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语副词的定义和分类
一 汉语副词的定义
副词的研究一直为语法界普遍关注。自马建忠《马氏文通》(1898)“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关于副词的定义,词性以及分类就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著作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杨树达《高等国文法》(1930),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1—1944),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张志公《汉语知识》(1952),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1968),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杨伯峻《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1992)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对副词有了多角度全面的探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研究副词,更有结合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方言等研究副词,著名的有邢福义(1990)“两个三角”理论沈家煊(1994)从国外引入语法化、标记论研究汉语语法等。
从内容上说,有对汉语副词发展某一时期整体的研究,杨伯峻《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1992),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2005),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2005)等;也有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专书、专著进行的研究,何乐士的《〈左传〉范围副词》(1994)、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2004)、崔立斌《〈孟子〉词类研究》(2004)等;还有对某一个副词或一组副词的研究,周小兵《限定副词“只”和“就”》(1991)、卿显堂《副词“尽情”的形式化标志》(2003),詹卫东《范围副词“都”的语义指向分析》(2004),唐贤清、罗主宾《明清时期副词“真个”的句法表现和主观性分析》(2014)等。同时还有不少的硕士、博士论文是以副词为研究对象的。
通过对整个汉语副词历史的研究,本书从副词的定义、分类几个角度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从中国第一本语法专著《马氏文通》提出近似现代“副词”的“状字”开始,关于副词的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分析起来可两类:
(一)关于副词归属的讨论。按虚实词态度可分为三类:
1.副词是实词。马建忠《马氏文通》(1898),陈望道《文法简论》(1978),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1979),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1978)和张静主编《新编现代汉语》(1986)等。
2.副词是半虚词。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1979)等。
3.副词是虚词。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57),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等。
(二)关于副词语法功能的讨论。
1.按副词修饰的成分分两类:
(1)副词只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少部分可以修饰部分副词,不修饰体词。吕叔湘(1952),丁声树(1953),黄伯荣、廖序东(1978),胡裕树(1979),朱德熙(1982),李泉(1996)等。
(2)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还可以修饰体词。赵元任(1968),张静(1961),邢福义(1962),张谊生(1996),唐贤清(2004)等。
2.按副词在句中充当成分分两类:
(1)副词只能在句中做状语。这一观点很长一段时间为大家所接受,著名的代表有马真(1997),朱德熙(1982),李泉(1996),郭锐(2002)等。
(2)副词主要功能是做状语,还能充当其他的句子成分。吕叔湘(1952),张谊生(1996)等。
因为大家的着眼点不一样,对副词的定义一直争论不休,纵观前贤的种种研究结果,以语法功能和语义两项标准互为参照,我们将副词定义为“对谓词起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作用的虚词”[1]。
二 汉语副词的分类
由于对副词定义意见不统一,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分类的不一样。即便有的对副词的定义基本一致,由于出发的角度不同分类也不尽相同。按其分类的依据,我们将其分为三种:
(一)按副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来分类:
1.马建忠(1898)分六类:以指事成之处者;以指事成之时者;以言事之如何成者;以度事成之有如许者;以决事之然与不然者;以传疑难不定之状者。
2.黎锦熙(1924)分六类:时间、地位、状态、数量、否定、疑问。
3.杨树达(1930)分十类:表态副词、表数副词、表时间副词、表地副词、否定副词、询问副词、传疑副词、应对副词、命令副词、表敬副词。
4.吕叔湘(1941—1944)分为八类:范围、语气、否定、时间、情态、程度、语气、肯定和否定。
5.王力(1943)分为八类:程度、范围、时间、方式、可能性和必要性、否定、语气、关系。
6.张志公(1979)分六类:表示时间、频率,表示程度,表示范围,表示重复、连续、并列等,表示语气,表示否定、肯定、可能。
(二)按副词的语法功能不同来分:
1.仅依据副词的语法功能分的:
(1)吕叔湘(1979)分为八类: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程度副词、处所副词、疑问副词。
(2)朱德熙(1982)分为五类:重叠式、范围、程度、时间、否定。
(3)杨荣祥(1999)分为十一类:总括副词、统计副词、限定副词、类同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重复副词、累加副词、情状方式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
2.意义功能结合语法功能分的:
(1)李泉(1996)分七类: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方式副词、语气副词、关联副词。
(2)张谊生(2000)分三类:描摹性副词,评注性副词,限制性副词。
(3)赖先刚(2000)分两类:词族副词,非词族副词。
3.按副词的语用功能来分:
杨亦鸣(2003)分两类:静态副词(单项前指副词、单项后指副词和单项定指副词),动态副词(多项双指副词、多项前指副词和多项后指副词)。
对副词地再分类因其侧重点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各式各样。同一个副词,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分类。我们认为确定副词的次类别,要将意义和功能结合起来,相互印证,分析其特殊的语用环境,再确定某一副词因属于哪一类别。
副词分类因研究者侧重点差异而不同,即便是共有同一次类名称,其间所包括的成员也有有差别。本书认为副词的分类,既要结合语义和语法功能,还要充分考虑语用因素,将副词置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分析其使用的语境,用统一的分类标准,最终确定特定时期的副词的分类。
依据以上的原则我们将明清时期的副词分为:范围副词、时间副词、程度副词、语气副词、情状方式副词、否定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