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
张立文[1]
摘要:王阳明思想的理论思维,影响深远。黄宗羲说:“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泰州学派创始者王艮,常带《孝经》《论语》《大学》于袖中,逢人质难,久而信口谈解,以经证悟,以悟释经。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体现为:逢人质义,涂人皆师的精神;学问思辨,以求自得的精神;独立致思,默坐体道精神;究竟疑义,反复辩论的精神;融突和合,创立新学的精神。赓续王艮之学的颜钧,凸显心体良知的自造力、主宰力。邓豁渠融突和合儒释道三教,统摄为心体学。李贽是近世文化启蒙的先行者。
关键词:逢人质义 默坐体道 阳明心学 创立学派
一个学派的发展、生机的经久不息,与其强劲的生命力、智慧卓越相联通。王阳明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而且至今仍然具有现实价值与意义。就影响而言,当时就像扇形展开,《明儒学案》有浙中王门学案五、江右王门学案九、南中王门学案三、楚中王门学案一、北方王门学案一、粤闽王门学案一,现补黔中王门一,《明儒学案》就按地域分为六学案。这便扩大了王学的影响力,及其为变所适、与时偕行的智慧精神。
不将泰州学案列入王门学案之中,其用心就可反思,黄宗羲对当时的学派是很熟悉的,其单列泰州学案五,可见泰州王艮思想的影响力。宗羲说:“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之秘而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于龙溪者,又得江右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决裂。”[2]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从父经商于山东,常带《孝经》《论语》《大学》于袖中,逢人质难。久而信口谈解,虽不得专攻于学,然默默参究,以经证悟,以悟释经,历有年,言尧之言,行尧之行。时阳明巡抚江西,讲良知之学。黄文刚认为,阳明讲良知,王艮讲格物,如其同也。王艮于是见阳明,阳明“简单直截,艮不及也”,下拜称弟子,退而绎所闻,间有不合,阳明归越,先生从之。“先生以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格知身之为本,而家国天下之为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己是格物底工夫,故欲齐治平,在于安身。”[3]
泰州学派的创建者王艮的精神世界具有现实的价值与意义,应予以继承发扬。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体现为:
(一)“逢人质义,涂人皆师”的精神。王艮出身贫苦,是进行盐业生产的灶户,其人为灶丁、亭丁,没有机会去读书,贫不能学,李贽《焚书》卷二说:“心斋本灶丁也,目不识丁。”后由于经商,乃游四方。他到山东曲阜,特谒孔庙,叹曰:“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奋然有任道之志。归则日诵《孝经》《论语》《大学》,置书于袖中,逢人质义。对其中的疑问,不管贫富贵贱,皆向其请教,这犹如苏格拉底不管医生、工人、手工业者,都问他们“我有没有智慧”,亦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心请教的精神,这种涂人皆师的精神,就能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观点,使思维大开阔,视野大扩大。
(二)“学问思辨,不泥传注”的精神。王艮的《乐学歌》云:“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以学为乐,“孔子虽天生圣人,亦必学《诗》,学《礼》,学《易》,逐段研磨,乃得明彻之至”。其好学精神,使其无师自通。王艮强调博学听取各种论述,详细地询问、质问,慎重地思考、反思,清楚地分辨,踏实地实行。学一定要学会,思考一定要有结果,问一定要弄懂,分辨一定要分辨清楚,不达目的不罢休。这使他对经典著作就可以信口谈解,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拘泥儒家经典的注疏。他反对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章句之学,主张“以经证悟,以悟释经”,开出一条以自己觉悟、体悟为本的独创的见解,使自己的见解具有合理性,以经典来印证自己思想的正确性。这就是自己讲、讲自己的思想。
(三)“独立致思,默坐体道”的精神。达到“讲经书,多发明自得”。王艮善于独立思考,学而思,思而学,使他有所自得。有疑而学,有疑是独立思考的开始,有疑而学,学而思考,反思,以弄清究竟,这便激发其独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对未弄懂、未悟,疑而未觉的问题,他“闭关精思,夜以继日,寒暑无间,务期于有得,自是必有为圣贤之志”。这种闭关静思,具有豁然贯通的效果。默坐静思是为了体认道,这道就是百姓日用之道。王艮既重良知现成自在,又不轻经验的百姓日用之学,天理良知圆融无碍。实现百姓日用即道,即天理,把程朱度越百姓日用的形而上之理,拉回落实在百姓日用之上,以图破除愚夫愚妇与圣贤身份的不平等。他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百姓日常生活的道理或条理,即是良知天理,“百姓日常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之所以同,是其有共同的心体良知。心体良知在百姓日用生活中所体现的往来、视听、持引的道理,这样既把圣贤心体良知还原为百姓日用的身体行为之学,又超拔百姓日用之学与圣贤之学相等。由于他把天理良知百姓日用化,因此他以通俗易懂、与百姓日用生活相结合,于是他的演讲、会讲具有轰动效应。他以社会下层群众为宣讲的对象,讲学内容“言多出独解,与传注异”。为拯救苦难的人民,这种传道活动,是启发人民觉悟的有效办法。
