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用经方20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临床应用

(一)个人验案

患者梁某,男,56岁。初秋患外感,发热不止,体温高达38℃,自行服用退热药后高热得退。四五日后,发热增至39.5℃,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

中医诊断为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不相顺接的“热厥”之证。治当辛寒清热,生津止渴,以使阴阳之气互相顺接而不发生格拒。处以白虎汤。

处方:

生石膏30g、知母9g、炙甘草6g、粳米6g。2剂。

按语:

患者先是外感发热,后结合舌象脉象判断,已纯粹入里化热了。白虎“四大症”为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患者“时有汗出,而手足厥冷,脉滑而大”,虽与之有异,但病机相同。洪脉本带滑象,均言气血涌动之象。《伤寒论》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乃因热伏于内,阳气不得外达所致,并非每个患者都会如此,因患者体质存在差异所致。患者此时高热,但时有汗出,一来因热盛,阳气内闭不能外达,无法逼迫津液外泄,二来因患者已高热数天,热伤津液,津液很大程度已经损伤;患者身热手足反厥冷,亦为内蕴大热而有假象,分析判断为白虎汤证的征象。“舌绛”为初涉营分,气营两燔但仍以气分为主,应该以治气分为主,不宜加血分药做所谓的预防,以免引邪深入营血,故仍用白虎汤。

(二)名家医案

1.仝小林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验案

① 周强,赵锡艳,彭智平,等.仝小林教授运用白虎汤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验案[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29.

夏某,女性,54岁,黑龙江省农民。2008年10月13日初诊:2004年10月,因昏迷急诊入院检查,发现尿酮(+++),随机血糖22mmol/L,完善检察确诊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予系统治疗。患者出院后用药不规律,反复发作2次,每次均以胰岛素及补液治疗,酮体阴性后作罢。患者2周来因农忙未规律服用降糖药,近5天来发生呕吐求诊。刻下症:口干饮冷,日饮5L,呕吐时作,乏力消瘦,近1个月体重下降6kg。头昏沉,饮水后即刻见汗如珠滚,尿频,夜尿2次,大便正常量偏少。纳食少,嗜睡。面色苍白,舌质黯红,少苔,舌下静脉增粗,脉沉略数。患者未用胰岛素治疗。当日空腹血糖(FBG)15.6mmol/L;尿常规示酮体(++),尿糖(+++),尿蛋白(+)。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处方:生石膏120g,知母 60g,炙甘草 15g,粳米 30g,天花粉 30g,黄连 30g,生姜 5大片。

2008年10月20日复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用任何降糖西药。患者服药 2剂,口渴减轻,尿常规示酮体(+),尿蛋白(-),尿糖(+)。服药至6剂,尿常规示酮体(-),尿蛋白(-),尿糖(+);血糖(FBG)8.9mmol/L,餐后血糖(PBG)12.3mmol/L。处方:患者口渴饮冷缓解,减量生石膏至60g,知母至30g;加西洋参9g益气养阴以调护;加格列齐特缓释片60mg/d,进一步控制血糖。服上方28剂后病情平稳,改为散剂,27g/次,每日2次,煮散10min,汤渣同服。

按语:

患者以“呕吐、渴饮”为主症就诊,且喜冷饮。阳明胃火亢盛,蒸灼津液,液被火炼而亏,则思源以灭火,索冷以去热。胃火妄动则呕吐,壮火食气则疲乏嗜睡,火热下趋膀胱见夜尿多,又尿中酮体为水谷运化失常形成之膏浊。考究其源,为热盛伤阴之证,盖其热为主、火为先,阴伤津少为其果。参考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特点,血糖异常为源头,液体丢失是主因,当佐以补液降糖之法。该患者为“郁、热、虚、损”之典型热阶段,虽无身大热、脉洪大,白虎汤之四大症未悉具,但其“口渴喜冷”已能概全,为热盛伤津之证。予清热生津之法,此热不在阳明腑,又无有形实邪内扰,故不宜承气类以通腑;又较大黄、黄连泻心之热更急、稍表,在气分而未深入脏腑,且伤阴而不宜以苦寒直折为主,更不能滋阴以救火,盖火大而劲猛,杯水焉能救车薪。病急根在釜底之薪,故立抽薪之法,是澄源之治,辅以添水灭火。

2.黄煌医案

① 温兴韬.黄煌教授对白虎汤的认识与应用[J].国医论坛,1998(1):22-23.

