稳,必须懂得一个“退”字。进得巧,退得妙,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方能屹立不倒,善始善终。
周幽王即位后,西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他却仍要与各国诸侯“硬刚”,不知退让,结果葬送了大好江山;李善长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功绩,开国后被封为韩国公,位高权重,却因不知“功遂身退”,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古往今来,多少身居高位、手握大权者,因不知思退而不得善终。只有那些能在“将满未满”之际选择退让的智者,才能避免“水满则溢”的情况发生。退,不是畏缩、认输,而是韬光养晦、蓄势待发,是另一种姿态的前进。见好就收,适时退步,才能笑到最后。
其三,思变。
《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处世不知变通,不撞南墙不回头,那不是“勇”,而是“庸”。真正的智者,往往懂得思变,懂得适时反省自己、调整自己。只有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该如何改正,才能及时止损,先人一手。
因为“思变”,晏子曾用“二桃”轻松杀了“三士”;因为“会变”,十九岁的孙权,成功地平衡各方势力,将大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因为“敢变”,诸葛亮一出“空城计”,唱响了千年……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一切都在时刻改变。因此,只有懂得随时变化,才能克敌制胜。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唯有勤于思变,学会变通,学会改变自己,才能正确应对局势。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有格局的人总能先看时局如何变化,而后调整自己的行动。
人生在世,要想趋吉避凶,获得成功,拥有光明的未来,就一定要思危、思退、思变,三思而后行。有道是:风雨无常,时有挫折,三思才能化险为夷。顺境时三思,未雨绸缪;逆境时三思,柳暗花明。
人生要有“三思”,凡事多想一想,总是好的。
希望本书可以帮你学会“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