(四)“究竟疑义,反复辩论”的精神。王艮乡居,黄文刚塾师听到王艮讲谈《论语》与王守仁的学术观点非常接近。说:“有是哉!虽然王公论良知,某谈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与天下后世也;如其异也,是天以某与王公也。”王艮便到江西见王守仁。相见一开始便“相与究竟疑义”,后论及天下之事。王守仁说:“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意谓像王艮这样无政治地位的人,没有资格谈论天下大事。王艮认为草莽匹夫,更应当追求尧舜的理想政治,既然现实没有尧舜那样的君主,草莽匹夫们就不可能像尧舜那样耕于历山,这便是两人的分歧所在。但王艮与王守仁之同在于,王艮说:“讲及致良知,先生叹曰‘简易直截,予不可及’,乃下拜而师事之。”回来后,“绎思所闻,间有不合,遂自悔曰:‘吾轻易矣。'”于是王艮又见王守仁。两人反复辩论,后“心大服”,拜执弟子礼。王艮初名王银,王守仁为其更名艮,字汝止。王守仁对其学生说:“此真学圣人者。”王艮的究竟疑义精神,使他“时时不满其师说”,乃至“往往驾师之上”,有“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态势。王艮怀抱大志:“吾闻大丈夫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几不在兹乎!”“遂思整车束装,慨然有周游四方之志。”他的究竟疑义的精神,导致与王守仁思想的分歧。其淮南格物说,与朱熹、王守仁异,朱熹以格物为“穷理”,王守仁以格物为“正心”,王艮训格为“絜度”,训物为“本末之物”。王艮说:“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惟一物而有本末之谓。格,絜度也,絜度于本末之间,而知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此格物也。物格,知本也;知本,知之至也。故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立本也;立本,安身也。”絜度是衡量长度,即量度、絜矩。故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其身而天下平。”絜矩度量方圆,修己安人、安百姓、天下平,即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内圣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由其分歧,而创立新学派、新学说、新学风。
(五)“融突和合,创立新学”的精神。王艮“逢人质义”“学问思辨”,经默坐静思,把冲突、矛盾的意见、观点加以消化融合而和合为新观点、新思维、新学风,从而开出新生命,建立新学派。
泰州学派颜钧(1504—1596),字山农,从学徐樾,得王艮之学。黄宗羲说:“其学以人心妙万物,而不测者也。性如明珠,原无尘染,有何戒惧?平时只是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颜钧还重视心体良知的自造力、主宰力。他说:“窃谓天地之所贵者,人也;人之所贵者,心也。人为天地之心,心为人身之主。默朕渊浩,独擅神聪,变适无疆,统率性融。”心是人人所现成具有的,天地自然本无心,以人心为天地心。王艮以百姓日用即道,颜钧释日与用为体与用,以日为体,体曰阳精,万象万形之生生化化也……“夫用也,言在人身,天性之运动也,是动从心率性,是性聪明灵觉。”他特别赞许《大学》《中庸》,构建大中之学。认大、中、学、庸互相融合不离。“夫是中也,主乎大之生,大是大也,家乎中之仁。”中使大化生,大家乎中的仁爱,学依丽于止于至善,庸适达于中正之道。他率性任情,讲真话实话,深受民众赏识,影响广泛。
邓豁渠(1498—1569)融突和合儒释道三教,以儒说释,以释解儒,以道诠儒,以释明道,养成他荒诞的气象。无论是以“性命双修”释其学术宗旨,还是以“见性为宗”解其思想主旨,但其旨归为心学。“圣人之学,心学也。心、体本来无一物,所以说,他说私意萌,说一觉便消除,是外道绝情事,非圣人心学妙机。”这是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回答,意谓心体中无物语私意。他虽能融突和合三教,但又试图度越三教,因此对儒释道三教都有所质疑。他认为自宋以来,三教各自流落于情念、法术、空寂。自何晏、神秀、宋儒之学流行于后世,三教便趋向衰落,而称赞阳明良知之学。
李贽(1527—1602)是王艮之子王东厓的学生,是中国近世文化启蒙的先行者,是冲决传统网罗的勇士,他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宋明理学家把内在的自我主体意志外化为异己的天理,成为与人内在自我主体相对的力量,反过来控制、主宰、化生人。李贽把异己的天理,复归于人自身,把远离人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而上天理,复归现实百姓日用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衣食是人的生活基本活动,与各方面发生关系和联通,就需要调节、融突和合这种关系;化解这种关系的原则,就需要伦理道德规范。李贽认为这就是人伦物理。
泰州学派高扬主体精神,批判宋明理学对主体的忽视,彰显独立的人格,强调质疑经典,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具有解放思想的价值与意义。虽被时人视为异端,但体现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思想的萌芽,重视个性的独立以及高远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神和抱负,追求精神自由,纯任自然,反映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文化诉求。
[1]张立文,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一级教授。
[2]《泰州学案》,《明儒学案》卷32,第6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62页。
[3]《泰州全集》,《明儒学案》卷32,第6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