程某,女,16岁,学生,1995年9月14日初诊。2年前因消瘦烦渴多饮,甲状腺肿大,某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服甲巯咪唑治疗效果不明显,病情日益加重,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坚持上学,转诊于黄教授。患者体形消瘦,两眼球突出,颈部弥漫性肿大,舌面干燥无津,舌苔少,脉浮大而数,重按无力。询知患者恶热喜冷,口渴,每天必饮大量冷开水或冰淇淋,常感心悸动,汗多。1995年8月2日化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2.8ng/ml,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199ng/ml;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处方:生石膏50g,知母 12g,龙骨 25g,牡蛎 30g,山药 25g,天花粉 15g,天冬 10g,麦冬 10g,北沙参15g,生甘草3g。服7剂。于9月21日复诊,药后烦渴多汗等症状好转,舌脉同前,原方知母加至20g。之后效不更方,唯知母的用量均在20g以上,牡蛎用量在40g以上,服药期间停服西药,并坚持上学。共服药百余剂后,症状基本消失,甲状腺恢复至正常大小,突眼也明显减轻,期前收缩消失,面色红润,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体重增加。1996年2月8日查T3 1.8ng/ml,T4 105ng/ml,已属正常范围。

按语:

黄教授认为,此证以烦热为主症,故当重用知母,以清其气分之热。其甲状腺肿大,不必用海藻、昆布软坚,清降其气火即可。患者虽无烦躁的主诉,但其学习注意力分散,即可视为烦躁。牡蛎主治胸中动悸,其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心动悸不安是牡蛎证,故当重用牡蛎。本例共服用石膏达5 000g,知母达2 400g,牡蛎达5 000g,虽大剂寒凉重镇,患者毫无所苦,尚觉微有甘味,可见药证的对,用可放胆。

(三)临床应用

1.高热

① 郭士华,李登峰.经方治验3则[J].国医论坛,2007(3):9.

徐某,男,27岁。来诊1周前,因感冒受凉,发热,体温38.5~40.5℃,头痛、身痛、全身困乏,先后服用红霉素片、氯苯那敏、安乃近等药物,并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500ml加注射用头孢噻肟钠5g、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10%葡萄糖注射液(GS)500ml加维生素C注射液3g、清开灵注射液18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1周,诸症不解,延余诊治。化验:白细胞6.4×109/L,红细胞4.0×1012/L,血红蛋白120g/L,中性粒细胞0.63,淋巴细胞0.37。神经系统:巴宾斯基征阴性,戈登氏征阴性。高热(体温39.4℃),头痛连及颈项,大汗出,干呕,口渴欲饮,小便利,大便干涩,脉浮数,舌象正常。脉症合参,辨属阳明证,方用白虎汤加味:生石膏60g,知母15g,甘草6g,金银花30g,连翘30g,僵蚕15g,粳米10g。1剂,水适量,武火急煎,以米烂为度,频服,不拘时。服药后2h,大便1次,4h后体温渐降至37.8℃,6h后恢复至正常体温,无反复,诸症消失。

2.月经量少合并慢性湿疹

① 巴东娇,付金荣,蔡玲玲.白虎汤治疗妇科疾病合并慢性湿疹2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7):84-85.

