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诗歌副文本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当代诗歌副文本资料整理与研究的现状[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在中国当代诗歌(1949—1966)(以下简称:当代诗歌)及其副文本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扎实的成果,整体研究之现状评述如下:

一是“问题诗歌史”的写作。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新诗史》、王光明的《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程光炜的《中国当代诗歌史》、吴思敬的《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上、下册)》等都是“问题诗歌史”的典范之作。这些诗歌史力图在重返历史现场与钩沉历史细节中,构建反思空间和对话平台,聚焦诗歌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以历史照亮现实与未来,观察诗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这种以问题穿透历史,呈现诗歌的生成机制与内在理路的研究方式,使当代诗歌研究突破以“诗美”为唯一价值标尺的藩篱,由此获得新的可能性,这是目前学界有效推进“当代”诗歌研究的重要方式。

二是中国新诗档案(1949—1966)、新诗编年史和序跋选。刘福春的系列论文《中国新诗档案》,以编年史的方式重构1949—1958年中国内地诗坛的版图,具体而客观地梳理当代诗坛发生的重要诗歌事件,揭示诗歌演进的基本轨迹及其复杂性,有效地提升了人们触摸当代诗歌历史现场的“真实感”。另外,他的《中国新诗编年史》(上、下卷)突出问题意识,努力还原中国现当代新诗发展的丰富与复杂面貌,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诗编年史。黄礼孩的《新诗90年序跋选集》也收录了不少当代诗歌序跋资料,这些成果为人们提供了包括序跋、广告在内的许多有价值的副文本资料。

三是当代诗歌与文学期刊关系研究。连敏的博士学位论文《〈诗刊〉(1957—1964)研究》以《诗刊》(1957—1964)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和新历史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等批评方法,以跨学科知识体系深入揭示当代诗歌历史场域中新诗的新特征、新功能与形象。由于论者把研究重心放在期刊历史变迁的“真实”情状的描述上,有意无意忽视了对一些重要问题和现象的探究。

四是当代诗歌现象研究。其一,“新民歌运动”现象研究。谢保杰的《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历史描述》通过对“新民歌运动”的“发动、开展以及落潮整个过程的描述与呈现”,考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群众、文艺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和纠葛”;其二,“泛政治化”现象研究。方涛的《论当代诗歌泛政治化抒情模式的形成与消解》从“取材的倾向上”和“言辞系统”等角度探讨当代诗歌抒情模式“泛政治化”现象;其三,作家转型现象研究。宋炳辉的《新中国的穆旦:翻译与创作》和易彬的《“穆旦”与“查良铮”在1950年代的沉浮》都以穆旦为个案,考察知识分子的艰难转型背后的复杂心路历程;其四,诗歌选本现象研究。陈宗俊的《“十七年”新诗选本与“人民诗歌”的构建》论及“十七年”诗歌选本与出版机制、诗人身份认同、“人民诗歌”建构和文学批评之间的内在关联,徐勇的系列论文《选本编纂与当代“选学”构筑的理论问题》《选本批评与当代诗歌创作场域的构筑》《选本编纂与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演变》《“非正式”选本与当代新诗的发展演变》等,探讨选本编纂当代诗歌生产、接受与批评问题。

五是当代诗歌副文本研究。金宏宇的《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深入考察现代文学文本周边的序跋、题辞、图像、注释、广告、笔名等副文本资料,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现代文学副文本多重价值。金宏宇的论文《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辩证地分析了副文本的价值与负面效应,朱桃香的论文《副文本对阐释复杂文本的叙事诗学价值》梳理了副文本理论发展过程,探究了副文本的叙事诗学价值。龚桂林的《“十七年”小说的副文本研究》较深入研究了当代小说的副文本。彭林祥的《作为副文本的新文学序跋》和《作为版本批评资源的新文学序跋》探讨了新文学序跋之于正文本意义生成的价值及其版本学价值,陈宗俊的《〈诗刊〉(1957—1964)“编者按”研究》揭示“编者按”背后所显示的当代诗歌与政治间的复杂关系,及其这种关系背后的某些历史细节。胡明宇的博士学位论文《文学广告视角的现代文学传播研究》透过典型文学广告的剖析,再现现代文学的发生过程,这些新的文本观察视角对拓宽当代诗歌文本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近年来当代诗歌及文学副文本研究整体态势和局限体现为:其一,当代诗歌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日渐凸显;其二,研究者不断重回诗歌历史发展的原点,探寻新的研究路径,呈现诗歌发展的复杂景观和多重面相,但对当代诗歌现象进行整体、多维审思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其三,当代学人把目光主要集中于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而对当代诗歌的副文本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仍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深入性,尚有相当大的进一步拓展的研究空间。

