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对中国现代诗歌本体形式,尤其是语言问题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对现代诗歌语言探索的不断深入过程中,人称代词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之内。值得注意的是,人称代词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句法形式中不可或缺的构建因素,同时,作为诗人寄托个体情绪情感的抒情主体,它关涉诗歌主题内容及情感内涵的传达与多方面形式的建构,也为现代诗歌的传播接受创造了基础。人称代词的语法占位、主体性传达以及形式功能均在不同程度上对现代诗歌的审美范式和表达策略产生影响。可以说,对人称代词的探讨,是研究现代诗歌本体形式及其传播接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从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在现代诗歌本体、叙述视角等研究中对现代诗歌中的人称代词问题有所涉猎,但大多将其视为一种抒情主体或诗人的化身存在,或将人称代词作为诗歌话语模式的一个构成要素,从叙事学角度来审视人称代词的文本学意义,较少将人称代词的存在作为一个独立性问题提出,对其引发的诗歌变革缺乏宏观性的观照。在具体的诗歌文本分析中,学界多以个案研究的视角,从历时性上对单个诗人创作中人称的变化加以爬梳或比较赏析,缺少共时性的问题提炼。因此,人称代词作为现代诗歌语言中一个独立存在的词汇类别,其研究还存在足够大的可发掘空间。
语言研究是讨论新诗本体形式绕不开的重要问题。作为中国现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词汇类别,人称代词值得更全面、深入地研究探讨。本书从整体性研究、比较诗学研究、现代诗歌的类别研究等三个维度,对现代诗歌人称代词的发展演变、基本形态与功能、表现特征等重要问题展开剖析。首先,着眼于对中国现代诗歌人称代词本体的界定,从现代诗歌人称的历史语境入手,通过对人称代词在汉语语法发展和诗歌史进程中的史料还原,对现代诗歌人称代词的基本特性及形态功能等重要问题作深入探讨。其次,从比较视野对现代诗歌与古代歌文、外国诗歌中的人称展开对比观照,从中发现现代诗歌人称代词对其他创作形式的接受及其在现代诗歌传播上的功用。再次,从对具体诗歌流派的诗歌文本解读中,发现并阐释现代诗歌流派、诗人在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功能用法及个性化特征,对个案诗人在人称代词上的理论建构、形式探讨以及创作实践的特殊性予以呈现。
在研究方法上,首先,重视史料的收集与梳理,力求从材料出发,结合史料考证和社会文化学研究,对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发生及发展演变轨迹进行爬梳,还原人称代词在现代语境中的真实状态。其次,由于人称问题关涉语言学、写作学、西方叙事学、宗教哲学等多领域理论,其中包含了多元的传播接受方式,因此对本论题的探讨需将文艺研究、叙事学研究、比较诗学研究等研究方法纳入进来,以跨学科、交叉性的视角进行观照,以便从多维度对现代汉语诗歌人称代词的诗学内涵加以界定,并对其形态与功能予以多方面的展现。再次,现代诗歌人称代词的总体发展需从宏观的视角来把握,注重对其整体性脉络和共性特征的探寻与归纳,而针对现代诗歌具体文本,则需要采用文本分析和解诗学的研究方法,从中发掘不同诗派关于人称问题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的差异性。因此,在论著展开论述的过程中,需将文本分析与形式研究、历时性梳理与共时性剖析、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对研究对象展开多方位的探讨与论述。