 患者女,45岁,月经量少2年,慢性湿疹4年。一诊:2016年5月31日。月经量少2年,慢性湿疹4年,末次月经5月20日,量少,4天净,面部颌下皮肤潮红瘙痒,有抓痕,未见明显高出皮肤丘疹,舌质红,苔薄腻,脉细。处方:茯苓15g,桂枝6g,赤芍12g,牡丹皮9g,柴胡5g,桃仁9g,半夏9g,炒黄芩9g,荆芥9g,石膏30g,知母9g,炙甘草3g。7剂。二诊:2016年6月6日。皮肤瘙痒潮红均好转,近来感冒,舌质红,苔薄腻,脉细。予疏风散寒、化湿解表方剂治疗2周。三诊:2016年6月20日。诉6月16日转经,量少,舌质红,苔薄,脉细。处方:5月31日方去荆芥,加羌活9g,枳壳9g。7剂。四诊:2016年6月27日,局部湿疹已愈,舌质红,苔薄腻,脉小弦。续服上方加减3周。末诊:2016年7月25日,7月13日转经,量较前显增,局部湿疹未再复发,续前方加减调经月余,经量适中,湿疹已愈,未再复发。

3.痄腮

② 付良,徐金柱,范德斌.范德斌教授应用白虎汤经验[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6):124-125.

张某,男,11岁,2013年5月16日初诊。3天前发热,咽痛,第二日,热势更高,头痛,并于右耳下感肿痛,咀嚼困难,经用克林霉素、炎琥宁等药治疗未缓解而到我院就诊。现症见:壮热头痛,体温39.2℃,烦躁,口渴,喜冷饮,尿黄。右耳下部肿胀,疼痛,质地中等,中心无波动感,同侧腮腺管口红肿,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1×109/L,淋巴细胞0.46;尿和血清淀粉酶正常。证属肺胃热毒。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投自拟白虎清热活血汤原方:生石膏50g(先煎),粳米30g(先煎),葛根、柴胡、赤芍、紫丹参各15g,知母、黄芩、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玄参、枳实、陈皮、甘草各10g。另备大黄粉、酸醋适量。日1剂。外用大黄粉醋调敷患部。经治3日痊愈,2周后追访未复发。

4.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③ 谭红刚,张俊一.白虎汤应用2则[J].河南中医,2007(1):7.

耿某,男,76岁,农民,2004年11月19日初诊。自述2月前,患额部带状疱疹,经多方诊治疱疹消退,而剧痛未止。查:局部皮肤紫黯,舌质红,苔黄,脉洪大。喜冷饮,大便可,小便微黄。查前医之方,多为清热解毒、泻肝火、凉血祛瘀止痛之剂,用之多不效验。细问患者得知,每次疼痛发作,必大量饮冷水,甚至食生鸡蛋4~5枚,疼痛方减轻。综合上述脉症特点,辨证为白虎汤证。药用生石膏40g,知母12g,生甘草10g,粳米60g,水煎服。1剂后渴饮大减,疼痛亦轻。效不更方,前方再加丹参30g,赤芍10g,生白芍40g,土鳖虫20g,醋延胡索15g,全蝎8g,水煎服,每日1剂。再服3剂后渴饮消,疼痛大减。继服上方10剂而愈。

(四)临床研究

1.脓毒症

① 胡星星,刘绛云,郭静生,等.白虎汤治疗脓毒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12):2192-2194.

将60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白虎汤组和激素组,各3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白虎汤组予白虎汤汤剂治疗,激素组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白细胞细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均有改善,白虎汤组改善程度优于激素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SOFA评分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川崎病

② 王玉君,周莹.白虎汤治疗川崎病 32例[J].陕西中医,2011,32(11):1458-1459.

将临床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62例,随机分为中西医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观察中药在川崎病治疗中对体温、血小板、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冠状动脉的影响。首先对62例患儿进行常规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凝血、抗炎等对症及支持疗法,治疗组患儿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应用白虎汤治疗,处方组成:知母、石膏(碎)、甘草(炙)、粳米(3岁以内剂量分别为:6g、9g、4g、4g;3 岁以上剂量分别为:9g、12g、6g、6g)。结果:能有效改善发热症状,炎症(控制CRP和ESR)、血小板上升、冠状动脉炎症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