二 当代诗歌副文本资料研究的多维意义、思路与方法

金宏宇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是一个由正文本和大量副文本组合而成的文本共同体”,“许多副文本都被精心地编织,它们参与到了整个文本结构和意义的建构之中”[2],其实中国当代文学文本亦是由正文本和副文本构筑的庞大的文本体系,副文本对于深度阐发当代文学正文本的复杂意涵,以及立体多维透视当代文学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本书将借助文献学方法全面系统整理当代诗歌副文本资料,这既为丰富和细化当代诗歌史料,重构诗歌版图寻找到新的突破口,又能促进当代文学研究史料学风的扎实推广,推动当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如前所述,当代诗歌的副文本沉淀着丰富的诗歌细节,交织着复杂的政治文化脉络,尘封着许多有待发掘的诗坛往事,它一方面有利于人们触摸当代诗歌生产、传播和接受的“原生形态”的历史现场,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政治与文化相互叠合的文学场域中,“新的人民的诗歌”成长的内在肌理,以及新的诗学理念、诗歌经典的艰难建构过程,重绘当代诗歌地图;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深化正副文本之间的互文性研究,拓宽诗歌正文本复杂性的解读空间,有效深化和推进当代诗歌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意识形态嵌入诗歌副文本的复杂而微妙方式,以及正副文本的巧妙组合形成大众化的言像系统、传播系统和阐释系统,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总结审美意识形态转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核心价值传播的经验,提高党的文化领导力,还有助于人们反思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深层问题,为繁荣当代文艺创作提供历史镜鉴。

为此,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诗歌副文本,具体包括中国当代出版的新诗选集的版权页、内容提要、序跋、编辑说明、题辞,封面与插图,当时的批评与文学广告;各级诗刊和诗报的广告、封面、图像、发刊词、编后记、编者按、引语等;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新诗作品的副标题、注释,以及与正文本相关联的私人信函与日记、访谈录或诗讯等,拟对以下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当代诗歌副文本的价值指涉研究。主要探讨政治文化思潮裹挟下,当代诗歌副文本呈现何种独特功能与特性?如何用学理眼光重估当代诗歌副文本的价值?诗歌副文本和正文本之间如何相互吸收与转化,在相互牵制中形成一个立体多维的文本网络?等等。(二)当代诗集序跋研究。主要研究当代诗歌序跋的独特作用,以及它与诗歌正文本的互文关系,比如诗歌序跋与当代诗歌的传播与阅读、诗学理念转变、诗歌经典打造、版本变迁和理想诗歌写作范式建构的之间存在哪些深层关联?诗歌序跋之于意识形态镜象构造和知识分子主体转型有何意义?又怎样重识诗歌序跋的诗歌史意义?等等。(三)当代诗集、诗作、诗刊和诗报广告研究。重点探究中国当代文学广告与现代文学广告之间有何异同?这时期的广告文本具有哪些殊异功能和艺术价值,包含了哪些复杂的诗坛信息?采用了哪些编码方式和修辞策略?它们对诗集、诗作、诗刊和诗报的发行与传播,读者审美趣味的重塑,诗歌经典生成和诗歌新形象的建构具有哪些深刻影响?等等。(四)当代诗刊、诗报的发刊词、编后记、稿约和编者按研究。主要研究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思潮和文艺政策如何影响诗刊诗报发刊词的话语修辞的?发刊词在塑造期刊形象与“新的人民的诗歌”新形象,确立自身特殊角色和合法地位方面发挥哪些作用?编后记、稿约和编者按如何形成“三位一体”的权力网络,对诗歌生产主体“怎么写”和“写什么”进行隐蔽地规训?等等。(五)当代诗歌副文本之图像、题辞研究。重点探讨当代诗集、诗刊和诗报中的图像有哪些类型和特征?这些图像与诗歌正文本之间如何形成有机整体,又如何促进诗歌意境的营构、诗情抒发和审美特质的生成?诗歌接受者如何在消费图像同时消费诗歌,推动当代诗歌大众化进程?当代诗歌的图像史和诗歌史之间有何深层关联?等等。(六)当代诗歌副文本之私人日记、书信和诗讯研究。主要探究这些问题:现已公开的当代诗人日记和书信有哪些?这些私有化的“外文本”夹杂着哪些复杂人事纠葛和意识形态嬗变信息?显露了诗人何种隐秘的诗歌观念和心路历程?如何理性地重估这些史料的价值?诗讯传递出诗坛哪些动态信息?它们对丰富诗歌正文本的复杂性解读和诗歌地图重构具有哪些作用?等等。进言之,如何有效整合中国当代诗歌副文本资料,探究诗歌正副文本的互文关系,在接近原生态的诗歌场域中,构建一种富有张力的立体的文本空间,重绘富有特色的当代诗歌地图?这种新的诗歌地图将呈现哪些新面相和具有哪些局限性?它对当代诗歌史书写有何新的启示?这些都是当代诗歌副文本研究中有待深入研讨的问题。

为了使研究内容能具体深入展开,本书拟采用以下研究思路:首先,在搜集与整理当代诗歌副文本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查阅和研读相关理论著作;其次,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透析当代诗歌副文本的多维价值,以及对诗歌生产、传播和接受产生的复杂影响;最后,尝试选取若干种诗歌副文本资料为研究个案深化当代诗歌研究。总体依照史料呈现、理论分析、个案剖析和总结提炼的基本思路进行研究。同时运用如下研究方法:1.文献法。按照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相关原始文献,摘取其中有价值和具有代表性的资料,作为本研究的论据。2.理论分析法。综合运用“互文性”理论、福柯的权力谱系学、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布迪厄的“文学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询唤说、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韦伯和哈贝马斯的合法性理论、布鲁姆的文学经典理论,以及大众传播学、修辞学、符号学等跨学科理论,作为深化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3.个案研究法。进行副文本生成与变迁现象的个案研究,力图从点上深化本选题的研究。


[1] 本书重点聚焦1949—1966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当代诗歌副文本,部分章节将探究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诗歌副文本现象。

[2] 金宏宇:《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