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13—14世纪是世界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由于蒙古人的崛起以及蒙古人对世界的征略活动,完全打破了欧亚大陆自公元7世纪以来被伊斯兰—阿拉伯帝国所阻隔的政治壁垒。而蒙古人在征战过程逐渐统一完善的驿站系统,也使得欧、亚大陆之间交往变得颇为畅通,这无形中缩短了东、西方的空间距离,以此,13—14世纪,蒙古人活跃的时期,是东、西方交流相当兴盛的时期,中国也借助畅通的海陆丝绸之路第一次实现了沙漠与海洋两大出口的全球性开放格局。
就蒙古人的征略活动而言,从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建立蒙古国开始,到1260年蒙古国分裂为止,蒙古人的三次西征以及对西夏、金朝、南宋等王朝的征战行为,13—14世纪的世界“消失的国家超过20个,包括西夏、金、宋、哈剌契丹、花剌子模帝国、亦思马因王国、阿拔斯王朝、鲁木塞尔柱王朝、大马士革和阿勒颇的阿尤布王朝、弗拉基米尔—苏兹达里公国、钦察部落联盟、克烈汗国、乃蛮部落联盟以及蒙古草原上的塔塔儿部。这只是一些例子,很多独立的公国、王国、汗国和苏丹国在蒙古帝国崩溃之后都消失了。在50年之内,欧亚版图无可挽回地改变了”[1],蒙古国也因此成为横跨欧亚,东起今太平洋之滨,西达东地中海,南邻印度,西接伊斯兰、基督教世界的大帝国。而就蒙古人征略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而言,尽管蒙古人征略天下过程中,“马首所向,蔑有能国”[2]的肃杀行径带给文明社会毁灭性的摧残,却也“将以前闭塞之路途,完全洞开”,不仅各民族可以集聚一处,而且还使全体民族,“互换迁徙”[3]。欧亚大陆自东向西并存的四个大文化圈——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亚和西亚的伊斯兰文化圈、南亚的印度文化圈以及东地中海与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圈——“在经济上和精神上进行交流成为可能”[4]。
借助蒙古人开拓的疆域和驿路体系,中国在13世纪世界体系中的地理位置变得十分重要。“因为它连接着北方的陆上商路和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印度洋海路。当这两条线路同时充分地发挥作用时,特别是当中国处于统一状态,因而成为连接两条线路的‘畅通无阻的沟通媒介’时,世界贸易线路是完整的”[5],中国与世界的关联程度也因此前所未有的频繁密切,诚如其时汪大渊的体验所谓“海外岛夷无虑数千国,莫不执玉贡琛,以修民职;梯山航海,以通互市。中国之往复商贩于殊庭异域之中者,如东西州焉”[6]。
海、陆丝绸之路的拓通既推动了中国和东亚、西亚、南亚文化圈的密切往来,又促使和激生了基督教文化圈开启“西方往东看”的丰富历程,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创作的大繁荣便是中国与世界频繁往来并增进相互认知的最好证明。据统计,这个时期独立成卷的“丝路”纪行作品计百余种,其中汉文文献近80种,外文文献近30种,另有纪行诗文数千篇,此外一些史籍的相关内容也值得注意。总之,其数量之丰富,远超自公元3世纪汉朝拓境西域直到12世纪的宋朝,九个多世纪以来所有纪行创作数量的总和[7]。通过13—14世纪的丝路纪行作品可以发现,不仅“中国形象”被其他文化圈的人们认知和认同的程度大大提高,“世界形象”也在中国人的认知体系中轮廓逐渐清晰。
《中外交流与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研究》是我本人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我主持的线上课程“中外交流与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研究”的线下辅助性、新形态教材。该线上课程于2020年获得浙江省优秀研究生课程立项。它以研究问题导向为经,以文献文本的解读和阐析为纬,从13—14世纪元朝中国海宇混一,东、西方海、陆丝绸之路全面贯通的背景入手,从历史、地理、思想、文化诸领域着手爬梳其时东、西方交流的内容,在打破学科界限的前提下,拓展涉猎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并获得对当时纪行文本更综合、更通透的解读效果。课程总共三十五讲,分文献概述系列、西游丝路纪行系列、西南丝路纪行系列、草原丝路纪行系列、海上丝路系列、东游丝路纪行系列等六个系列,是一门主要针对研究生、博士生而开设,强调和关注文献搜集广度,文本解读深度,围绕研究问题的发现与延展,注重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探索的专业课程。
书稿内容由我与我的学生们合作完成:由我确定书稿框架与章节,唐云芝辅助组织撰写。我本人撰写书稿的前言、绪论、第一章以及附录内容。第二章由薛国礼撰写;第三章由唐云芝撰写;第四章由毛栎嘉撰写;第五章由刘茗与唐云芝、毛栎嘉、吴莉娜、薛国礼共同完成;第六章由吴莉娜撰写;第七章由毛栎嘉、任天晓、唐云芝共同完成。“代结语篇”是唐云芝关于13—14世纪丝路拓通背景中跨文化书写的专题研究论文。论文从跨文化视角思考丝路纪行创作对元代文学视域的拓展,指出这种纪行写作浪潮,可以让人们看到丝绸之路拓展,中外交流频繁背景中13—14世纪文学值得关注的独特风貌。这也正是本书期待彰显的重要主题。书稿的两个附录:附录一是线上课程讲稿的主要内容;附录二是13—14世纪丝路纪行作品目录提要。该目录提要是“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重大招标项目的成果反映,它以时间为序,对13—14世纪产生的丝路纪行作品进行文献性的提要解释。在每条按语中,除简要的作品解释外,主要证以相关的作者自序或同时代作家序言,少数重要的现代学者考证也酌情录入。
本课程的上线运行以及书稿的正式出版得到了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的经费支持,也得到了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丝路纪行文献与文学研究中心的热情支持,在此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邱江宁
2021年7月1日
[1] [美]梅天穆:《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马晓林、求芝蓉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年版,“导言”第22页。
[2] (元)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八,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册,第178页。
[3] 《白寿彝文集·中国通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8—319页。
[4] [英]道森编:《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周良霄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5] [美]珍妮特·L.阿布-卢格霍德:《欧洲霸权之前: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杜宪兵、何美兰、武逸天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336页。
[6]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后序》,苏继校释:《岛夷志略校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85页。
[7] 主要以张星烺《中外交通史料汇编》、杨镰主编《全元诗》、李修生主编《全元文》为统计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