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历史是为民族国家发明的。它倾向于想象“一种同一的、随时间不断演化的民族主体的虚假的统一性”(杜赞齐)。民族很容易成为一种一直以来就存在的自然之物,但只有在民族国家的形式下才能被恰当认识。出于对这种倾向的反抗,今天的历史学家更喜欢书写人物、事件、思想、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只要不是民族,什么都行。要不然,他们就会写关于民族与其自身历史生产之间相互作用的反思性历史。
本书采用的方法是将民族国家的历程作为叙事的明确焦点。本书的主题之一是民族的概念以及民族国家的机制是如何在泰国建立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力量是如何试图利用它的,例如通过重新阐释民族的含义,或通过寻求控制或影响国家权力的使用等方式。第二个重要的主题是相关社会力量的演变。在介绍性的章节之后,各章在这两个主题之间交替进行,尽管这种划分相对粗糙,并不精确。
出版社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不要太长,不要有太多的学术参考资料。我们的方式是只在直接引文来源上使用脚注。在附录的“阅读材料”中,列举了主要的英文著作,但在近几十年,出版的关于现代泰国的英文著作很少。但有数量巨大的泰文著作,还有更多泰文和英文的未经发表的论文。它们的作者和其他专家很容易就能发现我们对这些作品的依赖。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包括:希萨·万利坡东(Srisak Vallibhotama)、韦杰夫(Geoff Wade)、皮塞·杰占蓬(Phiset Jiajanphong)和萨拉萨瓦迪·翁萨恭(Sratsawadi Ongsakun)关于早期历史的研究;尼提·尤希翁(Nidhi Eoseewong)和赛春·萨达亚努拉(Saichon Sattayanurak)关于早期曼谷社会的研究;塔威萨·坡颂(Davisakdi Puaksom)、阿塔甲·萨达亚努拉(Attachak Sattayanurak)和如加亚·阿帕功(Rujaya Abhakorn)关于朱拉隆功改革时期的研究;品巴派·披叁布(Phimpraphai Phisanbut)、占侬希·拉达宁(Chamnongsri Rutnin)和潘尼·波雷(Panni Bualek)关于城市社会的研究;查提·纳塔素帕(Chatthip Nartsupha)、大卫·约翰斯顿(David Johnston)和北原淳(Atsushi Kitahara)关于农村社会的研究;纳卡琳·梅德莱拉(Nakharin Mektrairat)、村嶋英治(Eiji Murashima)、探隆萨·沛叻阿南(Thamrongsak Petchloetanan)、查尼达·婆罗帕雅·坡颂(Chanida Phromphayak Puaksom)、赛春·萨达亚努拉、查冷杰·朴暖(Chaloemkiat Phianuan)、莫拉高·杰瓦金达(Morakot Jewachinda)、威奇达翁·纳堡沛(Vichitvong na Pombejra)、攀丕素·因塔拉皮荣(Phenphisut Inthraphirom)和马特·科普兰(Matt Copeland)关于民族主义的研究;查隆·孙塔拉瓦尼(Chalong Soontravanich)、颂萨·江提拉萨恭(Somsak Jeamteerasakul)、素塔猜·因巴色(Suthachai Yimprasoet)和禅威·格塞希利(Charnvit Kasetsiri)关于美国时代的研究;巴帕·宾豆丹(Praphat Pintobtaeng)、提拉育·汶密(Thirayuth Boonmi)、阿内·劳探玛塔(Anek Laothamatas)、乌汶拉·希利尤瓦萨(Ubonrat Siriyuvasak)、詹姆斯·奥奇(James Ockey)、卡贤·特加皮让(Kasian Tejapira)和通猜·威尼差恭(ThongchaiWinichakul)关于1975年以来的泰国历史的研究。我们对此表示诚挚的感激和谢意,使用这些著作时若出现任何不当之处,我们也深表歉意。
本书是在泰国撰写的,但其他地方的图书馆和研究中心的帮助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特别感谢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哥本哈根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SAIS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图书馆所提供的帮助。
我们要感谢凯文·休伊森(Kevin Hewison)、克雷格·雷诺尔斯(Craig Reynolds)、马尔科姆·福克斯(Malcom Falkus)、格兰特·埃文斯(Grant Evans)、安德鲁·布朗(Andrew Brown)和约翰·芬斯顿(John Funston),他们对手稿的初稿提出了意见。
感谢泰国国家档案馆、法政大学档案馆、《曼谷邮报》(Bangkok Post)、《民族报》(The Nation)、暹罗学会、阿内·纳威格蒙(Anake Nawikamune)、禅威·格塞希利、察查万·查素提猜(Chatchawan Chatsuthichai)、刀仍·奈通(Daoruang Naewthong)、艾格琳·拉塔萨希利(Ekkarin Latthasaksiri)、肯·萨力嘎(Kane Sarika)、格威·萨南当(Kovit Sanandaeng)、格莱叻·纳纳(Krairoek Nana)、《民意报》(Matichon)、南提亚·当威素提集(Nantiya Tangwisutijit)、尼克·诺斯蒂兹(Nick Nostitz)、帕纳·詹威洛(Pana Janviroj)、皮利亚·格莱叻(Piriya Krairiksh)、萨阿·昂恭瓦(Sa-ard Angkunwat)、萨迪纳·差恭·纳阿瑜陀耶(Sakdina Chatrakul na Ayudhya)、撒阿·叻查帕塔纳蓬(Sanga Luchapatthanakon)、沙朗·奥图尔(Sharon O'Toole)、颂素达·利亚瓦尼(Somsuda Leyavanija)、史蒂夫·范贝克(Steve Van Beek)、素帕德拉·普密巴帕(Subhatra Bhumiprabhas)、(Thamrongsak Petchloetanan)和瓦如尼·欧萨塔荣(Warunee Osatharam),感谢他们在我们寻找插图时所给予的帮助。
关于第三版的说明(2014年)
我们已将本书更新至2014年初,包括2006年的政变、2010年5月的纷争和2011年标志性的大选。在其他个别地方,我们做了一些小改动,引入了新发表的研究。
关于音译和名称的说明
国王名字和地名采用官方拼写,一些为人熟知的名字则使用传统形式。除此之外,泰语的转写采用了皇家学术院的体系,唯一的例外是用“j”来转写泰文的jo j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